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鲜为人知的历史

时间:2024-02-01    来源:馨文居    作者:张存余  阅读:

  抗日战争胜利不久,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不顾全国人民的和平愿望,决定9发动全面内战,公然撕毁停战协议和政协协议,悍然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国民党军队约30万人围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在敌军重兵围困下,中原军区主力由司令员李先念、政治委员郑位三率领,于1946年6月26日晚间分南北两路向西突围。中原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旅,在皮定均的指挥下,向东行动,造成主力东进态势,迷惑敌人,掩护主力突围。待主力越过平汉路后,再自行安排突围。皮定均英勇善战,尤以善打恶仗、硬仗闻名全军,所以第一纵队第一旅被称作“皮旅”。以一个旅7000人掩护5万多人转移,风险很大,真的是凶多吉少。

  皮定均临危不乱,指挥部队沉着应战,抗击着几十倍于己的敌人。一团坚守在沙窝、白沙河一线,二团坚守在白雀园东北一线,两个团相互配合,交替掩护,边打边撤,利用野战工事节节抗击,死死地黏住敌人,使敌人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代价。

  黄昏时分,皮定均命令部队全线反击,击退当面之敌;然后迅速向沙窝中心地点靠拢,再选择方向安排自身突围。国民党军急令进攻我主力的部队调头东来,又将整编48师布防于岳西、舒城、潜山,并从阜阳、安庆抽调两个师,到商城、金寨一线堵击,布下一个口袋阵,妄图将皮旅歼灭在大别山东麓。

  皮旅健儿不顾艰险,不怕疲劳,英勇机智地与前堵后追之敌巧妙周旋。进入大别山腹地,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7月9日,皮旅抵达安徽省霍山县大化坪。10日,皮旅前卫二团在青风岭与敌安徽挺进纵队第二团遭遇。

  青风岭位于霍山南乡,山高坡陡,森林茂密,南面的大山高耸入云、地势险峻,人马无法通行;北面是飞流直下的淠河支流,水势凶猛,深不可测。当时,敌挺进二团约2个营的兵力已抢先据守青风岭山顶,居高临下,严密封锁了通往山上的唯一道路。前有守敌,后有追兵,若不坚决消灭青风岭的敌人,部队将无法继续前进。经观察地形,皮定均当即决定:一团担任正面佯攻,吸引敌人的注意力;二团从右翼轻装上山,迂回到敌人侧后强攻。命令一下,指战员们立即行动起来。担任主攻的二团二营的战士们攀上几丈高的悬崖,穿过荆棘丛生的林间小道,用绑腿带子吊上峭壁,用柴刀、刺刀辟出一条通道,登上山顶,出其不意,从侧后杀向敌群,与敌展开白刃格斗。经两小时激战,我军成功地占领了青风岭,毙伤敌200余人,俘敌19人,打开了前进的通道。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突破青风岭的当晚,皮旅到达大别山东陲门户磨子潭。磨子潭位于淠河西岸,下游30里就是佛子岭。这是一个四面环山、地势险要的小村庄。根据侦察员提供的情况,皮定均得知,整编48师已派出部队赶来截击,半夜可能到达磨子潭。整编48师一部也已在附近地区构筑工事,企图阻击我军前进。皮定均当机立断:赶在敌人到来之前,从磨子潭迅速东渡淠河,打破敌人的封锁;命令三团派出一个营,用刚刚找到的5条小船先渡过河去担任警戒,并令工兵排立即收集材料,赶搭浮桥,帮助大部队渡河。

  三团一营过河后,迅速占领岸边制高点,严密警戒。随后,三团全部过河。可因河水暴涨,工兵排三次架桥未成。于是,又挑选了一名水性好的同志,身缠一根铁丝,想先游过去,将铁丝拴在对岸树桩上,以便架桥。可是他几次游到河中间,都因水势过猛而被迫返回。最后又改用划船将铁丝牵过去的方式,但船刚划到河心,铁丝就断了。

  时间越来越紧迫。旅领导决定徒涉过河。同时安排由工兵排和老乡们组成的渡船队,先将随队转移的女同志和小孩护送过河,并继续寻找新的渡口。

  在老乡们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一个水位较低、可以徒涉过河的渡口。凌晨1时许,正当部队陆续渡河之际,敌人占据了磨子潭正面大山,并以密集火力扫射。河东警戒分队与敌展开激战,以全部火力压制敌人,猛烈的枪炮声震得地动山摇。一些身材高大的同志立即跳入河中,手挽着手结成人墙,让战友们攀住他们的身体横渡淠河。最终,皮定均和勇士们冒着弹雨,成功强渡淠河。

  全旅集合后,甩开敌人向霍山东、西溪进发。皮旅部经过东溪时,突然遭到当地地主武装团练的袭击,此时,敌军前堵后追,皮定均略加思索,无心恋战立即传令部队来了个90度的大转弯,向北疾进。7月12日袭占了大别山东麓的毛坦厂,决定从这里离开大别山,冲破敌人在大别山的最后一道封锁线,进入皖中平原。最终,中原突围取得成功,皮定均部也胜利到达苏皖解放区,创造了中原突围的成功战例。

  然而,就是这次遭遇战,皮旅的一支后勤部队被敌军冲散与主力失去了联系。这支失散的队伍迷失了方向与主力南辕北辙,一路向西来到岳西、霍山两县交界的王家庄。这支后勤部队是一个加强班,一共17人,战马16匹,其中有一匹是枣红马,马背上驮的是炮弹、被服等军用物资。此时,这支脱离了大部队的孤军陷入到了敌军的重重包围中,形势十分严峻。他们来到岳西县头陀梓树村的牌坊,忍痛将这批物资埋藏于牌坊组的田包。为了保护这批物资,他们就近来到石盆村项湾组红岩山上刘在银家住下,以便等待联系大部队。在这近十天的日子里,这支队伍纪律严明秋毫无犯,还主动帮农户干活担水。

  他们虽然暂时躲过了敌人的围追,但是却无法与上级取得联系,下一步该何去何从无法确定,每天都在焦躁不安中度过。新四军在红岩逗留的日子里,国民党军队曾三次派飞机前来侦察,每次听到飞机的轰鸣声他们连同马匹一起转移到山上山下的树林、竹林里隐蔽。马匹都不敢放在空旷的地方。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和不连累老乡,夜里,战士们不敢睡在屋里,而是躲进该户前方下面较远的石洞里(这石洞仍在,大约五平方米,坐立可容纳十人左右)。洞的不远处还有几个大石缝,高度不足一米,躺下可容纳六七个人,他们就是在这样的石洞和石缝里过夜的。当时是7月中下旬,战士们穿的都是夏天的单衣,在野外宿营不仅蚊叮虫咬,下半夜还是冷得浑身乱颤。然而他们面临的最大的困难还是粮草问题,当时山上只有一户人家,没有多少余粮,这支队伍有近二十人,十几匹马,粮食油盐菜得不到补充,只好让刘在银下山向附近的农户借粮,或者去买粮。刘在银经常下山采购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于是有人上山偷看或抵近了解情况,并有人报告了当地的石盆农会。农会立即派人带上粮食、蔬菜上山慰问。战士们很高兴便委托他们帮助寻找部队和上级党组织,等有了指示立即转移或者归队。

  就在战士们艰难地隐蔽在山上等待时机的同时,外面却暗流涌动,国民党整编48师一部已经进驻头陀、石盆一带。石盆农会里有几个革命意志不坚定的人,经不住敌军的威逼利诱做了可耻的叛徒,他们向敌军密报了这一小股新四军驻扎在红岩的详细情况。于是,敌军定下计策由农会里的叛徒再次上红岩假装慰问,并将他们引进伏击地。敌军则兵分三路一路改道石盆马家经观音庵,和平去磨子潭围堵。另两路则在石盆大院子分兵,一路去丁家岗设下埋伏,另一路向北上红岩实施包围。

  那几个叛徒则带着慰问品来到红岩,他们与新四军班长汪中国一番寒暄后,告诉他们已经和寻找他们的新四军后勤处的领导接上了头,领导指示他们去梓树的茅庵会合然后带他们归队。汪班长他们真的是喜出望外,与部队失去了联系,就像吃奶的孩子离开了娘的怀抱一样的焦渴,如今,地方农会带来了上级的消息,他们无比地激动,对此深信不疑,也就放松了警惕。为了防止失去与上级会合难得的良机,汪班长立即集合部队收拾好马匹由几个叛徒带路出发了。几个叛徒将这支新四军领进了丁家岗敌军预设的埋伏圈中。顿时,枪声大作,我新四军虽然装备差且又缺少弹药,仍然顽强地战斗,毙伤了很多的敌军,最后除一人乘乱突围外,其余16人全部被俘。国民党的几队人马会师后,他们押解着被俘的新四军,在叛徒的带领下经观音庵,打子石到达牌坊田包,取走了新四军的军需物资,然后一路向东北进入霍山的东流河。

  残阳如血,落日的余晖映照在红岩山上的红石头上像鲜血一样的鲜红欲滴。东流河的河水呜呜咽咽地流着,流淌的是英雄们的鲜血。暮云四合,天色已晚,黑暗笼罩着东流河畔。敌军嫌新四军的俘虏是累赘,便下令全部活埋。周围的老百姓听说要活埋新四军纷纷赶来,望着自己的子弟兵要惨遭毒手,心情非常的沉痛,却又敢怒不敢言。新四军的勇士们昂首挺胸,视死如归,他们高喊着:“共产党万岁!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的口号被推下事先挖好的土坑里。乡亲们发现他们中间有两个年龄很小还没有成年的新四军战士,都于心不忍就一起下跪苦苦哀求国军,才侥幸救下这两名小战士。敌军痛恨新四军给他们造成了很大的伤亡,在活埋新四军时竟然报复性地用打通了竹节的竹筒直立插入每位战士的口中,再用铁锹填土掩埋。过了好长时间竹筒里还能听到被活埋的新四军战士们粗重的喘息声。十四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被国民党残忍地杀害了!

  解放后,那些参与诱捕新四军的叛徒们都受到了人民的审判,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当年在东流河畔被当地老百姓救下的两名小战士,找到了自己的部队,后来他们还返回到东流河畔祭奠昔日的战友,看望搭救他们的乡亲们。

  魏巍高耸的红岩山依然挺拔,满山遍野的映山红格外鲜艳;滔滔不绝的东流河“哗啦啦”地流淌着,永不停息地吟唱着英雄的赞歌。因为在她们的身旁留下了英雄们战斗的足迹;她们见证了新四军勇士们不屈不挠、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

哲理故事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