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最美”来修饰某人或事,期许达到稀缺的“正能量”社会效应,在某种程度上恰会适得其反。无他,作为表达“极限”的词汇,有“唯一、独一无二”之意。当冠以“最美”的修饰词越多,则其贬值速率也越快。基于此,前不久以“最美深圳女孩”为标题的新闻充斥于各类媒体,然而,有媒体人爆料“深圳女孩”属于预先炮制时,根植于民众心间的人性石碑,顷刻间便轰然倒塌。
画面中,一名90后女孩为满头银丝,双手残疾的乞丐老人喂盒饭。初看,能使埋藏于心里的原始道德瞬间崩发;再看,那一幕催人泪下的动人场景,实为一部情感类电影剧本。原来,炒作的企图,不但是为了捧红这名“最美深圳女孩”,更为推广此女工作单位的商业策划广告。
当初“最美妈妈”、“最美教师”、“最美司机”的感动,正因为在社会转型时期,片面地追求GDP,所遗留下的精神空壳。故此在他们身上,窥探到感动的阈值与人性的纯粹,让本以稀缺的道德资源得以继续维系。然受骗者,除了胸怀善意、满腔热情的民众之外,还有《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它们或刊登,或转载出自炒作者的新闻,为骗局摇旗助威。即便事件败露后,它们依旧咬紧牙关,以主体意识下的“传播正能量、传播真善美”来迷惑民众。
与“最美”一样,“正能量”已沦为一张华丽的羊皮,掩盖了群狼的罪恶。利用爱心来博取同情,一旦暴露,很容易让民众原已不多的“正能量”瞬间湮灭。当“最美”与商业勾肩搭背,必将亵渎“正能量”的传播初衷,乃至发生荼毒爱心、戏耍人性、沾染铜臭的“负能量”。这类毫无底线的炒作,带来的不仅是视觉上的道德崩塌,更让民众间的爱心传递被切割,甚至产生难以溶解的心理防线。尚如此,当民众时时担心爱心被欺骗、处处担忧道德被糟践;缺乏人的本能、爱的感化、缺乏主动救助他人的意愿时;出现越来越多的围观者和看客,便在情理之中矣。
动辄看到此类被冠以“最美”称号的消息时,便急不可待地贴上“正能量”的社会标签。与其说是“正能量”短路,不如说罹患了“急性正能量缺乏综合征”。对炒作者而言,爱心被当作买卖,他从民众身上榨取爱心,再转手倒卖给民众,他只负责加工,整个加工环节,他添加的不是营养元素,而是三聚氰胺。“最美女孩”事件的所有责任人,理应受到责罚。好比那个“狼来了”的寓言故事,当爱撒谎的“最美”孩子,第三次喊“狼来了”时,不再有人相信,而狼真来时,撕裂了他幼小的生命。同样,对爱心的炒作,好似“狼来了”的结局,当善意被一次次的蒙蔽、善举被一次次的玩弄时,终将使爱心这颗散发着微弱光亮的“试金石”尘封下去。
当爱心被掺入毒素,当爱心被明码标价时,我们的社会便愈发冷漠,愈发悲恸。炒作者固然可从事件中获利,但真相一旦被揭露,其行为昭然若揭、舆论反弹时,炒作者必招民众群起而攻之。当然,要击溃炒作者,首先便要击败深埋我们内心的冷漠,不要奢望炒作者们会良心发现,能拿爱心做交易的人,其肝肺皆损,心若铁石,焉能望其人性是何许?!道德为何物?!正如医家有云:“每救治一名病患,便是拯救一次自身。”基于此,唯一能指望的便是我们自己:倘若某位老人不慎跌倒,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伸出援手,那他(她)会讹诈谁呢?倘若我们每个人都勇于给这位乞丐老人喂盒饭,那么“最美深圳女孩”的炒作便会胎死腹中,靠炒作来出位的空间亦会越来越小,直至吞噬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