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二十余载的光荣岁月刻骨铭心。当年军营里的那些事儿,一桩桩,一件件,恍若一幕幕电影画面,至今犹历历在目,经久难忘。本文记述的仅是其中的几个片段。
坑道失火事故
这件事虽然已过去五十多年,但至今我记忆犹新,仿佛事情就发生在昨天。
那是上世纪一九七零年的秋季,我们连队刚从合肥移防到位于肥西紫蓬山下的新营区。在我们进驻前,早有一个工程兵团在此开掘战备坑道。我们来到时,坑道主体工程已竣工,工兵部队大部兵力已撤离,仅留下一个维护连担负坑道内部工程的收尾任务,准备待各项工程结束,经验收合格后再将坑道正式移交给我们连队使用管理。这天下午,我值营区巡逻哨。大约三时许,当我走到山上坑道附近时,突然发现坑道内涌出滚滚黑烟。一见此情形,我知道大事不好,便三步并作两步迅疾跑到连部向连长报告。连长闻讯急忙随我跑到坑道口观察。此时,坑道口已被浓烟封锁住,人根本无法进入。连长见状返身跑回连部,给工兵留守连打电话询问情况,对方即回复,是位于坑道中部的备用蓄电池房发生火灾,正在进行扑救。大约过去一小时,我再去看,发现坑道内冒出的黑烟已渐渐消散。随后便从工兵留守人员私下议论中,隐约听说火灾造成的后果很惨重,有多名人员伤亡,其中就有该部的团政委在内。事发几天后,在一次连队晚点名时,连长向大家简略通报了此次事故的相关情况,要求大家一定从中接受教训,切实增强防火意识,防患于未然。
此次事故的发生,当时在工程兵部队中引起很大震动。事发第二天,工兵部队上级机关就派出调查组,深入现场调查。经过缜密调查得出结论,此次火灾是一场意外事故,共造成四名战士遇难,三名干部重伤。随后传出消息,团政委已被截肢,另两名干部也被严重烧伤造成终身残废。后来,我们从工兵部队陆续传出的信息中,才获知火灾发生的大概过程。原来,事发当天下午,工兵留守连队安排四名战士,在位于坑道内的备用蓄电池房执行一项任务。这个备用蓄电池房面积有二十多平米,全部水泥构造,是一个三面封闭的空间,只有一扇对着坑道走廊向里面开的水泥防化门,门上方留有一个小通风口。这间房子准备安装蓄电池组,以作为坑道内备份供电电源。这种房间对防蚀有严格要求,所以地面上要用沥青作粘合剂铺上瓷砖。施工时,瓷砖表面会留下一些沥青残迹。这天下午,四名战士就是要用汽油清除瓷砖表面沥青残迹。由于当时室内暂未安装照明设备,战士们便用三根竹竿搭了一只三脚架,将一只300瓦的灯泡吊在三脚架顶端,通上电做照明用。后来发生的事,问题就出在这只灯泡上。下午三时许,工兵团的政委带领两位上级派遣的技术员,进坑到检查验收有关项目。据调查组推断,当政委他们三人走进蓄电池房时,本来蹲在地上作业的战士可能急忙站起来,一不小心将三脚架绊倒,导致灯泡着地爆炸,引爆了弥漫于整个房间的挥发汽油雾,瞬间爆燃产生的强大气浪将防化门撞击关闭,从里面无法打开(后被施救者撞开)。政委和另外两位干部或许出于经验即刻趴到地上,结果浑身被烧伤,但保住了性命;而另外四名战士却因瞬间窒息被活活烧死,现场情形惨不忍睹。
此次火灾造成的后果确实惨重,让人细思极恐,不仅工程兵部队教训深刻,同时也给我们连队干部战士造成严重心理冲击。尤其四名年轻战士因一次意外竟为国防建设献出了宝贵生命,另三名干部也因此付出极其惨痛的代价,不能不让人感到万分痛惜。
军民鱼水情
我们连队驻地附近有两个小山村,紧挨着的村子叫"大松洼",稍远一点的叫"方瓦屋",每个村都各有10多户人家。连队刚移防肥西紫蓬山下的新营区时,营房还在建设,我们先期到达的20多名干部战士,只好暂借住在大松洼的几户老乡家里。老乡把本来并不宽敞的房屋腾出最大的房间安顿我们住下。当时正值夏天,山里蚊虫多,每天傍晚,老乡就在我们居住的房间里给点上艾草薰赶蚊虫,有时战士们換下没来及洗的衣服,房东的大娘大嫂们就悄悄地给洗干净。我们住老乡家度过一个夏季,营房建好了,要迁到新营房。临走前把老乡家里里外外打扫的干干净净,老乡们称赞有加,舍不得我们离开。
迁到新营房后,我们仍与老乡们保持密切关系,如同走亲戚般常来常往。有的老战士要退伍了,会提前去老乡家道别,并给老乡赠送礼物,以作纪念,老乡们总依依不舍。有一年,几位退役多年的老兵结伴重回连队寻旧,也不忘去老乡家探望,老乡喜出望外,杀鸡又买魚热情招待他们,人走情未凉,让老兵们深受感动。冬天山里寒冷,战士们的被褥都比较单薄,每年临近冬季,老乡们就会把当年收的新稻草送到连队给战士铺在床上取暖。逢年过节,生产队里杀猪宰羊,也不忘分出一部分猪羊肉送给连队。每年大年初一双方会往来走动拜年,互致慰问。农忙时,我们连队也会开展助民劳动派人帮老乡插秧割稻。老乡们平日有病就医很不方便,连队卫生员经常深入村子为老乡问诊送药。连队还定期派员到驻地附近小学开展校外辅导,为孩子们讲革命故事和军队光荣传统。同时,为帮老乡解决平时碾米和加工猪饲料的困难,连队还专门购买了碾米和粉碎机,搭个棚子开起小作坊,随时为老乡们提供方便。这一桩桩看似平凡的事情,却充分体现出“民拥军,军爱民“的鱼水情谊。
我们连队还有个好邻居,就是位于紫逢山顶上的微波站。这个微波站当年是担负合肥市及全省微波通信任务的中继站。它建在紫逢山的最高处,我们连队则位于紫篷山山脚下,两个单位相距约两公里,平日里两家走的很近也很勤,礼尚往来,关系密切,当年被称为"军民友好单位"。七十年代初,电视机还是稀罕物,军队中并没有配备,平时连队文化生活非常单调。而当时微波站建有电视机房,配备有电视机并能接收到中央电视台播放的节目。,他们便经常邀请我们干部战士到站里看电视,每次去都热情接待,把最好的位置留给我们,他们自己的员工却被安排在旁边。后来,站里专门赠送我们连队一台21寸电视机,保证了干部战士随时能看到电视节目。两个单位还各有一个篮球队,经常在节假日互邀举行友谊比赛,保持友好交往。每年春节期间两个单位都会共同举办联谊会,站里员工和连队干部战士欢聚一堂,同迎新春,共叙友情。正是通过这些交往活动,不断增进军地之间的亲密关系。
说到军民关系,更要说说邮递员老华。老华是当年农兴镇邮政所的一名资深邮递员。他时年五十多岁,个不高,有点驼背,头发花白,满脸沧桑,走起路来慢腾腾的,常年穿一身绿色的邮政服,肩上挎着个绿色装满信件的大邮包。他每天的工作就是负责紫蓬山区域内几个村子及所在单位的信件传递。山里交通不便,邮递员传递信件完全靠走路,爬山越岭。一年四季风雨无阻,其艰苦不言而喻。当年,我们连队七、八十号人的信件也是由老华负责传递。平时在连队若问干部战士每天最想见到谁,大家一定会异口同声地说:“老华!”。因为连队封闭在一个小山沟里,交通不便,军内电话又不准对外联系,平时干部战士只能靠书信的来往与家乡和外界保持联系,尤其正处于热恋期的年轻同志,更要通过书信保持与对方的交往。记得有一年的大年初四,天下着大雪,北风呼呼地刮着。这样的天气,又在过年期间,大家觉得老华不会来了。谁曾想,将近中午时分,老华冒着大雪,身背着那只大邮包,一脚深一脚浅的走进营房,只见他帽子上堆了厚厚一层雪,裤腿已湿到半截。战士们见到老华,一拥而上,争着把他肩上背的大邮包抢下来,翻看有没有自己的家信。我连忙把他拉到连部,让他围着火炉烤火取暖。对他说,这么冷的天,又是大过年的,你不应该再跑来了。他哈哈一笑说,“就是因为过年,我知道你们这时候都急着要看到家里来信,天再冷,这一趟我也一定要跑”。我当时担任连队副指导员,在连部经常能见到老华那老黄牛般的身影,非常钦佩这位老邮递员的敬业精神。让我印象更深的是,1976年的3月间,我老家突发大变故,我的外祖母和一个小弟在同一天病逝,父母亲精神几近崩溃,家里给我发来加急电报要我尽快赶回。但不巧的是,电报从老家只能发到肥西县邮局,肥西邮局辗转把电报送到农兴镇邮政所已是晚间。当邮政所把电报交到老华手上已是晚上九点多了。老华一看是加急电报,连夜摸黑步行八华里路,十点多跑到我们连队,把电报交给哨兵让他尽快转交给我。我见到电报很着急,第二天向连队请假踏上回家的路。处理完家事归队后,我带着一份小礼物去拜会老华,以表谢意。他见到我很动情的说,“能为你们解放军跑腿我愿意,也高兴”,我被他的话感动。后来,老华因染病不能再跑了,便把邮包交到儿子手上,子承父业,继续为大家服务。
老首长下连当兵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军队高级干部都要定期下连当兵,体验部队基层生活,以保持普通一兵本色,防止滋生官僚主义。当年,就连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老将军都下连当过兵,这曾经是我军的一项光荣传统。
1980年初,我刚到南京军区通信二总站一营一连任指导员不久。当时,连长被借调上级机关,连队只有我和两位副职在位。一天,忽然接到营部书记电话,通知我到营部教导员那里领受一项任务。放下电话,我向营部走去,路上还在琢磨,是什么任务这么重要,还要教导员当面交待?到了营部,李敬先教导员见到我就说:“杨指导员,今天要交给你一项特殊任务。”“什么任务?”我问道。“上午营里接到总站值班室通知,军区齐威副参谋长要到我们这里下连当兵。我同营长商量决定,老首长到来后,就安排到你们一连体验当兵生活。”教导员说。我一听是接受这样的任务,不禁一愣,心想这样的大首长到我们连当兵,不是件小事儿,若有差池,可不是闹着玩儿的。见我面有难色,教导员连忙说:“不要紧,按规定首长下连当兵要与战士同吃,同住,同操练。你们主要保证首长安全,在生活上给以适当照顾就行了,至于首长下连后还有什么具体安排和要求,到时听首长吩咐好了。”听教导员如此说,我即可表示:一定按首长指示执行。领受了任务,回到连队同两位副职商量布置了迎接首长下连的具体事项。
两天后,一辆北京吉普开进了连队营区。先期来到连队的教导员和我迎接首长的到来。首长下车同我们握手互致问候。此刻站在我面前的老首长,一副将军风度,一米八零以上的大高个,略显威严的脸上,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虽然我当兵已有八、九年,但由于一直在基层工作,能直面这样的大首长还是头一回,不免陡生一种敬畏感。中午到了饭点,教导员让我和他一起陪同首长用餐。为表达给老首长接风之意,连里事先让炊事班老班长亲自掌勺做了四个大菜。当四道菜端上餐桌,首长一看便问我:“平时你们连队战士都吃这么好的菜吗?”我连忙回答:“首长第一次到我们连队来,这是特意为首长准备的”。首长略显迟疑,然后说:“好吧,这次就领你们心意了,下不为例。我这次到你们连,按老规矩要和战士三同,也就是与战士共同生活,吃饭要和战士一样,不搞小灶。只是同操练我可能要搞点小特殊,六十多岁的人,要和年轻战士一样每天出操跑步跟不上了。不过,几十年部队生活养成的习惯,每天早上号声一响我就会起床出门早锻炼,这也算是与战士同操练了吧。”说完哈哈一笑。听到首长如此吩咐,教导员随即对我说:“杨指导员,首长讲的很清楚了,就按首长指示落实。”“是,一定按首长指示执行。”我回答。“小杨是我们通信二总站现在最年轻的指导员。”教导员向首长介绍道。“多大了?”首长问。“二十九岁。”我回答。首长一听笑了“二十九岁当指导员还年轻?林彪二十八岁都当军团长了。”然后他对教导员说,你们要注意多培养提拔一些年轻的基层主官。教导员连忙称是。(当年军队中流传一种说法,通信兵干部队伍里大多都是“老干部”。教导员时年也已是入伍二十多年的老兵了)。
吃过饭,教导员让我陪首长在营区转转,先熟悉一下连队环境。第二天上午,我又陪首长进入执勤坑道,先后到话务,配线,机务,电源分队,分别看望正在当班执勤的同志。首长一再对同志们说,你们在坑道坚持执勤很辛苦,但所担负的任务非常重要,工作一定不能有丝毫马虎,要时刻确保军队通信的畅通无阻。走出坑道,首长还向我了解连队干部战士的工作及思想情况,并教导我如何当好一名指导员,带好一个连队。接下来的几天,遵照首长指示,一日三餐,首长和战士们同吃一锅做的饭菜,并没单独为他开小灶。
平时,老首长很喜欢运动。每天早上天刚亮,还没等连队吹起床号,他就起床出门锻炼了,先是在门外甩甩胳臂,扭扭腰,然后便到营区旁的公路上散步或慢慢跑上一阵子,再回来与战士们同时用早餐。首长最喜欢的活动项目是打篮球。中午或傍晚,在连队休息时间内,球场上几乎总能看到首长的身影,他经常一个人在球场上练习运球和跨步投篮,而且动作非常熟练。有时他也邀男女战士跟他一起练球,开始战士们还有点畏畏缩缩不敢下场,首长见了,便对他们开玩笑说“怕什么?你们这些小年轻,还不敢与我老头儿较量?”首长这么一说,便打消了战士们的顾虑,大家开始纷纷上场与首长一起争球投篮。当有人远投中篮,首长也和大家一样跟着叫好。看着首长那股高兴劲儿,仿佛他自己也觉得变年轻了。除了打篮球,首长对登山也感兴趣。一天,刚吃完早饭,他喊我:“小杨,走,我们爬山去。”说着,便向对面的山边走去,我赶忙跟上。我们一路往高处攀登,一边聆听着悦耳的鸟鸣声,一边欣赏着漫山遍野的花花草草,老首长兴致很高,攀登也显得挺轻松,约莫过了半小时,我们登上一个小山包,稍作歇息。此时,首长敞开衣襟,两手叉腰,面对眼前的群山对我说:“这大别山可是对中国革命有过了不起的贡献,当年军队里有许多老同志都是从这里闹革命闯出去的。刘邓大军进驻大别山那会儿,这里的老百姓给予了很大支持,也付出了惨重代价。军队一时一刻都离不开老百姓哦,离开了就完蛋!”老首长很是感慨,话说的斩钉截铁。短暂休息后,我们继续攀登一直到达山顶,逗留一会儿,开始下山。走到山下时,首长看到前面大山一侧有暴露在外的防空洞口,便要前去看看。我陪首长沿着被荒草掩盖的山道走向防空洞。这些防空洞是六十年代,中苏关系紧张时,遵照毛主席要加强战备的指示,由工程兵部队挖山建造的。防空洞全是水泥结构,呈U字型,一边是入口一边为出口,里面很宽敞,通风透光也好。首长边走边看,看得很仔细。他对我说,这些防空设施现在闲置着,将来一旦发生战争,打起仗来,还是能派上用场的。首长若有所思,似乎想的挺远。走出防空洞,我们又顺路看了连队遍布山沟里的小菜地。这些菜地都是连队历代干部战士利用业余时间,在山间拓荒开垦出来的,整治的如梯田般整齐划一,栽种的各种蔬菜长势也挺好。首长看了很高兴,称赞说:“你们的小菜园搞得不错嘛,多种点蔬菜可以改善连队伙食,保证大家能经常吃到新鲜蔬菜。自给自足,是我们军队的老传统了。”
过了几天,首长忽然提出要到驻地附近村子里的老乡家看看。于是,我陪首长走到一个距连队不远名称小关冲的村子,访问了几户老乡家。每到一户,首长都要详细询问老乡的家庭状况,特别是每年的经济收入情况。当我们走到一个孤寡老人的家门时,只见两间草房已破旧不堪,走进去看,堂屋里仅放置一张破旧的桌子和一只长条凳,卧室里也只有一张摇摇晃晃的旧床,旁边放着一个旧柜子,其它再看不到有值钱的物件了。当首长问老人平时生活情况时,老人叹口气,只说了一句话:“凑合着过吧。”此刻我见首长皱了皱眉,脸上流露出一种同情的表情。在回来的路上,首长对我说:“山里老百姓生活还很苦啊,你们要想办法多帮帮他们。”
首长下连当兵的时间很快结束要回南京了,我和教导员为他送行。“以后有机会我还要来的,这里的环境太好了。”首长上车前留下一句话。后来我才听说,这位老首长可不简单,战争年代身经百战,上过朝鲜战场,立有战功,六十年代四十多岁就曾担任解放军第67军军长。
虽然与老首长相处时间不长,但我却从他身上看到一位人民军队高级干部艰苦朴素、严于律己、平易近人、关心部队建设,以及体恤民情的优良品格,不禁让人肃然起敬。事后我还常想,如果我军各级干部都能坚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优良作风,这个军队就一定还会无往而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