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我们需要延迟满足吗

时间:2023-12-16    来源:www.xinwenju.com    作者:Lachel  阅读:

  一

  很多人都会告诉你:要学会延迟满足,要培养延迟满足能力,这样你才能成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取得更高的成就。

  他们同时还会把延迟满足跟即时满足对立:即时满足只会让你陷入无休止的娱乐、狂欢和上瘾之中,不断地把你拖入舒适区,只有学会延迟满足,吃苦耐劳,你才能够跳出来。

  延迟满足真的有这么重要吗?

  20世纪60年代,斯坦福大学米歇尔博士做了一个广为人知的“棉花糖实验”。

  他把一群孩子关在一个小房间里,每人发一个棉花糖,并告诉他们:棉花糖可以吃,但如果你等待15分钟再吃,就可以得到两个棉花糖;如果你抵制不了诱惑,立刻把手上的糖吃掉,你就得不到第二个了。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在随后十几年的跟踪研究中,他发现:那些能等待15分钟的孩子,在后来的人生中,表现均优于立刻吃掉棉花糖的孩子。

  据此,米歇尔博士认为:那些等待研究者回来的孩子有一种很强的能力,叫作“延迟满足”。这种能力使得他们可以抵抗美食的诱惑,从而也能在后来的人生中更好地抵制诱惑。

  那么,延迟满足的生理基础是什么呢?1998年,心理学巨匠罗伊·F·鲍迈斯特提出“自我损耗”理论。他认为:延迟满足的本质,就是一个人的意志力。意志力强的人,就更容易抵抗即时的诱惑,做更加长远的规划。

  这个理论看上去实在太简洁、太美妙了,又跟我们的直觉无比契合。因此,自我损耗理论一经提出,就立刻风靡全球,被无数人奉为圭臬。甚至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也可能一直在用延迟满足来要求自己,或者用它来教育孩子。

  但是,自我损耗理论真的是对的吗?延迟满足真的那么重要吗? 二

  最早对延迟满足提出重大质疑的,是2012年罗彻斯特大学的一项实验。这项实验发现,单单改变一项变量,“棉花糖”实验的结果就会完全不同。

  这项变量就是对环境和可预期结果的信任。实验发现,如果孩子所处的环境更安稳、更熟悉,且他们能确信研究人员会带给他们第二个糖,那选择延迟满足的孩子人数会大大增加。

  这一实验动摇了棉花糖实验的根基,因为我们一直推崇的延迟满足,很可能只是建立在对这个世界信任的基础上。它很可能并不是原因,而是结果。

  2018年,另一项知名研究再次对“棉花糖实验”进行了全面的审视,发现了几个结果:

  1.孩子4岁时表现出来的延迟满足能力,与他们15岁时的学业成绩的确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被这种相关性影响的人数只有“棉花糖实验”中反映出来的一半,而且在考虑了家庭背景、早期认知能力和环境影响之后,受这一效应影响的人数下降了三分之二。

  这项研究还有一些因素没有考虑进去,比如父母本身的学业成绩和认知能力水平。一旦把这些因素也考虑进去,延迟满足的效应必然会进一步下降,很可能会变得微乎其微。

  2.15岁之后,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跟他们的行为结果之间几乎没有任何相关性,没有统计学意义。

  另一方面,这项研究发现,所谓的“延迟满足效应”带来的影响,远低于家庭背景、早期认知能力和环境的影响。其中环境影响,就是我们前面讲过的“是否信任这个世界”;而前两项主要是指父母本身的影响,以及他们能否在孩子成长的早期创造一个“符合及格线”的环境——这会极大地影响孩子在幼年时期的大脑发育。

  换言之,孩子是否能够延迟满足,取决于他的大脑发育程度。

  综上所述,我们所推崇的“延迟满足可以让一个人变得更优秀”的观点,很可能是错的。延迟满足很可能并不是原因,而是结果:一是对环境和外部世界的信任,二是较为良好的认知能力。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也就是说:父母本身较为优秀,且成长环境良好、得到足够多关爱的孩子,他们普遍会有更杰出的成就,同时也会表现出更强的延迟满足能力。

  这就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很多时候,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和教育方式可能未必是好的,甚至有可能弄巧成拙。 三

  许多家长着眼于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但正是这个培养的过程,很可能会对孩子造成额外的压力,反过来影响孩子的幸福感,以及成长过程中的大脑发育——这才是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的最大因素。

  因此,不让孩子陷入过度的“内卷”之中,尽量给他更多的空间和自由度,充分释放他们探索世界的天性,让他在更幸福、放松、自由、被爱的环境中成长,并培养他们爱这个世界的能力——这可能是家长能够为孩子创造的最好的环境了。

  说回我们这些成年人。如果说延迟满足并不是一个需要追求和培养的能力,那么,我们应该追求什么呢?难道要追求即时满足吗?

  当然不是。实际上,我们要做更多能够带来长期反馈的事情,少做只能带来即时反馈的事情。

  延迟满足本质上是一种对欲望和需求的抑制,转而用未来的回报激励自己。而长期反馈则是把回报的时间拉长,把它分摊在达成目标的整个过程之中,并且学会从过程中获得乐趣,把精神上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也视为一种回报。

  比如,你开了一家公司,头几年一定非常艰苦。但你说服自己,等熬过这段时间就好了,到时就有回报了——这是延迟满足。

  再比如,你开了一家公司,头几年很艰苦,但每克服一个难关,你都能感受到满满的成就感;每上一个台阶,都感到离目标更近了一步,于是不断从中获得反馈和动力——这是长期反馈。

  所以,延迟满足最大的问题是它是用过程里的“压抑”和“忍受”,去换取结果的“丰厚回报”。这种期待一旦过高,当你没有获得如期的丰厚回报时,你就很容易陷入失望和沮丧之中。

  所以,我们要培养长期反馈的习惯,要能够从成长、克服困难里面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

  那么,有什么好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形成长期反馈呢?

  找到目标。

  这句话听上去是陈词滥调,但目标对于人的意义极其重要,又非常容易被人忽略。

  这是长期反馈和延迟满足的另一个区别。延迟满足着眼于收益,着眼于尽快结束这段过程,以获取符合期望的回报;而长期反馈着眼于目标,你会清楚地知道,这段过程本身也是有意义的,它就是目标的一个组成部分,每走一段路,就离目标更近一步。

  那么,你在这个过程中付出的每一个行动,以及行动后得到的每一个微小反馈,都能为你提供动力,让你更好地接近你设立的目标。

  试一试去找到跟自己能力和兴趣相契合又能够给这个世界带来改变和帮助的事情,哪怕只能帮助到一小部分人。在这个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能力,感受自己的成长,找到“做成一件事”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这才是更高层次的“满足”所在。

励志日志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