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也谈陌生化

时间:2024-01-15    来源:馨文居    作者:秦学建  阅读:

  愚以为,文字的陌生化,不能一概而论,而应看怎样使读者更易接受,怎样更有利于作品流传。

  文学作品以传情达意、抒发情感为要,若达之则是好作品,反之则不然。文字不能像影视剧那样给人以直观的形象,而是通过双重转换,即作者创作时需将图像转换成文字,读者阅读时,又需将文字转换成图像,这样来回折腾无疑增加了作品的难读性,这或许是人们更加爱看影视剧的一个原因,亦难怪通俗易懂的文字拥有更多的读者。

  所以,怎样使文字作品易读、喜悦,是应重视的问题,倘若捧着书就哈欠连天,可能就有问题了,若文字再刻意追求陌生化,会否使阅读更难?如看历史书,一般爱看近代一些的,远古过于陌生不太被人关心。又如作者创作作品,要写自己熟悉的,若感觉陌生,势必增加写作困难,作者自己都不甚了解,如何感动自己,更谈不上感动读者了。从读者来说,也愿读熟悉的人和事,若离自身太远过于陌生,自然也就选择放弃了。

  文字作品要想拥有更多的读者,就应在使读者更易读懂上想办法,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想一想那些流传千古的作品,不多是广大读者易理解的作品吗?实际上为了使文字作品便于流传,古人是想了很多办法的,如流行的《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等即是。

  《唐诗三百首》在蘅塘退士原序中有,“世俗儿童就学,即授《千家诗》,即易于成诵,故流传不废”之说。接着又云,《唐诗三百首》更胜于《千家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请以是编验之”。毋庸置疑,《唐诗三百首》自行世以来,其受欢迎程度早已验证了编者的初衷,而央视的《经典咏流传》节目,亦受到普遍欢迎,不也是很好的说明吗?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白居易是比肩李白、杜甫的大诗人,他写诗生怕读者不懂,更不会搞什么陌生化,甚至写完后还要念给路旁的老妇听。也没人说他写的诗浅白不耐读,试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何其通俗的语言,却流芳百世。

  再看看李白、杜甫的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无论其文字或意象,都是见惯不惊的,没有半点陌生化,却很好地表达了作者身处异地的思乡之情,更激起了天下游子的共鸣。何也?或是那一点也不奇的“思”字,起到了出奇的效果,因为这“思”字概之遥远啊!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同样也是熟悉的物事,而在这极普通的文字后面,却蕴涵了丰厚的故事,老少、商妇、教师等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可以结合自身阅历,从诗中领会独有的哲理。小诗虽文字浅显易懂,却具有普适性,从而流传于世。

  判断文学作品的优劣,不能仅从文字表面看,如用了什么奇特的字,用了多少技巧,亦不宜一味追求字间的折叠,句间的跳跃,段落间的蒙太奇,而应重点看文字后面有没有接地气的故事,会不会引起读者的共鸣,每个读者会否因其自身的阅历不同,引发出不同的感想等,这才是需重点关注的。若一味猎取文字技巧,充其量不过是个匠人,遑谈艺术家。

  当然诗是需要炼字的,通过适度的文字推敲、语法错置、时空变幻等手法,达到出奇的效果,是可以使作品生辉的。但不可过度,还需看面向什么样的读者,否则,可能易走上歧途,遭到大众的抛弃。

 

经典杂文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