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阳师范在鄱余万非常有影响力的中等师范学校。
波阳师范校门很阔气,水泥砌成的两根大柱子,镶嵌朱红色瓷砖。两扇小门也很漂亮,都用铁皮包着的,水泥柱上横一根横梁,上面写着“波阳师范”四个大字,油漆的红色大字十分醒目。
一般的学校大门都是木质门,低矮的,看上去真的像农村的菜园门,而像波阳师范这样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校门真的很少见。当时省级重点高中波阳一中和波阳中学在它面前,相形见绌,自惭形秽,至于普通高中和初级中学在它面前更是矮三分。
那时农村都是土坯房,县城的房子基本也是青砖瓦房。波阳师范的房子相当漂亮,三层四层的漂亮的洋房。教学楼前面的院子里有圆形的石桌石凳,供师范生看书写作业。四周花草飘香,书声琅琅,这里读书的学生是很神气的。
师范的房子很有层次感。从教学楼往上,跨过台阶,是很大的白色瓷砖洋房,每层都有好几间小房间。桌椅整齐,漂亮,墙面粉刷着白色的石灰,墙壁上挂有“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题词。往上走,拐角处是校长办公室,推门进去,天哪,这里坐拥临水美景,尽享贵族至尊,私家丛林,养生秘境,开窗尽揽芝山美景。纯黄色牛头铜锁,高档繁华,每一处布置都是精心策划,让我们感受到高贵气息,让中师学生与这个世界畅通无阻,点亮他们的成功之路。
当时的师范学校让鄱余万百姓和考生羡慕不已。波阳师范东临东湖,西望芝山,环境优雅,交通便利。
鄱余万三县一衣带水,以务农为主,船来船往,十分方便。大家乘船就可以直接到鄱阳的沿河路。步行不多久,就可以到波阳师范。据说,鄱阳教育在三县中是佼佼者。余干、万年的学生都愿意来鄱阳读书,波阳师范更是为鄱余万输送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
农村、乡镇的老师大部分来自波阳师范,乡镇府的领导不少出自波阳师范,县里的领导一部分也毕业于波阳师范:波阳师范成了当时大部分寒门子弟的精神家园,也是富裕家庭子女的晋升之径。
世世代代务农的老百姓不为别的,只希望子女能摆脱农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鄱余万三县的老百姓努力培养子女到师范读书,波阳师范成了鄱余万的联系纽带,加深了三县人民的感情。他们来波阳读师范,有的毕业后留在鄱阳,落地生根,为鄱阳的教育做出贡献;有的回到当地,成为当地的教育界的精英和顶梁柱,为当地的教育做出杰出的贡献。
波阳师范是80-90年代农村中学生引领而望的高等学府。初二时,老师就反复灌输师范学校的优势。我们的语数英老师都是来自波阳师范。波阳师范是我们心中最神圣的朝圣之处。我读书时每本课本上的扉页上写着“一定要考上师范”,并以之为座右铭,脑中满是师范学校。乡下人读书不容易,我们心中供奉着师范这座神坛。
一般情况,老师会让成绩好的学生朝着师范的目标前进,成绩好的学生心中也长满向往。每天早上眼睛还没睁开,我们就拿着搪瓷碗冲向食堂,食堂的大师傅从驼大的饭桶,用不锈钢勺子舀一勺稀饭,我们伸手去接,大师傅手一抖,勺子一倾斜,满满的一勺仅剩半勺,我们心里暗自怨恨。中午,又要面对食堂阿姨发抖的手。听说波阳师范的学生很受器重,食堂的饭菜很好,食堂的掌勺师傅对他们很好,更坚定了我们报考师范的决心。师范,师范!我们带着一股对初中食堂的怨气,对师范学校的向往,边走路边喂饱还没睡醒的胃,紧接着奔向教室开启一天的学习。
波阳师范真的很神圣,它离我们很远,又离我们很近,可谓像雾像雨又像风。我们初中的老师基本来自师范,他们朝气蓬勃,与我们打成一片。他们给我们分享读书时的快乐往事,鼓励我们向着目标前进。我们听着出神,心中充满憧憬。晚上,我们在教室里刷题,圆心角、圆周角、扇形、弧形在笔下运动,切线、割线仿佛把我们与师范一步步拉近。我常常一边做题,一边想象师范的学生的开心玩耍的情景。
每次测验、月考,我们又惦记上了目标学校,我心中最向往的师范。老师讲试卷的时候分明是分析师范录取情况,目标人与理想的差距。每门课程都在指引我们朝师范迈进。下课,几个师范目标生互相打听成绩,既互相恭维又暗自较量。他们晚上11点还在奋笔疾书,我们在早上五点就起床秉烛晨读。大家课间装着不看书和对手聊天,眼睛却盯着试卷上的难题,想着如何超越对方、打败对方。
当时师范在各学校是有指标限制的,别人的成绩上去了,我自己的机会就小了。那些录取师范的师兄师姐一直是我们心中的偶像,师范是我们最理想的圣地,至于省重点高中,那时属于二类学校,基本不在我们考虑范围。农村学生录取小中专或师范,村委会会前往祝贺并连续放几天露天电影。学生自家摆酒请客,流水席一吃就是几天。拿到了通知书,准师范生走路时脚底生风,而他们的家长在村上说话底气十足,嗓门比以前大多了。鲤鱼跳出农门,进入龙门。
中考后,一批学生被师范淘汰,被迫进入二流学校----省重点高中。节假日,看看师范学校,大红灯笼高高挂在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校门上,装饰精美的小玻璃灯金光闪闪,这排场可谓首屈一指。波阳师范,星光灿烂。这里是初三学生向往的天堂,又是高中学生羡慕的人生福地。当高中生在题海里遨游时,在知识的海洋里困倦时,中师生正在接受着中国最早的素质教育:他们练习写二笔字,学着弹琴,学习绘画,看着被高中老师列为禁书的四大名著。课后男孩子在篮球场上角逐,女孩子抱着琼瑶阿姨的言情小说爱不释手。他们的笑着闹着,欢快的声音不时从教室里传出来,在波阳的天空飘荡,在我们的心中游荡。高中生还在为立体几何绞尽脑汁,为牛顿第二定律神情呆滞时,波阳师范的同学已经在波阳的大街小巷穿梭,在服装店里的大镜子面前转动着自己婀娜的身姿。他们走遍了波阳的大街小巷,吃遍了波阳的小吃,他们乘兴出门,御风而归,呼啸而去。
第三年,高三学生沉浸在试卷中百思不得其解,愁眉不展,而师范生却在拿着工资在小学实习。夜深了,疲倦了,高中生聊起初三的时光,想到自己的读师范的同学,哀自己不幸,怒自己中考不争。
师范牵动多少农村中考学生和家长的心,又成了初中老师心心念念地地方。90年代初,考上师范,读书不要交学费,他们只需要带几件换洗的衣服到学校,其余的如被子脸盆等日常用品,学校全部帮助准备好,完整的配套用品是师范生的优势之一。师范让人羡慕的地方还真多。据说,他们吃饭不用钱,每月还有40元伙食补贴。对于从来没有额外收入的老百姓来说,这是多大的福利。高中生入校,像逃难的逃荒的小青年,什么都要自己准备,如饭票水票。师范生的人生开了挂的人生, 在优渥的环境中,做着自己喜欢的事,闲暇时练练字,喝喝茶,聊聊天,不用煎熬,一晃三年,国家直接分配到小学教书。高中生沉浸在紧锣密鼓的高考的筹备中,在考场上挥汗如雨,中师生领着国家的工资,寒暑易节,从不缺席。
中师生为乡村的基础教育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农村基础教育薄弱,一所乡村小学,每个年级学生参差不齐,学生家庭条件差,父母的教育意识淡薄。中师生在夯实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字词句段篇等基础知识方面,不断地训练做出了很大贡献。到了高年级,老师不断地教他们写作,训练做应用题。有的中师生一直坚守在偏僻的荒凉的乡村中小学,为农村的基础教育注入了坚定的力量,成为农村基础教育的骨干和支撑。他们无私奉献,成绩突出,每个老师的脸上写满了人生的沧桑。他们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能组织各种班级活动,是农村教育中的行家里手。他们坚守在教育的第一线,初心不改。他们用青春谱写了中国农村教育的篇章,是时代的骄傲。
1999年,全国中等师范专科学校陆续取消,波阳师范招生走下坡路,一时间曾经辉煌的师范学校,门可罗雀,校园里的青草高过人头,石桌石凳被满地的蒌蒿遮住,一阵风吹过,隐隐约约出现,已没有往日的芳华;教学楼,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办公楼,风吹雨打,窗户偶尔发出呻吟声:无限荒凉。多年之后,北关小学搬入波阳师范,东流胡学校入主波阳师范校园,昔日的中等师范学校校园恢复了以前的热闹,虽然这些学生不是中师生,
一个时代造就了一批中坚力量,这是时代的进步。如今县城的师范学校没有了,这股中坚力量也就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