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乡村婚宴

时间:2024-02-13    来源:馨文居    作者:姚才华  阅读:

  日子走进冬日,乡村渐渐进入农闲季节。乔迁、订婚、结婚......年初就开始筹办的事儿,积攒到年底,再也不能往后拖了。年里无日,好日子就那么几个,选一个黄道吉日,把孩子的婚事办了,也算了结了双方父母的一桩心愿。

  因此,冬腊月虽然是农闲季节,却是乡村的忙月,人们不是忙于农活,而是忙于人情礼往。冬月二十,三叔家的堂弟结婚,三叔一个月前就给我说了,要我抽空回去帮忙。那有什么说的,本家的事儿,就是自家的事,帮忙是理所当然的。

  提前三天,我就赶回去了,三叔家已经忙得热火朝天。要起媒,要招待帮忙的,要联系婚庆公司,联系喜事会,商量婚礼的具体安排。真是看花容易绣花难。看似简单的事轮到具体操办,头绪还是蛮多的。哪一个环节考虑不周,都是不行的。

  好在,乡村有了流动喜事会,只要提前预定好,桌子、板凳、彩棚、锅盆碗盏、灶具餐具一应俱全,一个电话就解决了,的确省事不少。

  然而,相较于如今宴席饭菜品种花样之繁多,环境之优雅,酒席之丰盛,我更怀念童年的乡村喜宴。

  回想堂哥结婚时的喜宴,至今仍历历在目。那是上个世纪八十年年代,农村普遍贫困,人们勉强解决温饱,但婚嫁作为人生的头等大事,哪怕东挪西借,砸锅卖铁也要尽量办得风风光光,体体面面,那是花钱长脸,彰显门风的大事,丝毫马虎不得。

  结婚的日子选定了,提前一个月,大伯就开始张罗,提前请客。那时农村没有电话,只能提前到对方家里通知请客的日期。一般亲戚朋友可以请人传话捎信儿,但主要的亲戚朋友、叔伯长上、知己朋友、左邻右舍是要亲自登门去接的,这是规矩,是礼节,是对对方的尊重。有时不凑巧,一趟没遇着,二趟还要专程去接。一趟下来,大概能请到多少亲戚朋友,能到多少客人,心中基本有个谱儿。

  心中有谱,宴席的规模就大概有数了。接下来,要请帮忙的:主管呀、知客呀、大厨呀、引亲呀,嫁妆头儿呀......在一起商量婚礼的细枝末节。那时农村还没什么正式的婚礼仪式,也没有司仪,没有如今婚礼的华丽气派、花里胡哨,虽然办得简单朴素,却也隆重热烈,热闹非凡,充满了浓浓的人间烟火气。

  乡村人是地道的,淳朴的,别看他们平时来往少,见了面出于礼貌相互寒暄几句,可是一旦遇到婚嫁这样的大事,那就几乎变成了整个村落的事。一家有事,全村帮忙。婚礼前一天,外公外婆、舅舅舅妈、姨夫小姨、叔叔婶子等主要亲戚早早来了,左邻右舍也要前来帮忙,而且都是自愿的,也是义务的。你看督管王大伯镇定自若,气定神闲,如同威风八面的大将军,点兵点将,一一分派:收礼、记账、接待、大厨、帮厨、打托(端菜)、拉席、端茶、倒水、散烟、烧火、借餐具、扛桌子、掂板凳......事无巨细,面面俱到。

  伯母提前几天就向邻居们借好了桌子板凳、锅碗瓢盆、筷子调羹、酒壶酒盅......等正式婚礼那一天,由借班儿负责去借。于是,一大早,左邻右舍也跟着忙起来。小伙子们忙着扛桌子,姑娘们忙着洗碗筷,孩子们忙着擦板凳......

  俗话说:陕西礼仪数陕南,陕南礼仪数漫川。漫川人讲究礼仪,特别是儿女婚嫁大事。上午八九点前,随礼的基本上来得差不多了,这时知客——村支书李大叔和大伯开始提前商量安席。

  安席是农村婚宴最复杂的一道程序,知客首先要深谙行行道道的礼节,弄清所有来客以及新娘家来的亲戚跟新郎家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新郎、新娘双方亲戚的辈分、亲疏、年龄等关系对应安席。比如新娘家爷爷辈儿的,知客就要安排新郎外公辈儿的去作陪;新娘伯父辈儿的,就要安排新郎舅舅辈儿的去作陪,不能把辈份儿搞错了。如果安错了,客人要么不愿坐,要么在酒席上借酒使兴,耍酒疯,故意让知客难看,嘲笑知客不懂礼数。

  给知客难看,其实也是给主人出丑。有时,一场热热闹闹的喜宴经常被那些鸡毛蒜皮的小礼小节搅得不欢而散。因此,知客一般都要请当地有名望、通达事理而又能言善辩的人担任。知客和主动根据来客情况反复斟酌,然后把每一桌坐上席、坐东西郭(脚)的客人名单列出来,写在红纸上,等到正式安席了,才能有条不紊。

  新娘子到家了,大伙儿开始忙着调席。每桌摆上筷子、酒盅、香烟,再摆四个干果盘子:花生、瓜子、柿饼儿、糖果。一切摆放就绪,催客的鞭炮一响,左邻右舍丢下手头的活儿,呼朋引伴,喜气洋洋来赴宴。

  李大叔开始安席,正式安席前,照例要来几句开场白:

  “鞭炮一响,喜气洋洋,亲朋好友,欢聚一堂。今天是X府迎娶新人的大喜日子,我代表X府感谢各位前来捧场。今天贵客盈庭,喜气满门,由于本人才疏学浅,言迟语短,虽不年轻,不懂礼行,礼行不到,莫要见笑。下面开始安席,我喊到谁,就请移动金步,节省时间,莫要谦讲。”

  “XXX,请坐一席主客位!”

  “XXX,请坐一席左客位!”

  “XXX,请坐一席右客位!”

  “XXX,请坐一席东郭(脚)!”

  “XXX,请坐一席西郭(脚)!”

  知客叫到谁,主人立马引客人到指定位置就坐,先斟上一杯酒,再发一支烟,说几句客套话,一席才算搞定。余席依此类推,直到安排好所有席口。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每席的下席和其他座位是不用安的,上席、东西郭(脚)坐定后,其他的客人随便坐,一桌桌坐满为止。

  在农村,如果是大院子,住户集中,那还好办;如果是独家村,人家稀疏,那就麻烦了。那时,漫川一带,喜事安席必须在室内,而且是同时开席,不像关中的流水席,吃一拨儿走一拨儿。主动家安不下,就要提前跟邻居商量,借用邻居家安席,但是主席和朝席必须安在主家。当然,邻居家也是乐意的,与人方便与己方便,谁家还没有个大凡小事儿。

  小门独户的,客人就那么三四桌,五六桌,亲戚关系不复杂,安席相对容易些。一旦遇到高门大户,客人少则一二十桌,多则三四十席,关系又复杂,安席就不容易了,根根攀攀的关系都要考虑到,稍有疏忽,就容易出差错。这样的场合是考验人智慧的,凡是头脑灵活,人情练达的知客都会见机行事,灵活处理,把席安得妥妥帖帖,有条不紊。

  漫川的宴席是传统的“八大件”,顶头盘子端上来,客人落座后,陪客提议每人先喝两杯,然后请菜。这时,主人拿着烟过来“请关”,给席上能喝酒的每人发两支烟,请帮忙“打通关”,招呼客人喝酒。

  主人“请关”结束,“打关”的就开始轮流“打通关”,“打关”要从上席开始,先敬主客两杯,再陪两杯。上席和东西郭(脚)打完了,然后出门顺依次进行。这时“打关”的就不承让了,不“划拳”,就“猜宝”;不“猜宝”,就“打杠子”。“老虎、杠子、虫”“石头、剪子、布”。划拳猜宝打杠子,红黑单双斗金花儿.....谁也不让谁,谁也不服谁,非要比个高低,论个输赢。一时间,划拳的,扯着嗓子,涨红着脸,使劲地喊,手指能伸到对方的眼鼻子底下,唾沫星子更是直接上了脸。

  “两家好来三星照,五魁首来六六顺,四季发财十满堂……”

  惹得远远近近的猫和狗也来凑热闹,趁机在桌子底下,在人缝里摇头摆尾,钻来钻去。

  “关”,一轮一轮打着;酒,一杯一杯喝着,菜,一道一道上着。酒是“催话剂”,几杯火辣辣的土酒下肚,平时的“闷葫芦”也打开了话匣子:或开荒种地、或起屋造房、或张长李短、或鸡狗猪羊......老年人说古论今,评说五帝三皇;年轻人戏说明星偶像,谈论心仪姑娘......喝的是自酿的包谷烧,吃的是自产的农家菜,没有大鱼大肉,没有山珍海味,但是一个个大快朵颐,开心快活。大家图的就是个热闹,就是个喜庆,看重的就是那份开心,那份情谊!

  菜一道道上着,上到“八大件”第六个汤碗,一般是“猪蹄儿汤”,鸣放鞭炮后,知客李大叔端着电喇叭,站在高台上,开始“说酒话”:

  “X府今日大喜庆,张灯结彩迎新人。姻缘多亏二月老,喜事多亏众乡亲。X府尊亲,不嫌亲家微薄,愿将千金闺秀下嫁寒门。三党公亲,新老亲朋,户族兄弟,老表近邻,督管执事,厨房同仁,你们耽搁了时间,花费了银钱,熬更废寝,吃苦受累。以上客人,个个当坐,人人当安,位位当敬。只因主家房浅屋窄,条件有限,难以照应。加上知客人老礼不懂,新礼又不通,对客人的情况掌握不全,难把上下座次分清。敬请位位贵客多多原谅,暂且委屈就餐,有情改日补敬。”

  “主家想盛情款待众位宾朋,奈何手长袖短,力不从心,考虑不到,办事不周,备物不丰。筵席也设空桌,饭菜平淡无珍;饮酒无人陪敬,烟茶缺少侍奉。亏待了位位贵客,请大家海涵容情。”

  “主家深感歉意难平,又觉得别无新敬。只有让新郎、新娘盛来水酒,席前把壶,斟酒致奉;先喝四红四喜,祝客人青云高升;八仙庆寿也好,十个满堂情深。喜酒喝不尽,轻言问客人:十杯八杯若嫌多,喝个六合又同春;再少少不了两杯酒,一言为定。位位当饮起,不喝不尽兴。位位贵客一并在上,我这里一语谢敬!”

  于是大伯领着二位新人到席间敬酒。新娘托着条盘,新郎执壶斟酒,从第一席开始,逐席逐人敬酒。

  俗话说“结婚三天无大小,见了表叔喊老表。”趁着新郎、新娘敬酒的当口儿,村里的半拉小伙子、老表们一拥而上,拿出提前准备好的红色印泥,先给新郎、新娘脸上抹红,又给大伯抹红,一对新人和大伯立马变成了红脸关公。客人们见状,齐声喝彩、鼓掌、哄笑,筵席气氛骤然热烈起来。然而,小伙子们觉得还不尽兴,他们佯装边喝酒吃菜边左顾右盼,伺机给人抹红。一时间,媒人、伯母、婶子、大叔、堂弟、堂妹都被抹成了大花脸。甚至连端菜的、添酒的、送烟的都立马警觉起来,虽然一步一顾盼,处处皆留心,怎奈明枪易躲,暗箭难防。眨眼功夫,一个个都变成了大花脸。随着小伙子们一次次抹红得逞,筵席的气氛也一浪高过一浪,掀起一轮又一轮高潮。

  酒席吃完了,酒还没喝好的,督管又辟个专场,给他们留一些下酒菜。人以群分,物以类聚。那些爱喝酒的自然簇拥到一起来。能战斗到最后的,个个都是远近闻名,身经百战,所向披靡的拳坛高手,酒场老将。人人身怀绝技,要么拳划得出神入化,要么“罐罐儿宝”做得神秘诡谲,要么“杠子”打得眼花缭乱,要么“金花儿”斗得以假乱真......这种场合多少有点擂台赛的味道,所以能喝酒的都喜欢上来过过招儿,争个高下,比个输赢。大家伙儿相处不远,经常在酒场上滚打摸爬,谁的拳好,谁的拳孬,也都心知肚明。

  桌上自然分成两派,本村的和外村的各自组成一队,全面开花,各个击破,捉对儿厮杀。看热闹的不嫌事大,越聚越多,里三层外三层,把桌子围得水泄不通。本村的“酒王”,毕竟要替主人尽一尽地主之谊,所以主动出击,勇往直前。“游击战”、“车轮战”,一招接一招,一拨儿又一拨儿,轮流上阵,轮番过招,前赴后继。外村的“酒王”一看势头不对,独虎好斗,群狼难缠。拳再好,也招架不住人多。不给本村的“酒王”留点儿面子,岂能轻易脱身?多少要礼让三分。斗上几个回合,急流勇退,见好就收。外村的“酒王”悻悻然,“我输了”“我输了”,嘴上说输了,心里并不服气。强龙难压地头蛇,到了人家的一亩三分地,不让着点儿,怎能全身而退?只有东倒西歪,不情不愿地退出酒场。

  本村的“酒王”大获全胜,给本村人,也给主人挣足了面子,你看他红光满面,耀武扬威,神气活现,犹如凯旋的大将军。其实,他也是碍于面子,硬着头皮撑到底,还没等客人走完,就扶着墙根儿,流着哈喇子急匆匆钻进厕所去了。

  就这样,一场宴席从中午吃到了黄昏,客人们带着宴席后的惬意,美食后的满足,一一与主人道别。主人站在路口,一边发烟,一边说着“招待不周,却(害)得花钱跑路,耽搁时间,有空再来!”之类的客气话,目送客人远去。邻居们帮忙收拾桌子、碗筷,顺带扛回自己的桌子、板凳,一天的热闹总算消停了。

  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快了,物质丰富了,但是快乐却少了。农村的婚宴已经大大简化,有的到酒店包席,有的请喜事会打理,有的请婚庆公司包办,婚礼有专门的司仪主持,中式、西式随意挑选,再也不用四处借桌子借板凳,再也不用全村齐上阵,人人来帮忙,没有过去那么多的繁文缛节。而我却更加怀念昔日的婚宴,怀念那浓浓的烟火人间!

乡村 婚宴

爱情散文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