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明两天游拉萨市内景点。一早离开酒店,打开手机导航直奔大昭寺,步行不到20分钟即到。入口处有两块石碑,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务院1961年8月5日批复;二是“世界遗产名录”,2000年11月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列入。
1300多年前西藏王松赞干布建造大昭寺,最初称“惹萨”(“山羊”为“惹”,“土”为“萨”,亦成这座城市的名称,并演化成“拉萨”);1409年格鲁教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为歌颂释迦牟尼的功德,在寺院举行传昭大法会,后寺院改名为大昭寺,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殿高4层,融合了藏、唐、尼泊尔、印度等建筑风格,成为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典范。
(大昭寺)
我俩到寺庙时尚早,但已是人流如潮,好在秩序井然。随人流排队经过查验身份证、两码(健康码、行程码)及购票后入内。殿内光线昏暗(后面到的其他几座寺庙大都如此),仅凭佛前烛火和似有若无的电灯照明,加之殿堂高大、空旷,又没见窗户,日光不能透入,故千百尊佛像似乎都处在深邃时空里俯瞰众生,令人神秘的同时又感敬畏;佛身及佛座珠光宝气,金碧辉煌,每当人流交错之气流让烛光摇曳时,缕缕金光反射出转瞬即逝的另一片天地,令人眼花缭乱;宫内格局与内地佛寺独立成殿不一样,这儿是在一个大的空间里可能有多个殿堂,形成殿与殿毗连,令我耳目一新。大昭寺名殿很多,我这次瞻仰的有:
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是文成公主从大唐长安带去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此像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按照释迦牟尼本人形象塑造的,等像塑好后,弟子们请佛祖释迦牟尼自己给自己的佛像开光加持。塑像的珍贵,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最重要的是佛像即是2500年前的佛祖真身像。
该佛殿里有一尊强巴佛,它主宰风调雨顺,每年藏历新年活动结束前请出巡绕大昭寺一周。弥勒佛殿:主尊是一尊小而精致的弥勒佛像,文殊菩萨像和观音菩萨像分立于左右两侧,旁是跏趺的度母像。佛堂的左下角,有一只小石山羊,即背土填卧塘湖的圣羊。观音菩萨殿:主尊是骑在一头狮子上的观音菩萨像;有五尊观音菩萨的不同化身;该殿还有一尊高大的无量光佛。
祖孙三法王殿:主尊是藏王松赞干布,左边是藏王赤松德赞,右边是藏王赤祖德赞。度母殿:在度母身后像,是她的主要化身“二十一度母”像;该殿还有“师君三尊”(寂护堪布、莲花生轨范师以及法王赤松德赞)的一组三尊佛像和“师徒三尊”(宗喀巴大师及其两大弟子克主杰和贾曹杰)的一组三尊佛像。宗喀巴及其八大弟子殿:是为了纪念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主尊是宗喀巴,其余八尊是他的八大弟子。八药师佛殿:供奉的是被尊为药神的八药师。
无量光佛殿:主尊无量光佛及两尊愤怒相护法神;两侧分别供有四尊跏趺的佛像;这座佛殿又被叫做“业障之殿”。莲花生佛堂:供奉两尊莲花生塑像和一尊藏王赤襁德赞像。班丹拉姆护法神殿:班丹拉姆神像是一尊蓝黑色的威猛女神,这是大昭寺和整个拉萨城的护法神。
殿内场地及高度不小,但剩余空间窄狭,游客与上香善男信女几乎填满了有空余的地方,我们只能随着人流随机往前走。每当信徒们敬佛时,我怀着庄重、肃穆的心情站在一旁,不忍心从中穿插过去。香炉上香、献上用水瓶装着的香油(或是酥油),奉上数量不等的钱(面值1元或5角的居多),然后行跪拜或等身长头礼。
这些信徒看起来几乎年龄都在50岁以上,女的偏多,他(她)们那种虔诚、卑谦和认真、庄重的心境也感染了我,深感信仰的力量深厚和魅力无穷,不禁肃然起敬。殿内雕刻的文物价值也是举世闻名,2000年大昭寺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最关键之一是木雕,这里有公元7世纪檀木的门框和上面的雕刻,有释迦牟尼殿前7世纪的8根木柱……。这些木雕经历了1400年,像铁一样坚硬,敲一下能发出金属之声,如同本寺历史之久远。
来到寺外,站在八廓街广场看大昭寺,大约在3.4层高,不算高大雄伟,但其具有的王者气派之尊和磅礴气势之感令人望而敬之、尊之。寺庙顶部有众多的灵塔,高低不一,但包括顶部及塔身均是黄灿灿装饰,整个建筑群金碧辉煌,气势恢宏,在初升的太阳照耀下,五彩缤纷,瑞气千条。这儿比较著名的有:唐蕃会盟碑,唐长庆三年(公元823年)用藏汉两种文字刻写。神变塔,7世纪时,松赞干布将戒指抛向空中,以戒指落下的地方来确定大昭寺的寺址;戒指落到卧塘湖里,湖里升起一座幻化的白塔,即神变塔(现存白塔是重建的)。
西藏的寺院多数归属于某一藏传佛教教派,而大昭寺则是各教派共尊的神圣寺院。西藏政教合一之后,“噶厦”的政府机构设在大昭寺内;活佛转世的“金瓶掣签”仪式历来在大昭寺进行,1995年,确定十一世班禅转世灵童的金瓶掣签仪式即在这里举行。寺前终日香火缭绕,信徒们虔诚的叩拜,在门前的青石地板上留下了等身长头的深深印蹟;长明不熄的万盏酥油灯,辉映着岁月沧桑和朝圣者的身影。
拉萨主要的转经活动都是以大昭寺释迦牟尼佛为中心而进行的。我们看到络绎不绝的身穿藏袍,肩挎大包、小包,手里转着经筒的信徒在不同的转经道上行走着,具有一种不可言喻的仪式感,步子不疾不徐,口中念着真言,自自然然地不知疲倦地循环往复地走着、走着……。虽然,这是一条走过千百次的路,是一条永续循环的路,是一条永远走在路上的路,但,这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路,是通往心灵纯净的路,是必须走一辈子的生命之路!
生在此生、此世即是如此,亘古不变!在拉萨市内转经道有三条:环大昭寺内中心的释迦牟尼佛殿一圈称“囊廓”,沿千佛廊绕“觉康”佛殿转“囊廓”方为圆满,这是“内圈”;绕大昭寺即绕“八廓”(八廓街)一圈为“中圈”;围绕大昭寺、药王山、布达拉宫、小昭寺即“林廓”一圈则为“外圈”;外圈已绕拉萨城大半,可见一个大外圈走下来,着实有点远。
(大昭寺转经的信徒们)
上午时间比较紧,不允许把八廓街整个逛一遍,只能是前往小昭寺的途中顺道走马观花了。八廓街是环大昭寺外墙形成的一条街道,一圈称为“八廓”;寺外辐射出的街道为“八廓街”,也叫八角街,西藏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街,现是拉萨首屈一指的商品一条街;八廓街四方各有一根缠满了五色经幡的法轮柱,路东有一叫“墨如宁巴”古寺,是吞弥桑布扎创制藏文的地方;西南角是著名的松确让“讲经场”,为藏传佛教最高等级的考场。街道古朴、整洁,民族特色建筑风格及其装饰,让这里呈现出五彩斑斓的立体感觉,令人目不暇接;这儿商业气氛浓厚,藏语叫卖声如同唱歌样高亢、婉转,听来也是一种享受;藏式小吃到处都是,看着心动,但怕弄坏了肠胃,我也只能是饱饱“眼福”了。
(八廓街广场)
(八廓街)
循着手机导航,我们到了小昭寺。比较大昭寺的雍容华贵,小昭寺犹如璞玉纯净,站在街边看去,与普通街坊差不多,不高大,牌匾也不醒目,外观陈旧,香客和游人不多。正是这样倒觉得更平民化一些。殿内供奉的菩萨、拥有的佛教宝贝亦非同小可。小昭寺现有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文成公主奠基始建于7世纪641年;寺内主要供奉了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另有诸多珍贵文物:铜菩萨,通高2米,菩萨身高1.32米;莲花生铜像,通高1.55米,座高0.03米;仕女铜像,通高1.33米。
座为半圆形,座高0.17米。还有乾隆帝御赐的“耆闍真镜”匾额。寺庙主楼三层,底层分门庭、经堂、佛殿三部分;顶层是汉式金瓦,建筑风格融合了汉藏式建筑特点。小昭寺藏语“甲达绕木切”,意为“汉人的大院子”,是西藏最早的寺庙之一,最初的寺庙管理由汉僧主持,是汉藏两个民族团结友谊的象征,在汉藏民族关系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俩遵从习俗从左往右沿着寺庙周围的转经廊道走了一圈,伴随着转经道的藏民边走边观看廊壁上遍绘的无量寿佛像及其它壁画;廊道正在维修,很多地方被遮盖住了,惜乎不能观其全貌。
(小昭寺转经道廊壁上的壁画)
八廓街随处可见特色美食小吃店、小酒馆,我俩在一家干干净净的小酒馆美美享受了“手抓羊肉”午餐,高原小羊肉鲜美滑嫩,香气浓郁,免不了日后经常回味;酒馆只有一档房屋面积大,前面一间店堂放了两张园桌,两个卡座加上一个小小的服务台就满当当的了;老板兼着“店小二”,40岁左右,四川人,戴着眼镜,斯文的模样透着儒雅的气质;一个厨师加上他,行云流水般地招待着两桌加1个卡座的客人,清朗的声音,娴熟的动作,让人吃得惬意,看得舒服。听说在这个八廓街上如同这个店老板的外乡人不少,他们来了并扎下根,因为他们觉得,生活在自已梦想的天堂是多么的幸福!
下午我俩乘坐24路公交车去哲蚌寺。在车上一览拉萨城大半个西部城区。可能是藏民性子比较急,司机把车子开得飞快,见站无人乘车踩一脚刹车就过去了,约70分钟的车程约50分钟就到了。下车后步行约计2公里到哲蚌寺大门(山门)售票处,即位于拉萨西郊格培乌孜山南坡脚下,执勤人员说还需步行20分钟才能到寺庙。这个时间的高原太阳似乎分外炽热,室外温度老高,我们俩高原反应此时似乎又厉害些,老婆有些受不了,只能在山门处休息。
我就顶着太阳沿着约45度左右坡度的路,一步一步地走,时不时停下喘口气,大约用了20分钟终于看到寺庙的红顶,又走了20多分钟才从东侧进入寺庙(不熟悉故错过正门入口处)。眼前的哲蚌寺,刷新了我对寺庙印象的认知:纯白的墙壁,红红的屋檐及房顶,金光闪闪的灵塔……;在白炽的太阳底下,硕大建筑群背靠着灰色的山体,依山就势,层层叠叠,蜿蜒曲折,错落有致;西侧山体高高的巨石上,彩绘佛像宝象庄严,彩绘净瓶甘露青翠;东侧鼎立的白塔欲接云天,银光闪烁;整个寺庙犹如一幅悬挂在天地之间的巨画,气势恢宏,气象万千,给人以强烈的视觉震撼。
(哲蚌寺主殿之一)
作为历代达赖喇嘛的主寺,哲蚌寺曾位于拉萨三大寺之首,缔造了达赖喇嘛这一特殊的最高级别的活佛转世系统和格鲁派其他转世系统,曾经是格鲁派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哲蚌”名称来自古印度,意为“堆积的大米”,确实,寺庙建筑以白色为主,远看就像一堆大米堆积在山腰上;寺庙占地面积25万㎡;主要建筑有甘丹颇章达赖喇嘛宫殿、措钦大殿、四大扎仓以及50多个康村,三、四世达赖喇嘛的灵塔就在其中;其中措钦经堂大殿有180根立柱,可容纳7000多名僧人诵经礼佛;寺庙至今保存着清朝同治皇帝御笔亲书的“输诚向化”匾额,还有各种版本的《大藏经》和宗客巴师徒的手稿、文集等稀世之宝均珍藏于此;每年一度的雪顿节亦在此举行。
我从东边进入,西边转回,抵近发现主建筑群西侧均是高大而坚固的石砌高大墙壁围绕,众多的康村置于寺前拱卫着主体宫殿,整个就如一个巨大的城堡。我迷醉此中一个多小时,可能到过的地方还不足2/3吧,而且还是“走马观花”,谈不上用眼去细看,用提前备课的知识去应证,用心去琢磨、去体会;当然我也知道,就算是再花上两倍、三倍的时间还是读不懂的:开什么玩笑,上千年的佛教文化积淀,你老王多大能耐能吃得下、消化得了?!
回到山门处,老婆对我说,刚才有一对来自天津的老人家夫妇,坐火车上午到拉萨,刚安顿好住处,男老迫不及待来看哲蚌寺。一下出租车,男老嫌老伴走的慢,大步流星独自前行(身体可以,抗高原反应能力极强)。待女老紧赶慢赶赶到山门处,没见老伴身影,一打听是有这么一老头,但已上山去寺庙了。女老无奈亦在山门处静候,不放心,手机联系,不见回音,重拨不回复,再拨仍无回应,不停地拨,数十次地拨,依然如此。女老慌了:老伴出事了!求助执勤人员,通过执勤电话联系,寺庙那边寻找后答复“未见此人”,但因寺庙范围大,不易“普查”;执勤人员劝女老耐心等待。
女老如坐针毡,唠唠叨叨,原地转圈,焦急之情溢于言表;正当女老彷徨无计之时,从山门处施施然出现一老头---不就是那倔老头吗!这老头比我早一脚回到山门,我与他天南海北瞎侃了一通。他说,来看哲蚌寺是心愿,看了心安了!这老头也是一个爽快人。望着老两口渐行渐远的并肩身影,我也感慨,这寺庙的魅力有多大?连老伴都不管、不顾了?!再回味一下,又觉得这二老有趣:为什么女老那么关心男老,而男老为什么那么“忽视”女老?而女老又为什么不计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