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最近两年,我越来越抗拒和我妈一起出门。说起来有点儿不好意思,她是“社牛”,而“社恐”的我经常搞不清状况:她在干什么?她又碰见熟人了?
像“给隔壁加班晚归的小伙子送饺子”“建议小区门口卖鸡蛋饼的夫妻增添品种,拓宽销路”“帮小区对面理发店老板的小孩介绍幼儿园”等,都不过是她的常规操作。可能是近几年我没和她住在一起的原因,偶尔回家,令我震惊的是,她好像认识方圆几里内所有的人。
比如,我陪她去买菜,从迈出家门的那一刻起,她会先和电梯里遇到的邻居打招呼;到楼下碰到保洁阿姨,她一定要反映一些诸如“楼梯间又有人扔垃圾了”“谁家的狗又在电梯里撒尿了”之类的问题;路过物业办公室,也不忘敦促物业换掉楼道里坏掉的感应灯……终于走到小区门口了,我以为可以喘口气了,谁知道真正的社交才刚刚拉开序幕——
菜鸟驿站的小哥、早点铺的夫妻、市场里几乎所有摊位的摊主……她统统能搭上话,而且他们所聊的是那种自然而然的、连续剧般的话题。我走到一旁,将脸躲在口罩里,刷着手机,希望这次买菜活动尽快结束。
我住的房子有一个大露台,她经常过来摆弄花草,等我发觉时,她已经和物业的工作人员打成一片了。说来惭愧,我虽在这儿住了大半年,但一个人也不认识,她倒比我更像业主。每次物业的工作人员都会迎上来说:“刘老师,上次你想要的土,我给您留着了!”“刘老师,咱这边又找到一个花盆,你需要吗?”
她像是得到什么宝贝似的给我展示这个巨大的花盆。我眼见窗外的露台变得越来越像混搭风的植物园,一时间无言以对。她还要补一句:“我把厨房里的桃子给物业的工作人员分了几个,他们很高兴。”
在我眼里,她配得上“社交女王”的名号,我爸对她的吐槽则更接地气——像片儿警。因为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她几乎从不进行无效社交——风风火火的她是没有工夫谝闲传(方言:指闲聊)的。她若与人交流,必定会带来一些新消息、新动态。这也得益于她的亲和力和丰富的“人脉”,总能打破年龄、职业的限制,而那些在别人看来焦头烂额的问题,她总能不费吹灰之力就解决好。
可是,人家片儿警恪尽职守是为了服务大众,实现自我价值,她一个退休教师图什么?不厌其烦地为求助者解答问题,或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难道只是因为闲得慌吗?
二
她的自来熟和热心肠,一度发展到让我和爸爸匪夷所思的程度。
有一次,她去附近的干洗店洗衣服,在聊天中,老板娘得知她从事教育行业,便提及自己的女儿刚刚硕士毕业,考了英语学科的教师资格证,还没找到工作。
人家随口一说,我妈却听进去了,当即开始滔滔不绝地进行诸如“年轻人就业不易”“英语教师招考竞争激烈”“最好先找学校临聘,然后同步准备考试”等一系列的科普。
后来,干洗店老板娘的女儿听了我妈的建议,先找了一份临聘的工作,包吃包住,不耽误她继续参加招教考试。
我妈知道这件事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我开始尝试走近她、重新了解她。渐渐地,我发现她之所以能从外界“收获颇丰”,是因为她是先付出的那个人。
今年年初,我担心车一直停在小区对面的停车场,长期不用会打不着火。我妈完全不慌,打了个电话,拜托管理员师傅帮我遛车。师傅非常认真负责,送还车钥匙时还说他闲着没事,顺便帮我把车洗了。
我知道,这一定是因为我妈总会随手送点儿东西给管理员师傅,偶尔还给师傅的小孙女辅导一下作业……她平时不经意间积攒的善意,总在关键时刻得到回馈。
她永远尊重生命中出现的每个人,和接触到的任何群体都能和谐相处,尤其关心年轻一代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时刻准备着用实际行动播撒她的能量。
我好像终于明白,退休后的她为何过得愈加生动、热烈了。或许是性格使然,或许是职业驱使——搞了半辈子教育、当了十几年校长的她,即使退休,也没有失去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大爱与初心。
三
最近一次和我妈上街,她又顺手帮助了一个手忙脚乱的年轻妈妈。对方一直停不好电动车,后座上睡着的小孩已经倾斜。我妈一个箭步冲上前护住小孩,将车子扳回平衡状态。年轻的妈妈连声道谢,她摆着手说:“下次无论如何先顾孩子。”
她总是这样,很有决断,且身体力行,“职业病”也同时发作——结尾一定要进行简短有力的说教才圆满。
我终于忍不住“调侃”她:“您总是看到啥管啥,总是替别人操心,是为了满足一点儿内心的成就感和被需要感吗?或者说,您想要影响更多的人,为建设和谐社会尽一份力?”
她缄默片刻,之后好像在回答我,又像是自言自语:“我关心、帮助别人,尤其是年轻人,不过是希望将来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也能有好心人搭把手。”
原来“社交女王”的心愿如此朴素、浪漫。她深信她付出的温柔,终会得到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