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向着阳光生长

时间:2024-03-12    来源:馨文居    作者:佚名  阅读:

  小时候,偶尔看见墙角一块石头缝里有一颗草探出头来,绿茵茵的特别惹眼。好奇的我会轻轻搬开石块,发现那草的根其实离它长出的地方很有一段距离,她的种子或许因偶然的不幸被压在了这石块下面,但她的茎在石块下面的黑暗中却弯弯曲曲地生长着,寻觅着,终于顺着石缝,向着阳光生长了出来。我在叹息她不幸被石块压住的同时,更感慨她的生命在扭曲中的顽强。想着这草,我便会想起一群人。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困难时期,物资匮乏,能源紧缺。行政一声令下,重庆第二机械工业学校(设中专和大专)一群风华正茂的学生,告别了学校,告别了城市,告别了就要实现的机械制造专业的美好理想,踏上了支援煤矿建设之路。那时,他们头脑里没有煤矿的概念,茫然不知脚下的路会是怎样?谁也不曾想到,从此他们的人生竟会在煤矿里度过。

  那是一个冬夜的凌晨,他们从一列装煤的火车上跳下来,第一眼看见的是山沟两边如刀削般的皑皑悬崖,许多人的第一感觉是犹如一盆冷水浇下,从头凉到脚。那大山深处似“夹皮沟”的荒凉环境和住帐篷,睡大铺的生活只是他们对新的人生路程最初的感受,当他们被分配到井下工作时,才知道了什么是真正艰难的人生之路。

  上个世纪60年代的那个煤矿,当时的生产条件还很差,到井下的第一感觉就是压抑。矿井的最高度是海拔600多米,到有的工作面去却要下到负100多米,地下800米深处足以使人感到与世隔绝的味道。井下就一个“黑”字了得,一切都是黑洞洞的,一会儿人也变得不溜秋了。如果一个人在井巷半道矿灯有故障熄灭了,那只能在黑暗中默默等待其他工友的到来,哪怕是等上一分钟也会感觉好漫长。南方煤矿煤层薄,有的采煤工作面还不到60工分高,仅容一人斜躺着采煤,人的躯体就像被四周的岩层包裹着,初来者还没干活就被压抑得大口喘气了,还不要说在这狭窄、潮湿、闷热的工作面每天高强度的劳作。

  紧随压抑感的就是一种恐惧。煤矿生产就是和自然灾害斗争的过程,在煤矿井下工作的人就是与水、火、瓦斯、垮塌、粉尘等灾害打交道的人。太多的传说已使矿山神秘莫测,井下不熟悉的声响也会使人惊恐不安。一次,一根高压风管的破裂声,竟使几个新工人拔脚向外狂奔了几十米。1962年4月13日,是他们永远刻骨铭心的日子。以前只有在电影荧幕上看到的煤矿瓦斯爆炸事故,血淋淋地在现实中发生了。这起该矿最大的瓦斯爆炸事故造成140人伤亡,其中38人死亡(《松藻矿务局大事记》第6页)。在这38名死亡者中,赫然就有两名是“二机校”的同学,这天离他们走进煤矿才一年有余。惨烈的事故引发了一些人的恐慌,有的从农村招来的员工就在月黑之夜顺着河边小道悄悄离开了煤矿,再也没回来了。这一群支援煤矿建设的人,他们的人生命运到底会怎样呢?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的那座煤矿已发展为七对矿井,两座电厂,瓦斯利用与外国公司合作开发,集煤电气于一身的重庆市最大的能源生产基地。他们中的很多人直到退休都没有离开煤矿,他们的青春献给了煤炭事业,他们的生命融入了数十里矿区,他们的命运和煤矿的发展连在一起,像井下不断延伸的井巷一样,虽弯弯曲曲,却不断地生长着。这群当初学机械设计制造的人到退休时,已生长成了各式的人才。不仅有众多的技术人才,许多人还纷纷走上了企业的各种管理岗位,其中不乏有副矿长、矿长、处长、党委书记、工会主席等企业中高级管理者,在矿区可谓群星灿烂。从井下采掘生产干起,直到任一矿之长的何怀良在同学五十周年聚会上感慨道:“没有荆棘,没有崎岖,就没有成功。”难怪古人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特别使人感动的是在他们中间还涌现出了三位劳动模范,一位市级劳模(调845厂工作),两位省级劳模(一位调成都工作),其中还在煤矿的省劳模唐治玺就是一位在命运的逆境中奋起抗争的代表。1978年10月,在煤矿生产岗位上的唐治玺不幸患喉癌作了喉头切除手术,从此成了一个“哑巴”,组织上安排他到矿食堂任保管员。当时,这是一个有着1800多人搭伙就餐,一天三班上下班都有人吃饭的食堂。他住进库房,“白加黑”地工作,使保管室6个库房物品整洁,油桶光亮,泡菜坛子一尘不染。他还亲手制作豆芽、豆豉、皮蛋和盐蛋,既降低了成本,又改善了职工生活。几年中,他在工作台历上写下四十多万字的工作日志,为搞好食堂献呕心沥血。他还用一块“小黑板”作为他特殊的“语言工具”,宣传好人好事和针砭时弊。就在食堂保管员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他以顽强的毅力不仅战胜了癌症,还以锐意的进取精神作出了不平凡的工作业绩。

  更耐人寻味的是他们之中竟产生了好些钟爱文学和艺术的人物,有市作家协会会员、书法协会会员、美术协会会员,有的还把中国画的墨迹泼洒到了泰国。真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被业内人士称为“写作机器”的李北陵其实是一位情感丰富的智者,人生的转轨使他更加冷峻的思考生活,命运的坎坷使他更加深刻地观察社会。他剖析事物的眼光从矿区走向全国,成为重庆日报“今日谈”专栏作者和全国许多媒体的重要新闻评论者,他笔锋犀利、见地深刻的杂文和新闻评论早已为许多重要媒体和读者所关注。他还特别关心煤炭系统新闻队伍建设,在《重庆煤炭》杂志不久前举办的通讯员培训班上,他作了新闻辅导讲课。他那丰富的写作知识,虽已60十多岁,还一头青丝,站立着讲三个小时,以及娴熟的电脑操作,都使通讯员们着迷。

  生命是一种回声。这群支援煤矿建设的人,在人生最重要的转折中没有沉寂,他们选择了直面人生,因为只有直面人生才会有希望。就像小草一样,始终向着阳光生长。

励志日志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