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想来,十月三十日那天,在岳王庙一游,最令我难忘的,竟然是一位年轻人拍打秦桧和他夫人王氏的铸铁跪像的“啪啪啪”。
那一天下午,三点半多一点儿,我跨过岳飞墓园的大门,正端详着岳飞和他长子岳云的墓,耳朵里传来“啪啪啪”的声响。循声扭头望去,只见一位男青年,正挥着一只手,拍打大门北侧跪着的铸铁人像。
那男青年,膀阔腰圆,黑脸庞,大约在三十五岁到四十岁之间,他身旁,有一位与他年龄大致相当的女青年。看他们两人的穿着和服饰,应该是农村来的一对夫妻。
大概那位男青年还不解气,又换了一只手,更加用力地拍打起来,“啪啪啪”,声音更加响亮,响亮的声音吸引了更多的目光。男青年身旁的女伴说了一句话,男青年接了一句,内容忘了,却是极熟悉的豫东口音。1963年以前,我所出生的小县就属于开封地区。所以,他们俩的话音,我一听,就判断出是豫东口音。
男青年笑完之后,“嘿嘿嘿”,笑了几声。笑声里,有几分尴尬,也许是他的女伴指责了他。“嘿嘿嘿”的笑声刚落,又挥起巴掌,朝着并列跪着的女像,抡将过去,“啪啪啪”,声音更加响亮。
太阳西斜,斜射的阳光照在那两尊铸铁跪像上,反射出晶亮的光芒。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那两尊铸铁跪像的头顶、面部、肩部,都明晃晃的。明晃晃,是因为被许多人无数次拍打的结果。 那两尊并列跪像,一男一女,被反绑着,低着头。男的,是秦桧,女的,是他的老婆王氏。虽然他们的身上反射着太阳的光芒,但是阳光并没有给他们带来生机和活力,他们依然毫无反应,无动于衷,悄无声息,照旧跪着,低着头。
想必那位男青年也一定知道,他用力拍打的跪像,只是一堆铸铁,他再用力拍打,那两堆铸铁也不会感受到疼痛,然而,那两堆铸铁被铸成秦桧和他老婆王氏的模样,他就非痛打不可,即使因此他的手有了痛感,也在所不惜。在他看来,他用力拍打的,一定不是一堆铸铁,而是秦桧和他老婆王氏的肉身。作为一个与岳飞同乡的河南人,将近一千年过去,他的心里,岳飞,一定是“精忠报国”的抗金名将,依然是他无比崇拜的鄂王岳武穆,他只有用力不停地拍打,才能发泄他心中对残害岳飞父子的奸臣夫妇的愤恨。
墓园大门两旁有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忠骨,就是指的岳飞父子的骨骸。佞臣,指的是三个人,第一个,就是秦桧,当时是掌握朝政大权的宰相;第二个,是张俊,当时是掌握军事大权的枢密使;第三个,是万俟卨,时任监察御史右正言,主动参与构陷岳飞,是岳飞一案的主审官。他们三人,是陷害忠良的主谋和干将,称他们佞臣,也是罪有应得。张俊和万俟卨的跪像,在墓园大门南侧,头脸肩部,也明晃晃的,只是铮亮的程度,远不如秦桧夫妇。
据说,明朝正德八年(1513年),都指挥李隆用铸铁铸制秦桧、王氏、万俟卨三跪像,过了八十一年,到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按察使范涞重铸跪像,又增铸了张俊跪像。至于秦桧老婆王氏,在男权社会的大宋朝,一个女流之辈,几乎没有参政的机会,岳飞被害,应该与她没有多大瓜葛。只是,她嫁给了秦桧,自然是夫罪妇随,在老百姓眼里,也一定是难辞其咎。 岳飞,从南宋,直到如今,一直被定位为抗金名将,民族英雄,他的爱国壮志,可昭日月。一部《说岳全传》,一曲《满江红》,更是让他的声名和事迹,家喻户晓,在历朝历代老百姓心中,他是永垂不朽的英雄。而参与陷害他的那些佞臣们,自然会被千千万万老百姓唾弃。佞臣们的跪像,被那位男青年拍打,不是个案,带有普遍性。 据说,岳飞墓前的跪像,曾经被毁坏九次,重铸了八次。这不难理解,世世代代,前来瞻仰岳飞墓的老百姓,看见佞臣们的跪像,一定气不打一处来,必然拳打脚踢,甚至,还会动用器物捶打以泄愤, 经年累月,日复一日,无数人,无数次,拳打脚踢和猛力捶打,一堆铸铁,也渐渐被打击得由面目全非到四分五裂。多亏了,现在的跪像,被一圈铁栅栏包围着,铁栅栏旁边,又有安保人员守护着,游客无法零距离贴近,只能隔着铁栅栏挥动巴掌拍打,比起拳打脚踢,器物捶打,巴掌的力度,自然减弱不少,最多,也就是将本来不该明亮的铸铁拍打得铮亮发光。
拍打完之后,那位男青年从我身旁走过去,当他与我擦身而过的刹那间,我心里暗自问道:“小伙子,你知道吗?这些跪像,还缺一人?”
缺的这个人,就是宋高宗赵构。要是追究岳飞之死的责任的话,赵构才是主要责任人,是最大的主谋。
赵构做皇帝,是历史的错乱把他推到了风头浪尖上。靖康二年,金兵占领了东京汴梁,徽钦二帝连同皇后、皇子、皇室、贵卿一千多人被掳到金国,受尽了凌辱。北宋实际上踏入了灭国之路。那时候,人们都信奉“国不可一日无主”,仓皇逃跑到南京应天府——现在的商丘——之后的他,在元佑皇后孟氏等人的运作下,被赶鸭子上架,顶替他哥哥宋钦宗赵桓,做了一国之君。 坐上龙椅之后,他马上宣布,改国号为南宋,算是彻底掐灭了北宋灯火。在金军步步紧逼之下,他率领着皇朝人员一路南逃,逃过长江,继续南窜,最终,在绍兴八年(1138年),正式定都临安(杭州),称行在。从此偏安一隅,过起他一国之君的豪华奢靡生活。
赵构这个人,书生气重,写得一手好书法,却不是当好皇帝的料。被推上登上皇帝宝座的那一天开始,赵构就生活在两难之中,在两难之中,徘徊不定。一方面,他也知道,半壁江山被金国占领,是奇耻大辱,作为一国之君,放弃收复失地,实在有失国君的脸面。另一方面,徽钦二帝还囚禁在金国境内,他们一旦回来,只要钦宗还想坐龙椅,赵构就得拍屁股走人,对一旦坐上龙椅就没想着再让别人坐的他来说,这实在又太尴尬,自然不情愿。为避免徽钦二帝的回归,他潜意识里,自然又不愿收复失地。
赵构的身边,有一堆他视为心腹的近臣,如张邦昌、黄潜善、汪伯炎等,这些人,都是主和派,所谓主和,其本质,就是投降,以赔钱割地为代价,换取暂时的皇室稳固、龙椅稳坐。也有极力主战的宗泽、韩世忠、刘光世等战将,经常提醒他不忘靖康之耻,谏议北征。赵构上下其手,左右摇摆,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可是,变来变去,总是喜欢听主和派的主张,以主和为中心轴,千方百计,赔钱割地,卑屈称臣,向金国完颜宗室求和。偶尔觉得金军势弱,有可乘之机,才会听从主战派的意见,让将军们动用军力,与金军拼搏一番。可是,往往是偷鸡不成蚀把米,换来的是更大的失败,更多的领土陷落。屡战屡败,使他更像乌龟一样,一直往盔甲里缩脖子。
偏安杭州之后,赵构重用秦桧,并且最终让秦桧一人独大,对秦桧,他几乎言听必从,因为秦桧是更坚定的主和派。在朝堂上,秦桧网络一群人,譬如万俟卨、王伦等人,沆瀣一气,高唱主和,极力阻挠抗战,并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拉拢主战派的干将到他的麾下,譬如本来参加过不少次抗击金军战役的张俊,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说到底,秦桧是揣摩透了主子赵构的心思,处处投其所好。
我们再看赵构与岳飞的几次交集,就能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透赵构的主流意识。
登基之初,赵构虽起用了抗战派名臣李纲为左相,但却仍旧对投降派黄潜善、汪伯彦等人颇为青睐。赵构听取了黄潜善等避战南迁的政策,预备南行“巡幸”,实际上,就是要退避到长沙、襄阳、扬州等地。
时年25岁的岳飞,得知这个消息, 不顾官职卑微,凭着一腔爱国热血,向赵构“上书数千言”,力谏:“陛下已登大宝,社稷有主,已足伐敌之谋。而勤王之师日集,彼方谓吾素弱,宜乘其怠击之。黄潜善、汪伯彦辈不能承圣意恢复,奉车驾日益南迁,恐不足系中原之望。臣愿陛下乘敌穴未固,亲率六军北渡,则将士作气,中原可复。”可是,他的赤胆忠心,只换得赵构“小臣越职,非所宜言”冷冰冰八个字的批语,并且被革除军职,解除军籍,逐出军营。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金人再度大举进军中原,南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失守,高宗和隆祜太后分别逃往江西和浙西,形势十分危急。岳飞、韩世忠等人率军抵御金兵,挽回了颓势。当年,岳飞在宜兴屡败金兵,次年,率军收复建康,稳定了整个局势。岳飞踌躇满志,在宜兴写了一篇《盟记》,文中最后写道:“即当深入虏庭,缚贼主蹀血马前,尽屠夷种,迎二圣复还京师,取故地再上版籍。他时过此,勒功金石,岂不快哉!” 他还写了《驻兵新淦题伏魔寺壁》的诗:“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直节报君仇。斩除顽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 岳飞的一文一诗里,所表达的要迎接徽钦二帝回归的强烈意愿,赵构肯定很快就会获悉。所以,九月初,宋廷陆续收到岳飞北伐的捷报,赵构对此态度有些冷淡,说:“岳飞之捷,兵家不无缘饰,宜通书细问。非吝赏典,欲得措置之方尔!”赵构的冷淡,肯定与岳飞的“迎二圣复还京师”和“誓将直节报君仇”两句让他很不痛快的话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说到底,岳飞坚定不移的“迎二圣复还京师”的执着意念,是大逆宋高宗赵构的龙鳞,让赵构的皇位陷入岌岌可危之境。
赵构的冷淡,主和派们自然心领神会,所以,接下来,岳家军孤军深入陕西山区作战,其他宋军坐山观虎斗,也在粮草供给上处处掣肘,使得岳家军陷入困境,难以接济,不得不撤回鄂州。 一些已经收复的地区,得而复失。那之后,对外,岳飞又率领岳家军,进军蔡州,摧毁金国扶持的伪齐政权,去掉了赵构的一个心头之患。绍兴七年(1137年)二月,赵构一高兴,下诏让岳飞觐见,不但将岳飞的官职提升到荆湖北路、京西南路宣抚使兼营田大使,还把岳飞召到“寝阁”内室,向岳飞授命:“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 又准备将刘光世所部王德、郦琼等兵马五万余人隶属于岳飞。岳飞见岳家军行将扩充,收复中原有望,激动不已,亲手写成一道《乞出师札子》,陈述自己恢复中原的规划。不过,这时候,他也学得软化了,不再提及“迎还二圣”或者“渊圣(宋钦宗)”之事,只将钦宗包括在“天眷”之中。口气委婉地说:“异时迎还太上皇帝、宁德皇后梓宫,奉邀天眷归国,使宗庙再安,万姓同欢,陛下高枕无北顾忧,臣之志愿毕矣。”
可是,拨刘光世军交付岳飞的事情还没有最后敲定,张浚和已升任枢密使的秦桧一起,从中作梗,向赵构进谗言,阻挠此事。耳朵根软的赵构,其实心里也怕岳家军越来越壮大,岳飞越来越有恃无恐,听从张浚和秦桧之议后,马上反悔,下诏给岳飞说:“淮西合军,颇有曲折。”将此事搁置。岳飞异常愤懑,胸中积忿,上了一道乞罢军职的札子,不等批示,就离开建康,回到庐山母墓旁守制了。
赵构听说岳飞辞职,十分恼火,接连派了好几个人,天天劝岳飞回去。可巧,这期间,张浚用人不当,招致淮西军变,因此引咎辞相。岳飞得到兵变的消息,立即上疏,表示愿率军进屯淮甸,拱卫建康行朝。赵构心有顾忌,只让岳飞到江州驻扎。
又隔了一段时间,岳飞收到谍报消息,金国要放归钦宗的太子赵谌归宋。岳飞担心,这样一来,很可能出现一国两君的局面,借着入觐的机会,向赵构提议,立其养子赵瑗(即后来的宋孝宗)为皇储,以示高宗之正统。这一提议,并不合乎赵构的心愿,赵构对此提议大为不满,龙威大怒,斥责岳飞。 这一事件,又加深了赵构和岳飞君臣之间的矛盾。
绍兴九年(1139)秋,金朝完颜宗亲发生内乱,强硬主战派成为掌权者。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完颜宗弼亲统十万大军,向本已划归南宋的河南陕西等地进犯,很快就攻陷黄河以南的许多地区。接着,直达安徽顺昌(今阜阳),形势急转直下,大有直捣杭州之势。形势所迫,赵构和秦桧只得改变态度,令各路军马迎击金军,特别下诏,令三大宣抚使韩世忠、张俊、岳飞兼河南、北诸路招讨使之衔,分别晋封太保、少师、少保。 赵构又命岳家军火速支援顺昌,并表示允许岳飞举兵北伐,收复失地。
岳飞接诏后,立即派张宪、姚政率军东进,援救顺昌,随后亲率岳家军主力北伐中原。岳飞联络北方民间抗金武装,实施“连结河朔”的策略已有十年,岳飞进击金军的号令一出,各地民间武装纷纷配合岳家军,勇猛作战,大克金军,捷报频传。岳家军连续收复很多失地,但是战线越来越长,韩世忠和吴璘等军在安徽和金军相持不下;张俊则在收复宿州和亳州之后,匆匆撤回;刘锜在顺昌战胜后,屯兵不动。岳飞只得放缓攻势,上书朝廷,请求支援。同时,又保持主动出击的态势,在有限的地域和条件下,岳家军奋勇杀敌,屡创奇功,重创金军。逼迫完颜宗弼意欲撤退。 可是,此时的高宗赵构看到战场局势对宋军有利,出于自保心理,想见好就收,数次下诏,委婉命令岳飞停止进军。其间,秦桧乘机唆使其党羽罗汝楫上奏说:“兵微将少,民困国乏,岳飞若深入,岂不危也。愿陛下降诏,且令班师。” 这一奏,正中使赵构下怀,他下定决心,向岳飞发出了第一道班师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