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022年中国户外健身休闲大会汝城站“重走长征路”活动,计划是9月17日正式举行,这是一次县里统一组织的规模较大的一次活动,据说参加人数近300人。受朋友之约,我也报名参加了。9月14日,我们一行为活动打前站做准备工作,提前在沿途挂横幅、贴招牌、吊标志,于是来到了活动现场。
这次活动是郴州市旅游发展大会四地联办汝城分会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次接受红色教育的活动。重走长征路的路线从青石寨起步,爬过下杨村后面的一座大山,越过大丫头山坳,经城江、大源、东山瑶族村,过岭秀后直达文明,终点为沙洲村,全程约30公里。
02
这天,已是仲秋时节,天朗云清,秋风送爽,我们来到了青石寨。1934年10月29日,zhongyang红军进入汝城,在汝城境内长达16日。青石寨一带,是国民党军队围堵红军长征的第二道封锁线,红一方面军数万官兵过境延寿,由于延寿至岭秀、盈洞、文明的山路崎岖,行动迟缓,为掩护红军后勤部队的转移,红五军团34师作为后卫师,奉命阻击敌军。俯控延寿河的青石寨制高点几经易手,军团长董振堂身先士卒,带头冲锋,最后控制了青石寨山顶,掩护辎重部队通过了延寿河,继续西行。在这场战斗中,一批批的红军战士倒在了冲向山顶的山坡上,倒在了延寿河畔,他们的鲜血染红了河水,染红了这块土地,青石寨,是一座英雄的山,延寿河,是一条英雄的河。
今天,我又站在这块当年红军浴血奋战的红色土地上,抬头仰望那高耸巍峨的革命烈士纪念碑,直冲云霄;那登青石寨的石阶上,仿佛还能看到斑斑血迹;望着眼前那无名烈士墓上,青青芳草,情思悠悠,让人无比的感慨。我们沿着当年红军的足迹往前走,走过田野,田野里,一片片的黄姜、茄子、香芋、水稻等农作物,长势喜人,茄子地里,有村民在采摘着茄子,那一筺筐、一袋袋青翠欲滴的茄子,春华秋实。
我们走进下杨村,下杨村的祠堂是当年红军的指挥部,祠堂里有间小屋,是红军电报发报室,祠堂一侧,有一口红军泉,泉水清冽,经年不断,红军曾在这里取水做饭,洗去征尘。
03
穿过下杨村,一条小道直上大山的山顶,这是一条不足一米宽的陡峭山路,两旁林木茂密,杂草丛生,也有峭壁悬崖,也是通往岭秀方向唯一的一条山道。老乡说,当年红军几万人马,带着大量的物资设备,肩扛背驭,过了几天几夜,路面都踏沉了三寸。
爬完这座山,到达一座山坳,这叫大丫头山坳,坳口两侧,分别有一棵古松和一棵古大叶楠树,古树老态龙钟,遮阳蔽日,像两位军神把守着这道关口。也许,当年红军登上山顶,会在这树下稍息片刻,或许,他们会回首一望,俯瞰着山脚下那片他们激战过的硝烟未散,血迹未干的战场,向永远倒在那里的战友作最后的告别。而这两棵古树,见证着红军曾经经过了这里,我仰视古树,微风吹拂,树叶摇曳,似喃喃自语,喜形于色,它是在向我讲述红军的故事。
翻过山坳,走下一座山,又爬上一座山,约5公里,到达延寿乡与岭秀交界的一座村庄,村部前,有一石块上书“城江村”三个鲜红大字。通村公路也到此为止,我们和村里安排好了活动事项后,调转车头,返回下杨村,再经桐城村,走过一条新建的公路,过岭秀后,抵达大源村。
04
当我们到达岭秀大源村时,村主干已在村部等候着我们。从青石寨走长征路到大源村,有15公里,目前,仍有七、八公里未接通公路。
大源村,撤乡并村前由岭秀乡所辖,现为文明瑶族乡管辖,过去,是一个典型的“老少边穷”少数民族村。村子地处深山老林,山高林密,村落分散,在这条长达十里的山沟和山坡上,稀稀疏疏地分布着25个村民小组,384户以及1400多人口。早在明朝正德年间,徐氏始祖徐天凤从广东迁居到大源,从此在这与世隔绝的山沟沟里繁洐生息了500余年。几百年来,靠山吃山,刀耕火种,靠天吃饭,人民过着贫困的生活。如今,经各级党委政府和扶贫工作队的大力支持,和广大村民们的艰苦努力奋斗,大源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走在大源村村组公路上,公路两旁,山上林木葱郁,山峦峻秀,村民们依溪傍山而建的新居,透着时代生活的气息,整个大源村已整体脱贫,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我是第一次来到大源村,就为这里的空气、环境和山村景色所吸引,为这里村主干的热情所感动。山沟里,一条小溪贯穿全村,我们沿小溪溯流而上,最上面有一座水库,库旁有一条小道,这是当年红军长征途经这里的必经之路。站在库坝,看一库碧水,阳光下波光粼粼。我反复寻找着水库的左右灌渠,不见踪影,来到村部后才知道,这座建于1970年的小一型水库,蓄水110万立方米,由于交通不便,人力不支,水库建成后,灌渠中途停止了修建,现在,只能作为一座拦洪蓄水和调节水流的人工湖泊。
05
在村部的办事大厅里,村支书徐书记因事外出,交待村里的徐秘书、妇女主任胡秀兰几位村主干及73岁的原村支书徐建煌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第一次见面,却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正如他们所说的,大源人有着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古朴本真的民俗。而也正是我感到的,这里自古而来远离世俗的熏染,能够保持一种山里人淳朴的民风,世代相承,难得可贵。
老支书向我们谈起了红军长征经过大源村的一些往事:1934年11月,中国工农红军在汝城突破了国民党第二道封锁线后,zhongyang军委纵队从延寿到文明,途经大源村,七天七夜的行军。开始,大源的老百姓受国民党当局的宣传欺骗,听闻红军来了,纷纷“走土匪”而躲进大山,红军经过时,看到红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三天后,老百姓便又纷纷下山回家。老支书说,当时有一位红军战士,因违反了群众纪律,他的连长要处罚他,这位年轻的战士用脚姆指扣动步枪的板机zisha了。老乡们回家后,开始接触了这支队伍,并知道这支队伍是穷人的队伍,开始为红军带路做饭,送干菜粮食,帮助掩埋受伤牺牲的红军战士遗体。老支书板着手指,他说那条垅埋了几个,又那座坳埋了几个,红军在大源这地方牺牲了30多位战士,他们都长眠在这条山沟里。
06
也就在红军经过大源村时,这里有一位姑娘嫁到了文明沙洲村,这就是如今大名鼎鼎,“半条被子”故事里的主人公徐解秀,现在,作为徐解秀的娘家人,大源村人以徐解秀为荣。徐解秀弟弟的孙子徐先生从手机里找出一张徐氏世系族谱图,向我介绍说,徐解秀原名徐改秀,也许是1984年《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采访徐解秀时,因同音异字把改字写成解了。
徐解秀生于1904年10月24日的大源村,18岁时嫁到文明沙洲村朱氏,育有两子。其父亲叫徐忠君,绰号“万麻子”,母亲朱氏,姐弟六人,她排行老二,上有一姐,下有四弟,由于家中姐弟较多,生活困苦,她没有上过学,从小在家中干农活和照顾弟弟们。当地淳朴民风的影响和家庭的传统教育,她从小助人为乐,心地善良,以致后来到夫家后也成为一位贤妻良母。
老支书讲起,徐解秀出嫁后,她父亲万麻子经常跟她说,就是叫化子来到了家门口,都要好好关照他。她谨遵父训,善待他人,从而有了1934年红军到沙洲,三位红军女战士露宿于徐解秀家门前,被徐解秀叫进屋内同宿一床,从而有了红军女战士离别时剪下半条被子留给徐解秀的感人故事。
徐解秀,一位目不识丁的农村妇女,这位从大源村深山走出的感情朴素的女子,开始她不懂什么叫政治,什么是阶级,更不知道什么叫军民鱼水情,但她接触了红军后,她认识了这支队伍,心里接受了这支队伍,才能说出她的传世名言:“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只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她留宿女红军战士,是本能的平凡之举,最终演绎成21世纪中国的一段千古佳话。
当我们在大源村用过中餐,稍加休息后,我们又启程向下一站的沙洲村继续前行,在路口,几位村主干目送着我们,我挥挥手,心里说着,再见,我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