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万国之上犹有人类在”

时间:2023-12-18    来源:www.xinwenju.com    作者:魏英杰  阅读:

  突如其来的一场世纪大地震,让日本陷入空前灾难之中。网上传来的地震和海啸现场图片、视频,让人感觉恍若末世降临。那些耗费巨资拍摄的灾难片,根本不足以描绘这样的真实场景。当看到洪水席卷万物裹挟而来,路面上的车辆、海上的船只、机场的飞机如蚂蚁般被吞噬,当看到有车子迎着洪水驶去,想象这里头一幕幕的生死离别,不能不让人嘘唏不已。

  许多人像自己正在经历这一切一样对待这场灾难,许多人由衷地希望自己能够做点什么,还有许多人从四面八方赶赴灾区,或为救灾或为报道;但也有些人,在这时候发出了幸灾乐祸的声音。对于这种声音,人们并不陌生。在9·11事件发生的时候,在伦敦遭遇恐怖袭击的时候,总能从网上看到类似的发言。所以,对这些言论我并不感到稀奇,而只是纳闷:过了这么多年,这种论调怎么一点也并不见消停?

  不用多看相关言论,便能猜得出这些言论的逻辑。9·11的时候,这些人的思维大致是,美国是个强权国家,遭受到袭击是罪有应得。伦敦发生恐怖袭击的时候,那些人又是这么说的:英国参与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其本土遭遇恐怖袭击自有其道理。这一次呢?有些人或许更加会有一种天然的“正义感”——由于日本和中国在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不共戴天之仇。那些看热闹的或者幸灾乐祸的,可能或多或少存在这种心理。

  这种逻辑当然不值一驳。不必说汶川地震的时候,日本救援队是如何参与救灾的,也用不着强调当时日本人民又是如何捐款赈灾的。这分明是一场自然灾难,和当年那场侵华战争有何干系?或者不妨再问,在这场地震灾难中受难的日本人民,难道就是为当年这个国家所犯下的罪孽偿债?这又是什么狗屁逻辑。

  实际上,有些人在网上发言无非是瞎掰起哄,未必见得深思熟虑。还要看到,这些人特别是纯属幸灾乐祸者应属少数。“两会”结束之际,温家宝在答中外记者问的最后特意对日本人民表示慰问,并用“感同身受”一词表达了自己的心情。这应该才是更多国人的心态,也是一个正常人所该有的正常思维。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不想过于苛责这些人。这个世界很复杂,面对同一个事件出现不同声音也是正常的。人的思维和认知也有所不同,有些人在这时候的想法未必代表他今后一定还会这么想。但是,如果出现的是集体性的仇恨情绪,就不能不说这一定是社会本身出了问题。9·11的时候,中文互联网出现的极端言论让国外媒体感到惊诧,时至今日,对待日本地震的言论,恐怕一样会让人感到莫名其妙。这或者表明,这么多年来,这个社会的思想状况一直处于某种不健康的状态,而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在影响着这个社会的进步。

  关注日本地震,恰是因为这是人类共同的灾难,正如我们处于灾难之中,其他国家的人们所给予的关注一样。关注日本地震,又是因为我们都是人类,不仅可能而且就是在面对共同的命运。海啸席卷了日本海岸城镇,也冲击了大洋彼岸。核电厂爆炸不仅危及日本民众生命安全,也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民众造成一定(潜在)威胁。日本经济受地震冲击,全球经济同样会遭受不同程度的伤害。在如此直观具体的共同灾难面前,我们怎么可能置之度外,抱着瞧热闹、落井下石的心态?

  这种思想状况的根源,实在值得好好追问与反思。

  不由想起若干往事。2005年7月,我经手编辑过朱学勤先生谈伦敦恐怖袭击案的一篇文章,并把标题改成《“万国之上还有人类在”》,文章刊发后引起了极大反响和争议。实际上,这句话取之于90多年前胡适先生的一篇文章。这意味着,直至近百年后,我们还在争论和重申胡适的思想遗产。不过这里应当更正一下,这句话的原话并非出自胡适,而是1914年他在《国家主义与世界主义》这篇文章中,转引了美国学者GoldwinSmith的话。这话的原文是“Above allNationsisHumanity”,而胡适先生将之译为“万国之上犹有人类在”。(据邵建著《瞧,这人——日记、书信、年谱中的胡适》)应该说,胡译传神地表述了原话的精神。

  个人先于国家,人类先于政权,这应该是这句话的实质内涵。这里不想过多讨论理论问题,而只想说,那些对9·11事件、伦敦恐怖袭击事件幸灾乐祸的人和为日本地震鼓呼的人犯的其实是一个错误,就是把个人和国家的关系搞混淆了,进而他们也才会漠视了这些天灾人祸背后所揭示的人类的共同命运。严格来讲,这并不是拿普世价值来刻意模糊国家、民族之间的利益关系,而是真实的、必须正视的人类的共同处境。

  遗憾的是,近百年前胡适先生转引的这句话至今仍不过时,6年前朱学勤写的那篇文章至今仍未过时。实际上,在伦敦恐怖袭击事件发生不到一个月内,埃及再遭连环恐怖袭击之际,我的前同事和朋友陈季冰就在同一个版面上以同样的标题再次高声疾呼:“万国之上还有人类在!”而到今天,重温这句话仍然让人感到很有重述的必要性。

  在FT中文网看到一篇文章,谈的是“日本从阪神大地震中学到了什么”。作者戴维·皮林谈到,在发生于1995年1月的阪神大地震中,日本政府在应对阪神大地震时一片混乱,通讯陷入瘫痪,而当见到建筑物像纸片一样坍塌时,日本工程师既惊且愧。文章转引相关说法称:“(本地)公共部门没有做好准备,民众没有做好准备,中央政府的准备更糟。”而在目前这场据悉为日本有记录以来的最大地震中,无论是日本政府还是民众的表现,都不能不让人感到万分钦佩。刚看到央视(新闻频道)对一位日本女华侨的采访,据她说,原本当地准备采取限电措施,但由于民众都非常自觉地节省用电,实际上到了预定拉闸限电的时间也没有采取行动。

  这个细节足以说明许多问题。这次灾难也让人不能不有所联想。其实,何尝是有些人“不长记性”,某些机构和部门应对各种灾难、事故的手段,何尝有过进步?(以下省略若干字)

  一个人可怕的并不是思想走错方向,也不是曾经有过被愤怒和仇恨填塞大脑的阶段,可怕的是一直在原地踏步,甚至在同一个地方不断地跌倒。这样的人注定思想不会什么大的进步,这样的社会也很难能够“苟日新,日日新”。由此看来,要想走出这个思维的误区,改变这种漠视人性的价值观,不光要靠个人认识的自我提高,还得找出这种思维的意识形态病根,并且加以医治才行。

伤感文章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