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北京待不住,不由地想走走,看到地铁6号线有南锣鼓巷的站名,印象中这是一处北京最古老街区的景点,便坐地铁过去。
果然是店铺密集,人声鼎沸,建筑触目所见皆古色古香,行人则衣裳缤纷时尚新潮。南锣鼓巷是一条禁止车辆通行的南北向步行街,东西各有八条小胡同,每个胡同口都有关于胡同来历和名人故居的介绍。如明末重臣洪承畴、末代皇帝溥仪胞弟溥任、皇后婉容、清代大学士文煜、荣禄、内务府大臣奎俊、民国总统冯国璋、当代画家马晋等人的住宅,蒋介石的行辕……
对于各种特色吃货儿、各种新鲜玩意儿,我或许认真看看,然而也就一笑而过,不会花钱买走什么。但名人故居,我非常入迷,与泉石膏肓、烟霞痼疾一样的沉疴难愈,很愿意一一光顾。
可惜的是,兴冲冲地一路寻过去,却都被门外嵌着的一块块“非开放单位,谢绝参观”的牌子挡住了脚步。
全部南锣鼓巷地区,可供参观的名人住宅,只有两处,一处是茅盾故居,一处是齐白石旧居纪念馆。
乌镇的茅盾故居我曾经去过,齐白石旧居却是第一次来,必须详尽参观。
这座位于雨儿胡同十三号的四合院是北京市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最早是清太宗第四子叶布舒的宅邸。
关于宅邸的第一任主人叶布舒,除了天潢贵胄的出身,却没有任何功劳的光环,爵位也是兄弟中最低的,初封三等镇国将军,康熙八年晋封奉恩辅国公,康熙二十九年病故。生平乏善可陈,寥寥几句足矣概括,“康熙十三年夏,祭地于方泽,受命行礼。”“康熙十三年十月,享太庙,受命行礼。”“康熙十四年四月,享太庙,受命行礼。”充其量,也就是代表皇帝侄子出席了几次国家级典礼。
反倒是木匠出身的艺术大师齐白石,1955年得到共和国总理周恩来的关怀,指示文化部买下其中的一部分单体四合院,提供其居住,在此度过人生最后两年,才让这座四合院熠熠生辉、甘棠遗爱,游人争相到这里领悟艺术的魅力,感受大师的謦咳。
“齐白石纪念馆”1957年筹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文联主席郭沫若为此题写了馆名,惜为三年困难时期等原因,实际没有落成,却成了北京中国画院的办公地点,因为齐白石生前是北京中国画院的名誉院长,也应算是北京中国画院的单位职工吧。2005年在北京画院内建立齐白石纪念馆,2012年进行修复,对公众开放,成为了齐白石旧居纪念馆。
用房地产市场炒到最高时的价格衡量这座二环内上百平方米的四合院价值,大概能相当于一个贫困县全年的财政收入,这样看似乎齐白石很“奢侈”很“土豪”,但比起他一幅几尺的画作就能在艺术品市场动辄被拍卖到过亿元的现象,好像又算不上什么了。
正如展示中对他的评价,齐白石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个传奇,他的艺术是在古今之交、中西之汇的时空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齐白石的艺术本于民族又属于世界,他带着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参与国际艺术交流,支持国际和平事业,使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画艺术傲立于世界画坛,成为东方艺术的奇葩。
他的经历是奇特的,生于清同治二年,出身湖南省湘潭一个农民家庭,原名纯芝,字渭青,号兰亭。自小体力不济,不能靠田耕吃饭。不得已,父亲让他学木匠,不用使笨力气,只要用巧劲就可以。然而,他连做粗工木活也是体力不够,十四岁改学雕花木工。
因临摹过各种画谱,会画各种各样的花鸟虫鱼和传统故事中的人物,所以来找他画布帐帘、布门帘、绣花鞋面等物件的不少。
当地的胡沁园是有名的绅士,光绪年的监生,能诗善画、会篆刻、会写汉隶,因此不少客户来请他作画,但他手懒,不能为客户按时交画。当他好不容易有空了,准备闭门谢客突击几天,将拖欠积压的作画来个了断,管家却告诉他,原先已经放在这里等他作画的那些材料,也被客户们取回去了。被人撬了行,惹得他勃然大怒,前往问罪,却发现对方是个小木匠。他觉得小木匠极具天赋,是可造之才,只是画作尚欠功力,且缺内涵,其原因是齐白石七岁开始读书,早早当了木匠,诗书却是不多,于是收了小木匠为徒,不仅不收学费,还叫管家给齐家送来钱米接济,硬是让小木匠安心去他家学诗学画,那一年,齐白石已经二十七岁。胡沁园和一位朋友商议,给齐白石改名齐璜,字濒生,因家住白石铺,又取别号白石山人。这样,才有个齐白石的名字。从此,专职作画,脱离了木匠生涯,凭卖画为生。
使他艺术道路发生重要蜕变的是“五出五归”。1902年起,齐白石不接受给慈禧太后当内廷供奉的机会,受朋友之邀,先后五次外出远游,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时间从第一次1902年出发,到第五次1909年归来,几近十年。在此期间,既见到了许多前人作品,又饱览了祖国的美丽山川,增强了对现实山水的感受,构成了其山水画的形象来源。孔子有周游列国的经历,才成就了其“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的名声,齐白石也同样因为“五出五归”的游学历程,奠定了他在画坛上崇高的地位。
1919年到北京,与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美术专门学校等多所学校担任美术教授的陈师曾成莫逆之交,陈师曾劝其自创风格,经过十年的“衰年变法”,自创“红花墨叶”风格。1922年,陈师曾携齐白石画作参加中日联合绘画展览,在日本全部善价卖出,声名鹊起,大获成功,连京剧名家梅兰芳都慕名正式拜师学画。齐白石于是自豪地给自己题了一张“甑屋”的横幅,意为“可以通过画画吃饭了”。1927年受邀到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教授中国画,第二年改名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齐白石被聘为教授,自谓由木匠成为教授,乃画坛之佳话。他的弟子很多,其中著名的有李苦禅、李可染、王雪涛、王铸九、许麟庐、陈大羽、李立、娄师白、张德文、王漱石、董长青等,有一些甚至是大师级的人物。
但他绝不是眼里只认钱的那种低级趣味之人,面对日伪占领者,他没有低头谄媚以求生存,为民族之敌服务。而是在门口贴出告示,“中外官长,要买白石之画者,用代表人可矣,不必亲驾到门。从来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谨此告知,恕不接见。”显示了高尚的人格。
真正的艺术家不是完全与政治隔离,不但拥有极高的艺术素养,更要具有完美的人格魅力和一颗人类高贵的良知,齐白石正是这样的人,他曾言“欲立艺者,先立人”“作画先阅古人真迹过多,然后脱前人习气别造画格。乃前人所不为者,虽没齿无人知,自问无愧也。清逸,不慕名利,方可从事于画。见古今之长,摹而肖之能不夸,师法有所短,舍之而不诽,然后再现天地之造化。如此腕底自有鬼神”。所以1953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荣誉,1955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国际和平奖金”。1953年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改称中国美术家协会,齐白石当选为第一届理事会主席。
1957年,齐白石去世,出席公祭仪式的不仅有国家领导人周恩来、陈毅等,还有各行业代表、文化界名人、外国使馆代表和齐白石弟子,何其光荣,何其隆重!
1980年国家邮电部发行《齐白石作品》特种邮票,全套枚数多达十六枚,在素有“国家名片”之称的方寸之中给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发行这么大规模的一套邮票,可谓空前了,今日这套邮票已成为集邮者爱好收藏的热门品种之一。
2017年年末,在北京保利拍卖会上,齐白石的《山水十二条屏》以九亿三千一百五十万元敲定,创下中国艺术品拍卖成交价的最高纪录。
或许,是盛世收藏造就了齐白石的作品价格水涨船高,但历史上大多数的优秀作品,并不是创作于盛世,却恰恰诞生于乱世。这并非像有些人宣扬的民国时代为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三次盛世,现在不出大师是政治环境不好或体制不对头。我觉得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说,才是这个问题最恰当的注解。如今之世,只要怀抱一颗为国为民之初衷,沉下心来向艺术巅峰攀登,不惜经受“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淬炼,又何愁没有齐白石这样的文化大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