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冬日寒冷的气息逐渐浓郁,哈尔滨这座北国名城即将迎来一年一度的冰雪节。
这个时节,整个城市被冰雪的魔法所覆盖,尤其是冰雪大世界,成为了欢乐与热闹的海洋。如此美妙的哈尔滨冰雪节,不仅让人在寒冷中感受到温暖,更是在心中种下了对美好回忆的种子,让人年年期待,岁岁重逢。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汇聚成一片欢乐的人潮,像铺天盖地的大雪,我也成为其中一枚雪片,飘落在这座城市中。
街道上,则点缀着无数光彩夺目的冰灯。这些冰灯不仅仅是寒冷中的温暖光源,更是一种古老艺术与现代科技交织的奇迹。每一盏冰灯都仿佛是匠人们用心雕琢的宝石,闪耀着流光溢彩,散发着迷人的光彩。它们以缤纷的色彩点亮了整个夜晚,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五彩斑斓的童话世界。
看着这些冰灯,我不禁想起了童年时光,那时我在农村过年时的快乐记忆。那时我们会制作简单的冰灯,虽然粗糙,但在那个年代,那是无尽的乐趣与温暖。而如今,哈市的冰灯艺术已经发展成为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璀璨明珠,不禁感叹时光的流转与变迁。
二
在物质匮乏的农村岁月里,生活虽然清苦,但年节的气氛总是能够带给人们一丝欢愉和慰藉。
那时的我们,没有电灯的照耀,却在心中点亮了希望的灯火。过年时,家家户户都会尽力营造出一番喜庆的景象,而其中最为突出的莫过于张灯结彩的热闹场景。
对联是家家户户不可或缺的装饰,它们不仅贴满了每一扇门,还伴随着挂钱儿的摇曳,仿佛是岁月的声音。屋内,年画是朴素的墙面上的亮丽风景,而窗户上,窗花则是冬日里的一抹温暖色彩。院子里,绳子拉起的不仅仅是五彩斑斓的小旗,更是一年的辛勤与期待。
在院子的南端,高高的灯笼杆如同希望的灯塔,指引着归家的方向。杆顶的树冠仿佛是一顶华冠,装饰着五颜六色的三角小旗,随风飘扬。树冠下,两根人字形木架牢牢地钉在灯笼杆上,一根绳子从顶部直垂地面,等待着夜晚的灯笼升起,照亮每一个人的心房。这样的年节,虽然简单,却充满了温情和希望。它教会了我们在最简单的物质条件下,如何用心去创造美好,如何在艰难中寻找快乐。那是农村岁月里最为珍贵的记忆,是用心生活的最好诠释。
在童年的记忆中,农村的生活虽然简朴,但年节总是带着一抹特别的色彩。那时的我,曾亲眼目睹并亲手制作过农村的冰灯。那时的农村,贫穷是常态,电灯对于我们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甚至连蜡烛也成了稀缺之物。最常见的照明工具是煤油灯,每家每户都备有一两盏。这些煤油灯通常是自家制作的,简单却实用。用一个玻璃瓶,配上一个盖子,钻孔后放入棉线制成的灯芯,瓶中注满煤油,一根火柴便能点亮希望的灯火。那橘红色的火焰在黑暗中跳跃,它不仅照亮了房间,更点燃了人们心中的期盼。对于那些远离家乡的人来说,远远望见的煤油灯光,就是温暖的家的象征。然而,这些灯是没有灯罩的,无法拿出门外。因此,在过年那几天,想要在灯笼杆上挂上它们,是根本不可能的。
那时生活拮据,每一分钱都要用在刀刃上,人们舍不得花钱去买几张红纸回家糊灯笼,更别提买现成的灯笼了。在这样的背景下,既不用花钱又能抵御风寒的冰灯就成了最佳的替代品。冰灯的制作简单,只需用冰雕刻成灯笼的形状,中间放入小小的蜡烛或煤油灯,便能发出幽幽的光芒,为寒冷的夜晚增添了一抹暖意。
三
我穿梭在冰灯之间,仿佛游走于云端的仙境。
哈尔滨的冰灯的世界里,有着三种不同的形态,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制作工艺。首先是那些悬挂在灯笼杆上的冰灯,它们必须轻巧,以便于挂起,且透明度高,仿佛是夜空中最纯净的明珠。它们通常有一个提梁,方便悬挂,而且制作时要求灯体薄而透明,仿佛是冰雕艺术中的精品。
其次是那些放置在平坦地方的冰灯,它们的设计更为厚重,因为它们不需要悬挂,而是作为座位或桌面上的装饰。这种冰灯可以做得更大,更厚实,成为夜晚的焦点。
最后是那些为孩子们准备的小巧冰灯笼,它们不仅要求外观美丽,吸引孩子的目光,还必须结实耐用,能够在孩子们活泼好动时不被轻易摔碎。因此,这些小灯笼通常会用到铁丝进行加固,确保它们能够承受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成为他们手中最亮丽的风景线。
这三种冰灯,无论是挂在高高的灯笼杆上,还是静静地坐在桌上,或是被孩子们提在手中,它们都是那个寒冷冬夜里最温暖的记忆,照亮了我们的童年,也点亮了我们的希望。
记得一个寒冷的冬天,我大约八九岁的样子,在哥哥的指导下,我尝试着制作冰灯。那时的气候严酷,夜晚的温度常常跌至零下三十四五度,甚至有时候会降到零下四十度。我们用来制作挂灯笼杆上的冰灯的模具是“喂得罗”,这是俄语中“水桶”的意思,这种水桶与我们常见的水桶不同,它的形状是底部狭窄,口部宽大,像一个倒置的圆锥体,顶部被截去。我们将水倒入这种特殊形状的水桶中,为了让冰灯更具吸引力,我不知从何处找来半张大红纸,将它揉碎后放入水中,这样冰灯就会呈现出淡淡的红色,从外面看去,非常美观。还要找一段麻绳,将两端挽成大疙瘩,沉入水中。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在冰灯制成后,增加其牢固程度,并留有一个可以挂上灯笼杆的提梁。
将装满水的水桶放在冰天雪地之中,一开始,水面上升起的热气在寒冷的空气中迅速消散,随着时间的推移,水面上逐渐结满了冰茬。我们需要搅动水面,防止冰茬冻结成一体,同时还要将冰茬捞出来。几个小时后,沿着水桶的边缘会冻结出大约五六公分厚的冰层,这时冰灯的基本形态就已经形成了。我们将未冻结成冰的水倒掉,然后将冰灯拿到室内温暖的地方稍微融化,使其与水桶分离,再将其拿回外面冷冻一段时间,这样,一个冰灯就制作完成了。
这样的冰灯高高地挂在灯笼杆上,从远处看去,橘红色的灯光透过带有淡淡粉红色的冰灯,静静地洒在这片土地上,给寒冷中的人们带来了温暖,也给寒冷的年节增添了许多吉祥和温馨的气氛。
在寒冷的黑夜里,放置在平坦地面上的冰灯通常体积较大,它们是由东北地区的巨大水桶装满水后冷冻而成,制作过程与“喂得罗”冰灯相似。这些冰灯虽然显得有些笨重,透明度也不如挂灯笼杆上的冰灯,但它们的用途却充满了深厚的文化意义。寻常人家会在大年三十的夜晚将这种冰灯放在家门口,用以照明,目的是为了照亮逝去的先人们回家的路,以防他们在茫茫夜色中迷失方向,找不到归家的门。
至于孩子们手提的小冰灯,虽然制作起来更加繁琐,但基本的制作原理与前述冰灯相似。制作这些小冰灯需要更加精细的工艺,以确保它们能够承受孩子们手中的摇曳而不易破碎。通常,这些小冰灯会被装饰得五彩斑斓,以吸引孩子们的目光,并且会用铁丝等材料加固,以增加其耐用性。孩子们提着这些小巧玲珑的冰灯,不仅为寒冷的冬夜增添了温暖的光芒,也为节日的气氛增添了一份欢乐和童真。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制作冰灯的过程颇为繁琐,于是转而采用五彩纸来制作灯笼。这些纸灯笼虽然色彩斑斓,易于制作,但它们最大的隐患便是易燃。蜡烛燃烧完毕后,若无人照看,火焰很可能会将纸制或木制的框架烧毁,引发火灾。在欢乐的节日中,没有人愿意看到这样的悲剧发生。
幸运的是,这样的纸灯笼并未流行太久。几年之后,农村地区陆续通了电,大年三十的灯笼也随之发生了变革。红红的纱质宫灯取代了易燃的纸灯笼,成为新的节日象征。这些宫灯不仅安全,而且更加美观,为寒冷的冬夜带来了温暖的光芒。
随着电力时代的到来,东北农村的冰灯逐渐消失了,它们成为了老人们记忆中的往事。如今,只能在老人的回忆中追寻那些曾经照亮寒冷冬夜的冰灯,它们如同历史的剪影,静静地躺在时间的长河里,成为了过去的一部分。
四
冰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满族的祖先,他们是最早发明和使用冰灯的人。关于冰灯的由来,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富性和深邃性。
很久很久以前,在松花江边的一个村庄里,人们过着丰衣足食、和谐安宁的生活。然而,这样的幸福并未持续太久。一年,一场灾难突然降临,一只拥有九个头的巨大黑鸟飞抵村庄。自那以后,天空被遮蔽,阳光和星光都无法穿透厚厚的云层。九头鸟在空中盘旋,带来了狂风暴雨,树木被连根拔起,山头变得光秃秃。松花江水泛滥,附近的村庄被淹没,九头鸟还将人畜吞噬,藏身于山洞之中。
在这个村子里,有一位年轻的勇士,名叫巴图鲁,他是一位刚成为阿济格萨满的学徒。在绿蟒格格(蟒仙)的帮助下,巴图鲁和他的同伴们发现了九头鸟害怕光亮的弱点。他们在艰苦的旅程中找到了两块具有神奇力量的天落石,带着它们进入了山洞。被困的人们依次握住天落石,当第一百双手接触石头时,石头发出了红光,照亮了洞穴。在光亮的驱使下,人们齐心协力冲出山洞。九头鸟在光亮中惊慌失措,巴图鲁趁机冲上前去,一剑斩下了九头鸟的主头。随后,他又连续砍下了其余八个头颅,九头鸟终于倒下。
但巴图鲁并未就此罢休,他知道九头鸟的血液具有剧毒。当九头鸟试图逃跑时,它的污血溅到了巴图鲁身上。为了保护村民,巴图鲁选择了牺牲自己,他的身体被血液污染,最终英勇牺牲。自那以后,松花江两岸的人们重新过上了和平的生活,而巴图鲁的英勇事迹也成为了传说,流传至今。
这个故事不仅讲述了冰灯的起源,更展现了勇气、牺牲和自我奉献的精神。冰灯,这个曾经照亮寒冷冬夜的光源,如今在东北农村已经难觅踪迹,只能在老人们的记忆中寻找它们的身影。然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冰灯的真正意义远不止于照明,它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提醒着我们永不放弃希望,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
那只曾经带来灾难的九头鸟,由于它的主头未被完全斩断,它总是在人们欢庆节日之际,悄无声息地飞入庭院,偷偷滴下它的污血。然而,它畏惧光亮,因此家家户户在过年时都会制作冰灯,放置在自家的庭院中。冰灯的晶莹剔透,发出的光芒让九头鸟望而生畏,不敢再来危害村民。此外,制作冰灯也是为了纪念那位为民除害的英勇阿济格,他的精神永存于村民心中。
五
在东北的严冬,夜晚漫长,白天短暂,日照时间最短的时候只有八九个小时。随着冬季的到来,一些农活不得不在夜晚户外进行,比如夜间给牛马喂食,这就需要一种照明工具。在物资匮乏的时代,东北的居民们便将过年时使用的冰灯巧妙地转变为日常照明的工具。他们用冰灯来照亮夜晚的道路,方便行走,同时在河流和湖泊上捕鱼时,也依赖冰灯提供的光亮。冰灯成为了平民百姓最常用的照明工具,它的实用性和经济性,使得它在那个时代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夜晚伴侣。
随着时间的推移,冰灯照明的时代已经成为了历史。在北方最偏远的农村,冰灯的踪迹也几乎消失无踪,它们已经完全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然而,过年时张灯结彩的传统习俗并未随之消逝。如今的灯笼已经不再是冰灯,而是采用了更加现代的材料和设计。
在城市中,尤其是在冬季,冰灯的艺术形态得到了新的生命。它们不再是实用的照明工具,而是转变为了文化象征,向世人展示着东北地区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同时,冰灯也成为了一种市场化的旅游资源,吸引着游客们前来欣赏,展现了东北独特的魅力和美丽。这些冰灯作品通常在冬季节日和庆典中展出,以其绚丽的姿态和精湛的工艺,成为了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冰灯,照亮了街道、城市,照亮了人们的脸庞,也照亮了一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