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政放权、户籍制度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大气污染治理……12月8日,中国政府网微博联合新浪网和腾讯网推出“国务院2014年十大政策”评选投票。投票结束后,参与投票的“幸运网友”有机会走进中南海参加“粉丝见面会”。
国务院、十大政策、网络问政,当三者有机结合时,必将成为社会经济转型的信息化变革。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无缝化衔接,使曾经“政策出不了中南海”的尴尬局势,通过信息管道到达异地,引起多地的同步化“蝴蝶效应”。
转型下的中国,互联网亦然,不同的是,上升到顶层级别,堪称“突破”:国务院利用官网发布微博的形式,首次通过网友投票选择最关心的政策,倾听社情民意”。构思之初,此举之意,完全诠释了网络问政的突破性价值。虽属首次,有形式之嫌,但突破背后,却是改革的且行且不易。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称,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358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5.8%,较2012年底提升3.7个百分点。互联网发展趋势若滔滔江水,一发不可收拾。这也表明,网民有表达欲望,有网络思维,更有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此次投票评选的政策,既是中央的重大决策,也为普通公民所深度关切,政策好与否,网民说了算。多倾听,才能更准确掌握民意;多互动,才能更好研判公共政策。
如同超现实影像,互联网的发展速度远超预期,网络社会的发展趋势不可限量。故此,“问政于网”也越来越成为各级政府问政于民的重点,从中央到地方,从开通官方微博、微信,再到各级官员与网民在线沟通交流,官民之间的网络互动渐成新常态。此次评选十大政策,传递出中央政府“放下架子”,走出中南海,接地气,施民政,与网民平等交流到“最后一公里”。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之意见是衡量政府工作成效最好的尺子。犹记得,李克强总理谈到《存款保险条例(草案)》时,便举了一个颇具玩味的例子。10月底的一次会议上,当有关方面在汇报中提出,改革方案“没有对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时,李克强立刻追问:“为什么?不公开征求意见是非常特殊的‘例外’,你给我解释解释,为什么要有这个‘例外’?”“那可不行!我们做的是面向公众、涉及公众利益的工作,决不能跟老百姓玩这种‘猫捉老鼠’的游戏!”字里行间,直指要害,这些话语符号,道出了执政的基本理念,讲出了现代政府的文明底色。
任何政策出台的出发点都是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深深镌刻进改善民生福祉、维护群众利益的目标和行动中。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到五大建设的各项任务,从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到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从维护公平正义到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从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到努力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从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这些都有力彰显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
《论衡》有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广大群众对各项政策体会最深,也最有发言权,对于推动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而言,他们的意见也最具建设性。只有通过各种渠道让公众充分参与政府决策,注重强化借助民意外力的推动,让群众参与,让群众监督,诚恳请群众评判,才能确保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公开化,才能最大范围凝聚改革的正能量,最大限度减少改革的阻力。
社会文明进程催生现代政府,时至今日,单靠简单的政令,难以服众,若仅以“官老爷”姿态,不会换位思考,站在老百姓的角度去构思执政策略,势必将遭到历史的唾弃。公民权利意识的日渐增强,官民互动的日益“零距离”,越能提升公民的参与精神,政府也更具公信力。如此,一举多得,多赢局面,何乐而不为。
说到此,不妨以普通网民身份,投上珍惜的一票,“积沙成塔,集腋成裘。”国家十大政策评选,有你,有我,有这片热土上每个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