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世界的科学概念已经与通常的概念越来越离谱,我们因此不得不对这种科学的演化的目的究竟是什么问一问我们自己。万物并非它们看上去的样子,这话只要说得恰到好处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这套理论已经讲得太玄乎,我们不得不让自己明白这世界的样子今非昔比,我们为此实际上不得不调整我们的外部生活了。情况并不总是这样的。最初,科学思想的进步包括纠正许多关于万物习以为常的概念的严重的错误。我们得知地球是球形的,而非扁平的。这个概念不是指某种抽象的科学地球,而是指我们了如指掌的那个家常地球。我想我们谁都会毫不费力地把地球描绘成球形。我承认这个观念对我来说再熟悉不过,竟会毫不相干地冒出来,而且我也能想象出来在澳大利亚脚朝上头朝下比赛橄榄球的样子。我们还得知地球在不停地转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对这种结论给予理智上的同意,并未试图把它融入我们习以为常的概念。但是如果我们努力,我们能够想象到地球转动的样子。在罗塞蒂的诗中,那个幸福的少女从天庭的金阳台俯视,看见
空间,最低处这个地球
像躁动的矮人在打旋。
透过真理的所在,完美的真理独自走近了她的脑海。她一定看见了地球的真实模样——如同一只旋转的小虫。但是现在我们不妨用某种相当现代的东西考一考她。按照爱因斯坦的理论,如同别的物质,地球只是一个时空的曲率元素的比率。诗中那个幸福的少女如何面对这套高论呢?我看女诗人罗塞蒂只好充当一名女才人了。果真如此,那也许不会造成多大损害。我不敢保证我要是认为指责一个天使理解爱因斯坦的理论是小看了他。我的反对比这更严肃。如果诗中那个幸福的少女按照爱因斯坦的一套理论看地球,那她迟早会看见真相——我对此毫不怀疑——但是她将会因此失去关键的东西。这好比我们带她去看美术馆,她(依靠那种令人痛苦的真实,难以辨别那里本不存在的任何东西)只会看见十平方码黄色颜料,五平方码红色颜料等等。
只要不断摆弄这个世界的物理学能够保留我们本质的美学的各个方面,它就可以讲出一些理由,覆盖住经验的全部;那些主张我们的生存具有另一个宗教面的人,不得不为他们的主张而进行斗争。但是现在这个方面的画面漏掉了许多显然十分重要的东西,人们无法看出有关经验的全部真实。做出这一种主张不仅会导致信仰的人士的抗议,就是所有认识到人不只是一架科学测量机器的有识之士也不会买账。
我们认识到,物理学正在努力追求的那类知识过于狭窄,过于专门,难以对人类精神的环境组成一种全面的理解。我们日常生活与活动的许多方面让我们置身于物理学观念之外。在大多数情况下,接纳这些方面并承认其重要不会引发什么异议了,我们认为它们的合法性理所当然,听任我们的生活对它们一味适应而不加深究。物理学引发的有关它们是否与真理保持一致的任何讨论,纯粹是学术性的;不管讨论的结果是什么,我们都不可能牺牲它们,因为我们知道一旦牺牲它们,人性便因为没有这样的发泄方式而残缺不全了。因此,有几分奇怪的是,在许多超物理定律支配的经验方面,唯有宗教应该被挑选出来在特殊情况下调和科学所包含的知识。为什么会有人主张人性所有的问题能够用测杆衡量,或者用世界线的交点的措辞来表达?如果需要保卫,那么,我认为宗教观的保卫一定会同美学观的保卫采取同样的形式。这种维护道德的约束力似乎藏于产生或取得一种内在的感觉,而这种内在感觉是在行使美学功能并同样地行使宗教功能时才会有的。这同科学家的内在感觉如出一辙,因为正是这种内在感觉让他相信,我们通过行使脑子里的另一种功能,即推理力量,可以获得某种人类精神必然努力追求的东西。
正是通过审视我们自身的本质,我们首先发现物理的宇宙与我们的现实遭受着共同扩张的失败。“某种与真理密切的东西”一定在现实中有一个位置,不管我们对现实采取什么样的定义。在我们自己的本质中,或者通过我们的意识与一种超越我们本质的本质接触,总会有别的因素对确认同一种东西表示认可——一种美感啦,道德感啦,最后还有一种所有精神宗教之本质的经历啦,而我们把这种经历说成是上帝的存在。我说这些东西构成了一种精神世界,并非要竭力把它们实体化,或者把它们客体化——非要让它们暴露无遗,而不是在我们经历它们的过程中发现它们。我要说的是,当人类内心被存在的神秘所迷惑时,“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的呼叫在所难免,而仅仅根据某些感觉器官让我们产生的那部分经历做出回答还不是真正的答案。例如“这就是原子和混乱;这就是燃烧的星球在走向即将灭亡的宇宙;这就是张量和非交换代数学”。与其这样答复,还不如说这是一种精神,真理在其中享有圣坛,是它回应美与正义时自我完成的种种潜力。我难道不应该补充说,甚至当光线、颜色和声音在唤起一个外在世界时走进我们的内心世界,因此我们意识里的那些其他骚动因素便从某种东西(我们说它超越我们自身也好,说它深入我们自身也罢)里产生了,这比我们自己的个人存在更重大吗?
正是宗教的本质呈现了日常生活经历的这一面。生活其中,我们不得已按照熟悉的认识的形式抓住它,而不是作为一系列抽象的科学主张看待它。谁只会用科学语言谈及他周围的环境,也许只会让人难以忍受。如果上帝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意味着什么东西,那么我认为我们想到和说到上帝不符合科学,不应该觉得就是对真理不忠诚,这与不科学地谈及并想到我们人类的各种陪伴物没有什么区别。
这种态度也许看似姑息了太多太广的自骗自现象。危险在于,当我们准备用科学方法分析我们称之为宗教经历的东西时,我们会发现在经历中我们似乎不期而遇的那个上帝就是一种具有某些抽象原则的化身。我承认使用任何我们平常称为科学的方法,都可能导致这一结果。我们还能指望别的什么结果呢?如果我们只让自己使用自然科学的各种方法,那么我们必然会获得宗教经历的群体结构——如果它有什么结果的话。如果我们遵循不太准确的各种科学,那么它们会涉及到同种抽象概念和编纂法规。如果我们的方法离不开编纂法规,那么我们除了得到法规还可能得到什么呢?如果我们发现科学方法能把上帝减缩成某种像道德法规的东西,那么这只是科学方法之本质上的侧光,我怀疑它会不会在上帝之本质上投去什么光亮。如果从心理角度考虑宗教的经历似乎抽去了我们关于上帝的概念的每种引起崇拜和献身的属性,那么考虑一下某种同一类的东西是否在心理学分析并安排我们的人类朋友之后还不会对他们造成影响,这倒是很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