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陕北民居的典范——姜氏庄园,旅行游记之九.

时间:2023-10-28    来源:馨文居    作者:大漠顽人  阅读:

  我国疆域辽阔,由于各地自然和人文环境不尽相同,为了获得比较理想的居住环境,人们以朴素的生态观,顺应自然,用最简便的手法创造了宜人的生活环境。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进程中,劳动人民结合自然气候、因地制宜,创建出丰富多样的中国民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的邮电部就发行过一套《中国民居》的普通邮票,展示了21个省、市风格各异的民居建筑,其中一枚是《陕北民居》,图案为三层窑洞。

  窑洞,是中国北方黄土高原上特有的民居形式。最原始的是土窑洞,后来有了用石块接口的窑洞,再后来就多是整体全用砖石砌成的窑洞,有靠崖、下沉和独立三种形式。这种“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在半坡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遗址中都能看到发育成熟的窑洞居室。现在的黄土高原上,窑洞依然是随处可见。不过从设计布局和建筑风格来说,精彩之作大都在陕北绥德、米脂一带,而米脂的“姜氏庄园”更是堪称经典。

  姜氏庄园位于米脂桥河岔乡刘家峁村。清光绪年间,陕北富甲一方的大财主姜耀祖专程赴京邀请专家设计,并招募能工巧匠,耗时16年,亲自监修了这座占地40余亩的私宅,后人称之为姜氏庄园。

  庄园依山傍水,寨墙高耸,上中下三院暗道相通,布局紧凑,由上而下,浑然一体。整座庄园的建筑工程,设计巧妙,施工精细。砖、木、石三雕艺术十分讲究,大至整体,小到细微,无处不雕,无处不琢。充分体现出独到匠心的建筑技艺和艺术价值,也表现出主人的文化内涵与聪明才智,是陕北罕见的窑洞庄园建筑。

  我曾先后三次前来参观了这处全国最大的城堡式窑洞庄园。到了山脚向上瞭望,便令人感到气势不凡,沿着一条向上的条石甬道,中经直弯,便到了甬道旁高数十米的坚固寨城墙下。左前头即是与古代城门相似的大门洞,上方有姜耀祖的亲笔题词:大岳屏藩,是依恃高山抵御入侵之意。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门洞内是向上的斜坡,斜坡道可以使雨水直接排出庄园。中间平滑,供马车行走,人从两边台阶上下。入了门洞便是下院,比较狭窄,从右边的斜石坡而上可达寨墙的至高处的窑式井楼,内有一口很深水井,安装有手摇辘轳,至今活水不断。水井边建了洗衣池,地板下安装有排水装置,甚为科学。水房窑口半向外洞开,庄园外的远山近村,尽收眼底。水房的内壁还有两个很深的小洞,据说是主人藏宝之处,真是出人意料。

  从洞门向前直行,左侧和前方是高达九米多的块石垒砌寨墙,上筑女儿墙,犹若城垣,并留有通向后山的门洞,上有“保障”二字的石刻匾额。右侧正中是中院大门,门楼两侧有石鼓门墩,上雕双狮捧面,麒麟负子和“福寿”图案,门额悬挂“武魁”匾,以炫耀祖上有人曾中武举之绩。

  进了中院,迎面便是一道与众不同的水磨青砖月亮门影壁,十分独特。院子呈正方形,地面用方形石板铺砌。两侧各有瓦筒卷棚,雕镂窗棂的三间厢房和小耳房,精巧大方。倒座有石板铺顶的马棚,特别是那个马槽,雕琢非常精细,令人叹为观止。院中还有石磨两盘,但我开始很奇怪,为何没看到石碾?后来才发现厢房两侧各有通道,可直接通向专设的碾、磨房和侧仓窑,并有通往后山的地洞。

  沿中院正中的十余级石台阶而上,就到了第三层上院青瓦卷棚顶、浮雕华丽的四柱双层垂花门,“武魁”门匾再次显赫。入内便是陕北地区最高等级的“明五、暗四、六厢窑”式窑洞院落,穿廊抱厦,十字砖墙,东西对称,工艺精湛。院子也是方石板铺地,但与中院区别为长方形,东西两端分设拱形小门洞,西去厕所,东去下书院,另有道通向后山。

  参观完庄园的上中下三院后,我便从中院门前的小门洞穿过,登上寨墙顶,由此可达后山。从高处俯瞰整个庄园,只见东南寨墙高耸,西北山峰紧护,三院紧凑相通,内互联,外严防,组成了非常对称的六环相套图案。而且中院的正方形院的房屋建筑与上院长方形院的窑洞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庄园在严谨规整中又极富变化。整个建筑设计奇妙精湛,布局巧妙合理,浑然一体,富有韵味,真不愧为汉民族建筑的瑰宝。

  大凡名胜都,皆与文人墨客有不解之缘,得以题咏,但姜氏庄园却没有这样的幸运。它只是乡野村夫的智慧,所以很封闭,也显孤单,但它却在在平凡中显现奇崛和大气,令人叫绝。不过现在的姜氏庄园已和山西的乔、王两家大院一样,引起了世人的广为关注,每年都吸引了不少的游客前来,我自然也是其中之一。

经典杂文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