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湖位于盘县老城西南部,距老城约18公里。自盘县老城乘车,沿212省道转经丹霞山从丹木公路可直达丹霞湖源头;如果在赵官处拐上202县道,则可直达丹霞湖口大坝。假如你愿意安步当车,则可以在水塘停车处下车,然后沿202县道左侧的一条简易公路一直往前。将近1公里路程,就见一规模不很大的电站,那便是丹霞湖二级电站。电站后面是几百级几乎是直线上升的台阶,等双脚谨小慎微地踏上这些水泥台阶,才觉得这台阶是有惊无险。台阶边是电站的引水管道,能清楚地听到管内急速的流水声。登台阶,过渠沿,上小坡,就到了丹霞湖大坝。
大坝长约百米,顶宽约六七米,大坝边有安全护栏,里外都用青石扣面,呈上小下大的规则梯形。向外看,坝身高筑,二级电站远远地深入谷底;向里看,丹霞湖群山簇拥。环顾湖面碧波荡漾,蓝天白云以及峭立的山峰倒映水中,让人一下子分不清哪是天哪是地。傍晚时分,夕阳斜射湖面,波光粼粼,泛舟湖上,真有些渔舟唱晚的意思。
沿湖边公路向前走,不远,就见湖中有一小岛,形如一个大茶壶盖。岛的面积不宽,岛上有树,地上绿草如茵。胆大的人可游泳到岛上,在草地上平躺,伸开四肢,去尽情的享受阳光。
离大坝1公里处,公路分为两条,一条居左,一条向右。往左是一座大山,这山将丹霞湖分为内外两湖,公路就顺这山腰向前延伸。至山尽头,有一缺口,缺口处有一座石桥连接另一山。内湖水涨的时候,就从这座桥上直接流入外湖。外湖与内湖有很大的落差,平日,内湖的水就从这缺口下面暗道流入外湖。过桥不远,就是内湖岸边。站在这儿,放眼望去,整个内湖一览无余。遇到枯水季节,还能清楚地看到从源头流来的水都汇集到这里,在陡峭的石壁前形成一个巨大的水潭,不能看到流水的出口,但能明显感觉到通向外湖的暗道口就在深潭下面。沿内湖岸边一直往前走,远远地就见到前面山脚出现一宽大的洞口,那就是绚丽多姿的山岚洞。洞口有一口井,近处的山寨人家汲水洗衣都到这里来。洞中有水流出,很清。走进洞里,突然觉得凉风习习,给人带来几分寒意。走不多远,就渐渐没了亮光,于是只有靠昏黄的烛光照亮,摸索前进。洞中流水哗哗有声,有的低凹处常年积水,就只能挑凸出的石头跳跃前进或手扶洞壁行走。约行半公里路。乱石间有一小路向上。上四五米是一个小圆孔,只能一人通过。钻出小孔,这里却是另一番天地。原来小孔以下是水道,小孔以上是旱道,是一个天然的大溶洞。往前,洞厅渐宽,也渐渐有了光亮。等洞中一切能看清楚的时候,才发现离溶洞出口已不远,人已走在洞中一块平台上,估计位置已是山半腰。往外看,水道远远落入底层,人竟是从那阴森森的谷底里走上来的;向四周看,洞壁陡峭,洞顶成穹窿。洞中空间特大,似乎整座大山只有一层薄薄的外壳,洞壁洞顶大大小小的钟乳石呈倒挂之势,形态各异,琳琅满目。洞中有一条石阶小路盘曲上升,一直通到洞顶。那儿有一宽大的出口,亮光就从那儿无遮无拦地抛洒进洞。出洞口已是山岚的地界了。往回走,从水道通至旱道的小孔处往前,却见这里虽不是很宽,不是很高,但洞顶洞壁上,大大小小的钟乳石如雨后春笋,各具形态,有的上下相连,或成方形,或成拱形,如一个个的迷宫。洞道缓缓向上,终于在很高处看到一些亮光射进来,洞间也变得宽大起来。走出洞口,突然就觉得那洞口简直就是大山顶“轰隆”一声下陷了一大半。
自洞口沿小路下山,仍回到原来的入洞口。这时,你可以选择原路返回,也可以选择内湖右岸随意行走。如果选择原路返回公路分岔处,不远,是一片竹林,颇茂密,水满时,漫至竹林边缘,再往前,穿过一个面湖而居的小村,就到了丹霞湖的源头。这是一个近半个篮球场那么大的浅水潭,中间一道石头矮墙,将浅水分为内外两半,里潭置于小山脚下,潭底大小泉眼不知多少,中间矮墙有缺口,将水排向外潭;外潭右边有一大泉眼,不见水泡上冒,却见绿水如沸。外潭边有河道,将水直接引入丹霞内湖。
浅水潭边有一小山,山上怪石嶙峋,古木森森,遮天蔽日,与山下水潭相互映衬,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游人到此,累了渴了,蹲下身,喝一口清泉水,然后步上小山,找块稍平的石头坐下,头上有古木树荫遮阳,身边有小风吹拂,一下子感到很是惬意。所有的旅途疲劳也就消失了一大半。
丹霞湖真是一个好去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