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刘灭资:老家的祠堂

时间:2023-09-21    来源:馨文居    作者:上房揭瓦  阅读:

  吾生也幸。

  在老家,从很小很小的时候开始,我就能接受优质的教育了。

  01

  我上的小学叫斗水小学,校舍在一座祠堂里。祠堂名“永仕堂”,是储氏支祠。储、刘、王,是当地大姓,我的曾祖母、祖母、母亲的娘家都姓储。听祖母说,永仕堂是斗水村最好的房子。

  六十多年过去了,小学同学储贻训还清晰地记得祠堂当年的情形。祠堂共三进。大门楼算一进。大木门有20公分厚,门约三米宽,大门槛是约20公分高的石条;古式瓷瓦顶,两边有天井,东西天井旁有一间屋。礼堂为二进。礼堂正樑很粗,樑中间有个八卦图案,美观大方。两头有内屋叫阁房,与后面(三进)连接。二进、三进间有一长方型的大天井。三进花格木隔墙,东西各一间大房子。门全是木雕图案格子。礼堂里安放着乒乓球桌,三进的大房子就是我们的教室。

  门前操场很大,大约6~7百平方。操场南边是斗水丘水田。田中有泉,冬暖夏凉;泉眼大,状如斗。老同学告诉我说,现已建供水站,这泉是斗水方圆几公里地区的饮用水源。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斗水小学一直是中关乡最好的小学之一,老师多姓储。他们是:储忠恕,储德金,储诚明和储茂根。还有一位女老师,叫陈美容,她的丈夫也姓储。我在一篇文章中曾这样写过:“小牛要穿鼻子了(在牛鼻孔里装一个牛鼻转,栓上绳子,不散放),我和小伙伴也要进学校了。老师教我们认日月水火、山石田土,教我们写大字(毛笔字)不能超出田字格。老师姓储,是位老先生,不很严。只要你听话,就不让你吃毛栗子(把手指弯起来敲头)。老师喜欢抽烟,边抽烟边咳嗽,弯着腰,身体缩小了一半。我常在他的衣袋里放入一颗板栗、几粒花豆(一种点心),有时还会有一块水果糖,我喜欢老师身上的烟味。”

  除了白天喜欢到学校去,我们还特别喜欢晚上“上学”。因为这里不仅有学校,还是大队(村)部。这里还开了一家染坊,染坊的老板也姓储,额头大,高高的。他的辈分和祖母是一样的,是村委会成员。那时,村部活动多,最多的活动就是放露天电影。放学前,我们就看到电影放映员用竹钉把银幕固定在祠堂的外墙上。放学后,我们赶快回家,催促家人准备晚饭。来不及吃饭,就在口袋里装几把炒熟的玉米,然后又箭一般地来到学校。这时候的操场上早已是人头攒动、人声鼎沸了。我们喜欢这样上课,教室是露天的,星月满天;老师是电影演员,星光灿烂。

  02

  小学毕业后,父亲工作调动,我们一家便迁居汤池,借住在曾开设社会福利院的一所空房里。初进空房,便觉四周阴森怕人:门厅宽大,堂屋幽深,虽是雕梁画栋,却到处蛛网层层。“黎明即起,打扫庭除。”窗明几净,身心安泰。不几日,便有家的感觉。不知不觉之间,一住就是十三年。

  住的时间长了,便觉得所住的地方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地方。这里是刘氏福五公祠堂,堂号敦睦堂。族谱记载:祠堂始建于清末民初,坐落汤池镇汤池老街头。一主二副三座大门,为三进两天井的徽式结构,建筑恢宏气派。“有门皆付对,无柱不楹联”,两厢屏风相得益彰;人物花卉,亭台楼阁,飞鸟走兽,翥凤翔龙,有静有动,栩栩如生,雕刻艺术精湛。艺术个性鲜明,乡土特色浓郁。中厅一联写道:“创业本维艰,念先人克俭克勤,培植根基绵百代;守成原不易,愿后嗣惟忠惟孝,增辉门第壮千秋。”

  抗战时期,李宗仁率国民革命军四十八军驻扎汤池畈,曾称赞刘氏宗祠“聚宗祠之胜,幸得一观,涵三教之妙融成一体;显能工巧匠,艺界一流,传百家姓族蔚作一尊。”中共安徽省委首任书记王步文烈士,在从事革命活动中,曾至刘氏宗祠,宣传革命道理,播撒革命火种。温泉镇汤池村革命烈士王效亭,任工农红军第十二军第三十四师、中国红军中央独立第二师师长,常在离家仅100米的此地召开会议,发动群众。1947年初,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九月,三纵队进驻汤池,在这里发展革命武装,建立人民民主政权。

  住在敦睦堂,日子虽然过得艰苦,一家人相濡以沫,心心相印,仍觉得幸福无限。一家七口人,全靠父亲一个月45元工资,自是捉襟见肘,入不敷出。为此母亲也是早出晚归,步行数里,坚持打工,补贴家用。父亲对我们要求很严格。尽管很忙,却总能腾出时间每周给我们开学习班。学习班讨论的主题永远只有一个:是奶奶服侍你还是你服侍奶奶。父亲是个孝子,祖母是他最尊敬的人。他办学习班的目的就是要我们一切从孝开始。学习班上,兄妹四人均要“斗私批修”反省自己。做得不好的要写出书面检讨并张贴在墙上。通常情况下,堂屋墙上的检讨总是迎风飘扬。

  敦睦堂离学校不远。每天放学,我总是和同学结伴而行,到纸厂助母亲一臂之力。看到母亲整日站在水中浆洗纸皮,我就很快下到河中。为了节省柴禾,哥哥在夏天的每个傍晚都到澡堂担水让家人沐浴。在周末,我会和弟、妹到很远的山上捡松球,弄柴禾。每个暑假,我们又成为附近兵工厂的小工,任务是搬砖头、锤石子、挑沙子。大门外,有一块菜地,我们深耕细作,瓜果飘香,自给自足;门内大厅,锯木劈柴。就着灶火,我如饥似渴,温习功课。一九七八年秋天,从这里出发,肩负着祖辈的重托,父兄的希冀,顺江而下,我走进了向往已久的大学。

  03

  2021年6月,在宗亲好友圣俊先生的陪同下,我乘车来到和平乡太平村,开启了我的“寻根之旅”。车行高速公路,美景一路,目不暇接。走进美丽乡村,道路宽阔平坦,虽迂回曲折,却能移步换景,惊喜连连。下车伊始,步行不远,就到了寿福堂。

  寿福堂是刘氏为纪念迁潜(安徽潜山)始祖寿二公而建造的祠堂。建筑面积700平方米,白墙黛瓦,朴素大方;檐牙高啄,气势壮观。门上一匾,上书“刘氏宗祠”;门旁有联,文曰“汉室家声远,彭城世泽长”。堂三进,依次为前厅、中厅、神堂。直栏横槛,画栋雕梁,视域宽广,有容乃大。离此不远,就是石门山丁家园高椅形,寿二公安葬于此。墓园占地近6亩,龙蟠虎踞,响水绕前;山川秀美,肃穆庄严。

  族谱记载:元代末年,天下大乱。兵连祸接,生灵涂炭。徐寿辉起兵,鄱阳湖畔,江西各地,兵火一片。政局不稳,百姓不能安居乐业。“宁为太平犬,莫做离乱人”。寿二公作出艰难的选择,挈妇将雏,作别热土,顺江东游。舟行至安徽安庆,眼前江水茫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身无所寄,长夜无眠。恍惚之间,有人来访。语之曰:“必遇太平方安。”第二天,他舍舟登岸,“怀宁猛虎桐城不入潜山去”,至太湖县司空山下太平庄。见此地山明水秀,“遂家焉”。后又到潜山县后北乡的沙村,见到一块大石头,石上刻有“天下太平”四字,又举家迁居到这里。这以后,他又让长子、次子、三子迁居到潜山太平塔,四子居沙村,五子居太平庄,六子居太平山(今昆仑寨),七子奉父命回江西彭泽祖居地太平关。从此子孙后代生息繁衍,绵绵不绝。至今已历二十余代,后裔三十余万,分布安徽、江苏、河南、陕西、浙江、湖北各地。

  合上族谱,走出大门,我感到自己已有了一种归属感。过去,在心中萦绕的“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困惑已经烟消云散了。与此同时,一种情愫在胸中暗生:“先祖创业垂千古,侪辈跟随愧望尘。”尽管如此,我们还应该踔厉风发、勇敢有为,用古人的话说,就是“虽不能至,愿学焉。”

  04

  2022年7月,同学蒋本才盛情邀请我去他的祖居地一游,说到时有惊喜。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老蒋长期在民政部门工作,对地方志很有研究,人称“岳西的活字典”。他对家族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对祠堂建设能提出权威性的意见。车行万山中,空气是绿的,风是凉的。转过一个长满香榧的山岭,眼前一副美丽的画卷就出现在眼前,这里就是美丽乡村小河南。

  一到小河南,老蒋就谢绝了众人的陪同,只让我们几个人走进大开的祠堂门。老蒋告诉我:六行堂是蒋氏迁岳西始祖蒋发显公十六世孙蒋嘉琬公支祠。六行是西周大司徒教育民众的六项行为标准,即:孝、友、睦、姻、任、恤。清钱谦益说:“敦六行以重任恤,既以仁厚起家。”六行堂始建于清嘉庆廿四年,道光元年竣工,坐西朝东,背倚黄柏山,面朝大帽尖,占地2292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420平方米,房屋75间。该祠布局独特,正屋三进五开间,中、后进带左右跨院,前有戏楼,整体布局呈“凸”字形。祠堂青砖黛瓦,斗拱飞檐,直柱横梁,古色古香,原汁原味,朴素大方。

  一路走来,老蒋都在数说家珍。抚摸着门窗精美的木雕,辨识着石板砖雕上不同的花卉的雕纹,我感受着前人对美的追求是何等的执着。大师在民间,让我再三感叹。支祠内建有戏楼,可以说是六行堂一大创造。戏楼有联曰:“歌声起处将士君臣尽登场,琵琶歇时得意欢喜一场空”。站在古戏楼上,置身换装室内,想见锣鼓喧天、生旦净末丑悉数登场的热闹的场景,想到戏如人生、人生如戏,思古之幽情沛然。步入前厅,面对排列整齐的神位,想见蒋氏前辈创业的艰辛,我的内心全是敬仰。

  05

  老家位于皖西南,峰峦如聚,山高岭大。旧日,道路阻且长,交通不便,环境闭塞。然而,任是深山更深处,诸多文化古迹仍然在劫难逃。只有一些祠堂保存完好,在风雨中坚守着,向人们数说着时间和过往。它的存在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我想,在这里,如果用“殆有神护者”来解释,总觉得失之于简单。

  老家的祠堂是记忆中的一种特殊的存在,需要我们用心去体悟,去诠释,去解码。

伤感日志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