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特别的“爱”

时间:2024-01-29    来源:馨文居    作者:青龙河水  阅读:

  播种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题记

  在我的印象中,我的姥姥永远是慈祥的,尽管相隔千里,可在儿时姥姥总是上车“饺子”,下车“面”,对我疼爱有加。可看到李可的文章,题目《不去姥姥家》产生了悬疑?带着疑问读完作品,最终找到了答案。

  《不去姥姥家》作品折射出“家庭教育”的本质——好习惯贵在养成。散文里的“我”、母亲、姥姥的形象不浮夸,不造作,不唯美,平淡、朴实而不失真,让家庭的传统教育不折不扣的沿袭下来,把女性的刚与柔的美集中展现出来。

  作品先抑后扬,让三个人的形象跃然纸上:“我”的偏执,源于“我”的叛逆;姥姥的严厉,源于对孩子的关爱。母亲的温顺,源于亲情孝道;这些都能准确的从行文中找到印证。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那什么原因造成“我”和姥姥间的隔阂:“记忆里,姥姥家的规矩特别多,不管是用什么东西,从哪拿了你必得放到哪去;吃饭的时候不能掉饭粒,更不能剩饭碗;看完电视要把插头从插座上拔掉,即使大冬天看得昏昏欲睡也得嘚嘚瑟瑟地钻出被窝去拔插头;写作业,擦出的橡皮沫不能往桌子上吹,要收拾到一堆一起扔掉;用过的水必须马上端出去倒了,不能留在盆里或者倒在屋里的泔水桶里……唉,实在太多太多,杂七杂八,让人觉得又烦又无奈。”这只是其一;其二就是有彬彬哥哥作为参照。本身“我”就自尊心强,产生对姥姥的“不满”也就可想而知了。

  正是“因为我就读的小学、初中离姥姥家很近,每天中午放学都要去那里吃饭。”“2002年的时候,父母经营的饭店关闭,房子也卖了,一家人搬去了姥姥家,开始时只是住在姥姥家的一个房间,后来又搬到老家院里加盖的门市房。”从老家院里加盖的门市房搬出来后,“每一年,只在逢年过节的时候要去姥姥家吃几顿饭。”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亲情夹杂期间,母亲成为亲情的纽带。这其中有姥姥的包容,母亲的孝顺。最终将“隔阂”化为冰山一角,融化在“我”成长的岁月长河,“而姥姥的那些规矩,也不再难以理解难以忍受了。”“至少现在的我,桌上桌下的东西收拾得规规矩矩,该摆放在哪就放在哪,从来没有因为什么东西找不到而耽误时间,家里永远保持干净整洁,不会因为客人的突然到访手忙脚乱……想一想,这不都是姥姥的功劳嘛。”从规矩到习惯,总需要“适应”的过程。而“我”却付出了天大的代价。

  时间永远是一剂良药,成长永远是理解和沟通的桥。正因为“我”的成长,才真正理解了姥姥那份庄严、神圣,至亲挚浓而难以割舍的爱呀,这特别的爱让“我”受益终生!

读书随想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