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言免灾,散财积福
《围炉夜话》是历久弥新的中华传统文化,埋藏着取之不竭的精神富矿。所散发的正能量,可冲淡浊浊红尘的种种烦恼,让人精神抖擞,发奋图强。
《围炉夜话》语重心长,劝勉做人“守口如瓶”,谨言慎行,因为“慎言免灾,散财积福”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现实中,有些人能言善辩,渴望赢得他人的赞赏与好评。可是,福兮祸所伏,事物利弊如同硬币的正反面,如果摆置不当,就会遇到致命的碰撞。
生活中,弥合一句谎言,需付出昂贵的代价;一句失言,可能招惹災祸,甚至把性命搭上;一次贪敛,会使一世清白受到污辱,贪得无厌,会赔上自由的人生,再无回天的力量。
慎言,舍财,人生之操守,给人以深刻启蒙。
勤修恒业,审定章程
《围炉夜话》进一步劝诫人们,做事不该投机取巧,恒业,持守才是维持生计良法,致富大道。岗位不分主次,事物不分大小,只要脚踏实地,勿好高骛远,拾荒者,也可能捡到珍宝。
若投机钻营,追求一夜暴富,梦想一箭双雕、一石两鸟,这是本末倒置,枉费心机,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徒劳无功。
触类旁通,整章建制,规范流程,对于处理事物,妙处异曲同工。如果,章程只是为一己私利而设,并不能依据客观情况而定,那么倒行逆施,终将走上悬崖险境,没有前程。
这个道理,适用于执掌印章权力的管理者。当一枚印章加盖在一纸文件或者材料上时,掌印权力之人,是否真正遵循了国家法律条例,遵守了职业操守,谨慎行使权力?
《易经》把“印”比作母亲,就是告诉人们要善待母亲,尊重自己的印章,永不辜负“大印”的重托!
名利勿贪,学在德行
此佳句出自《围炉夜话》,是对名利与德行的现身说法。古人云:“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如果真的名副其实,无可厚非,且还让人羡慕与敬佩。如果投机取巧,不择手段,窃取名利,不仅让人嗤之以鼻,还会遭遇丰屋之祸,灭顶之灾。
贫困与富贵,也偏离不了这个道法。能忍耐暂时的困境,定能时来运转,苦尽甘来。若以获取暴利为目的,招摇撞骗,寻机骗人,蒙骗欺诈,终将败坏了德行。
将这个道理,运用在竞赛中,如果处心积虑地贪图虚名,将品质打了折扣,即使四海扬名,也得被人嘲讽,无地自容;巧取的名利,仿佛心中的恶魔,不仅毁灭自己的人性,还搅得心神不宁。
名利好比爱情,有人借用这美丽之名,以不正当行为,骗取信任,玷污爱情,到头肯定要背上小人、流氓的骂名。
名副其实,是最高尚的德行!
积善余庆,积财遗祸
这句《围炉夜话》至理名言,是对积德行善褒扬的箴言。品德恰似一艘大船,徳高望众,才能载动堆积如山的财帛。品德是压舱之宝,品德是远航的风帆,人生的方舟如果违背德行,必然触礁,遭遇沉船的危险,一生的财富,就会被洪流巨浪肆无忌惮地席卷而去,落得个倾家荡产的下场。
若想人生一帆风顺,乘风破浪,需要平时的修身正品,正知,正念,让恶行荡然无存,让德行为人生保驾护航。
古人云:“可知积善以遗子孙,其谋远也。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過。可知积财以遗子孙,其害无穷也。”积德,是益于子孙万代的千秋大计,是迫在眉睫的行动纲领。 因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为了恩泽子孙万代,当日积月累,舍财积德,子孙才会世代柴鱼贯满,幸福绵延。
辨别愚假,识破忠恶
这个名句,诠释了忠孝、仁义,人们惯于加冕,为美化而修饰自己。
古人云:“忠有愚忠,孝有愚孝,可知忠孝二字,不是伶俐人做得来。仁有假仁,义有假义,可知仁义两途,不无奸恶人藏其内。”可见,对于“忠”“孝”,不见得慧心妙舌的精明之人能做得到;也不见得硁硁之愚者做不到。同样,在仁义之士中,也存在“假仁”和“假义”,他们用仁义来伪装自己。
生活中,常有人披着忠孝的外衣,以钱财表达对父母的孝心和敬意,却不能从生活细微处着手,给他们精神熨帖,填补老人心灵的空虚。甚至,有的人语言冷竣,中伤父母,这样再大的礼包也不能冰释父母子女之间的嫌隙。这样的忠孝,仿佛“孝”里藏刀,伤的不仅是心,还有情谊。这样的假孝,当严厉批驳。
也有一种人,为了骗取他人的信任,实现个人的目的,假仁、假义,最终经不住考验,暴露无遗。
参照他人,也审视自己,看看能不能享有忠孝、仁义的盛名美誉。
德以化人,财勿累己
这句名言,蕴含了教育思想,可以用来衡量孩子成长过程中,教育方法是否得当。
经常能看到,对待子弟严厉的人家,容易培养出品行高尚的君子;而对待子弟姑息迁就的人家,容易出现道德品行败坏的后生。往往因为教育不当,本来聪明的孩子,沦落成品性低劣、随波逐流的下场;反而一些天资愚笨的子弟,身上良好的品德却在潜滋暗长。
一个家庭,一个学堂,甚至一位师长,都关乎教育的成败,关乎优良家风能否被传扬。
然而,“懒”和“利”二字常常把智慧埋藏。一个人难有高尚的品德,皆因没有看清“利”的埋伏,让才智缴械投降。一个人难有进步的思想,皆因为被“懒惰”捆绑,身心不能飞翔。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皆因受到了“利”的诱惑,自取灭亡。厚德载物,全是以德感化人的结果,无往不利,它让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代代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