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岁那年,高考过后,我独自一人来到了长沙向群锅饺店打暑假工。
初到向群,感觉没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可时间久了你就会感受到它的不平凡。
向群锅饺在长沙是首屈一指的,是土生土长的。向群总店坐落在长沙,坡子街。而我工作的地方是天心区,书院路,碧沙湖哪里。不过你想吃正宗的,就必须来我这一家。
北方以水饺出名,然而南方以锅饺出名,而锅饺又以长沙向群锅饺出名。来到向群你可以看到一位师傅在煎饺子,师傅先从冰柜里拿出两板饺子,雪白的饺子在板上如同睡美人一般,那么宁静,浑身冒出一股寒气,又如同白精灵一般,那么不安分。师傅去拿饺子前会先把锅铲干净,如果锅铲的不干净煎出来的饺子就会沾上锅渣,黑糊糊的如同煤炭一般。然后,便拿着饺子一一的放进锅中。熟练的人一般拿四个,看他那双手,如此灵活,速度如此之快。饺子在他的手中如同有了生命,放在锅中,便听到滋滋的声音,声音如此之悦耳如同乐章一般。饺子的摆放也是有讲究的,先摆边缘,再逐一的缩小范围,这样摆出来的饺子如同盛开的花一般。这花会变色,随着饺子慢慢的变熟,会逐渐变色。由原来的雪白色随之变成白中带黄再金黄色。如果连鬓角都带黄了,师傅便要注意了,就要放水了,还不放水的话,饺子就糊了,糊了就变成煤炭了。一勺水,手一抖,围着边缘来回一转。水刚一放,水气呼呼直上,扑面而来。放水之时,另一只手要拿着锅盖,水一放完,便马上要盖锅,锅盖好后,接下来就要转锅。转锅也是有讲究的,十五秒转一次,每一次转锅的一半,锅要转的均匀,不均匀则糊。放水两分钟后,便起锅。起锅时手要快,眼要准,慢则糊。饺子要放油多的那一边,手拿两抹布,一铲,一放,一转,便完成了。
如果你在门口仔细的话,就可以看到承前启后看今朝重塑老字号,心向群众数拾载诚信做好饺,这幅对联。
拉开门,走进店里,你便可以看到一张张热情的笑脸,真诚的态度,周到的服务。
当你坐下来时,四处张望时,你便可以看到一张木雕,外表黑,字镀金。这木雕就是记载着向群的历史。向群原名为聚兴园,后于文革前改名,向群锅饺,其意为“面向群众”。向群创于民国初,其旧址在黄兴路,主营锅饺。有一首民谣在长沙流传,向群锅饺,庸中佼佼。上世纪三十年代,长沙城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清稗类钞》里也记载了向群锅饺,向群锅饺有三绝,一做法独特,二饺独特馅,三蕉汁香辣。一口饺子下去,脆,香,肉嫩,皮薄,还带点热气,配上配料会感觉另一番风味。
如果你有幸来到二楼,那你就有眼福了,一边是洗碗间,一边是饺子作坊。选料,斩料,和料,推皮,包,上板,都在这里完成。师傅在选肉的过程中都是选上好的五花肉,肥则不要,太瘦也不要,不肥不瘦正好。把料选好之后则斩,斩好后则和,然后便加入其他的配料。最主要的是放水,水放多则稀,少则太硬。凡事都讲究适中。接下来就是饺子皮了,熟练的师傅可以几十张差不多一样的厚,而且速度又快。在向群包饺子,不仅速度要快还要包的好。只看见他们把馅往皮上一放,手一捏一个饺子就出来了。
一开始来向群的时候,什么都不懂,有时只只会傻乎乎的站在哪里。后来,李姨就教我跑堂,其实跑堂挺累的,特别是客人多的时候,没有一点休息时间,一味的跑来跑去。
李姨有50多了,但看起来只有40多的样子,每天精力充沛,嗓门很大,是个急性子,遇到一点事忙不过来,就开始在叫唤了,心肠很好,对我很好。李姨一开始就教我怎么上辣椒油、醋、酱油。她说:“不能上的太满,要不就会溢出来给顾客的影响就不好了,要记住定时的上”。然后就是拖地,打辣椒包,荷叶包。连我去学煎饺子也是李姨跟刘哥说的,让他教我。她说多学点东西好。我就是一点点的学,最后能独当一面了。虽然,在向群感觉挺累的,每天下午五点上般2点下班。这对一个从未上过夜班的我挺难受的。有时想过要放弃,可能开始做了,不能两手空空回去,让别人看笑话吗,所以,还是坚持下来了。慢慢的我感觉到了快乐,一种满足感。在这里,有熟悉的人,有许多要学的。时这在学校里是学不到的,所以,有一句话说。的好,社会是最好的大学。向群虽说是一个饺子店,可每天都有不同的人来。每天和他们打交道,我学到的很多。有的客户会边吃边和你聊,聊时政要点,聊社会,聊个人……向群总有几位熟客,这熟客里三教九流的人都有,可这就是这些三教九流的人撑起整个社会,整个国家。有人在金字塔的顶端,当然也要有人在金字塔的底端。这就是社会的不公平性。时间如流水一般,一江春水向东流,留下只有回亿。每天在家时,无论做什么事,我都会联想到向群,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身影。刘哥胖嘟嘟的脸,李姨苍老的面孔,妹姐的傻笑,波姨肥胖的身躯,鸡蛋伟岸的身躯,满叔严肃的表情,松哥一脸的阴笑,杨姨慈祥的面孔……这一些都是我珍贵的记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