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龙族的复活节

时间:2024-01-06    来源:www.xinwenju.com    作者:佚名  阅读:

  正是在公元1000年前后,中华文明经历着相当重大的历史转折时代――中华文明转型期。中华文明转型期的两大历史特征是:一方面,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封建文明走向鼎盛阶段;另方面,从这个鼎盛阶段开始,中国社会内部也开始孕育着近代化的最初历史先兆和历史萌芽。从宋代开始出现了黄龙,官方规定画师画龙必须遵守以下标准:角似鹿,头似蛇、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这个标准一直流传到现在,我们所常见的龙就是这个样子的。中国龙从此开始正式成年了,它的外貌有了行业标准;它的地位受到官方保护。以至于千年后的今天,人们依然接受龙的这种形象。

  人有人君,龙有龙王。龙王是何时开始走马上任的呢?这要从观音姐姐的职业开始说起了:汉代时佛教由天竺传入中土。佛教中有龙,龙为佛服务,是佛法的护卫者。龙中有八大龙王;难陀龙王、难陀龙王、加罗龙王、修吉龙王、叉迦龙王、那婆达多龙王、那斯龙王、钵罗龙王、每位龙王都有百千眷属。西晋竺法护译《海龙王经・请佛品》还载有龙王请佛入海龙宫中说法的故事:佛在灵鹫山讲道时,海龙王率无数眷属来拜访,听佛法之妙,大欢喜。随即请佛来到海底龙宫给自己开小灶,举办佛法培训班。佛经中关于海龙王的记载,对中国龙王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国民间文学中所言龙王、龙宫之事,可以说全是受到佛经故事的启发而杜撰的。不过龙王在佛教中的地位较低,中国诸多佛教寺庙中,很少有供奉龙王的。在中国早期的佛教艺术中,龙也仅处于装饰陪衬地位,但其形象都与中国龙相同,可以说天竺的龙被大汉的龙同化了。

  司降雨的龙王在民间受到万民推崇、顶礼膜拜的待遇要感谢道教的推广。道徒是中国传统的宗教,它形成的时代大约在东汉末叶,与佛教传入中原的时代差不多。道教直接继承了中国传统的鬼神思想和巫术观念,因而道教中的龙的观念与中国龙形成以来的传统观念基本一致。中国上古的原始宗教观念以龙、虎等猛兽为通天神兽,传说中的天神、人主多乘猛兽;道教中的神仙亦多以龙、虎为坐骑。中国百姓崇信龙王,主要是向其祈雨。道教抓住了大众的这一心理特点,大肆宣扬道教能召遣龙王降雨消灾的法术。与佛教龙王相比,道教龙王更具有中国色彩,其职责也与百姓的需求联系紧密。《封神演义》中出现的各路神仙魔怪可以说是道教神灵大阅兵,里面的龙王就是中华水利部门的老总。

  百姓为了风调雨顺求助于龙王,帝王们为了江山稳固也要求助于龙王。据《文献通考・郊社》二十三《杂祠淫祠》记载:唐玄宗在开元二年召集公卿以下以歌颂龙神为题作文一百三十篇,又令太常寺配乐做成龙池乐章十首。建立祠堂,每到仲春之际举办祭祀。帝王中最早将民间龙神正式封王的是宋徽宗赵佶。《宋会要辑・礼四之一九》记载:徽宗大观二年十月,册封五位龙神王爵――青龙神封广仁王、赤龙神封嘉泽王、黄龙神封孚应王、白龙神封义济王、黑龙神封灵泽王。说句题外话,这位写得一手好书法的宋徽宗虽然给了龙王很大的面子,可惜五位龙王也没能保住他的江山:不久之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皇帝的封赐表明朝廷对民俗龙王正统地位的承认,这不仅抬高了民俗龙王的地位,又进一步刺激了民间龙王庙的发展,终于使龙王形成了一种能与佛、道两教诸神抗衡的独立神祗。

  受中华文化的影响,日本、朝鲜、韩国等亚洲国家的龙也基本符合中国龙的形象,其实它们根本就是随着儒家文化的传播而移民到上述国家的。从汉代开始的中朝、中日文化交流不仅大大的提升了当时还处于奴隶社会的高丽和日本诸国的社会经济,也提高了他们的文化水平。中国龙、汉字等等中华文明的硕果都被邻国照搬移植甚至于剽窃。不仅是东亚诸国,凡是中国的邻国,无不如此:在我国的南亚邻邦不丹,至今仍有“神龙之国”的称号,龙在那里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国旗正中就是一条龙。

  当东方的龙倍受推崇之时,它们在西方的亲戚却倍受“种族主义”的歧视。在西方神话中龙一直充当怪兽之王的角色。和东方的龙不同,西方神话中的龙大抵上都有四只脚,前两只的作用相当于人的手臂,四肢都有又尖又利的爪子;龙的背上生一对蝙蝠一样的翅膀;有着一个长长的脖颈和尾巴;全身都覆盖着鳞片、硬皮;有些龙从头部一直延伸到尾部都有尖锐的刺做防护,而且通常都有尖角以及骨板所构成的防护性头冠。和东方的龙一样,西方的龙都具有十分长的生命周期,相对的这也让它们的智慧与之增长,它们可能十分友善,也可能极为凶残。

复活节

谈笑古今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