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背影》和《秋天的怀念》中的情感错位

时间:2024-09-01    来源:馨文居    作者:赵明明  阅读:

  二、生离死别后情感错位的转折

  父母在无偿地给予爱,但孩子并没有顺利接受,而是经历了单向输出、公然拒绝、漫不经心、突然感动的曲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儿子与父亲或母亲都经历了生离死别,正是生死离别,成了消除父子、母子之间隔阂的重要转折点,人物之间的情感得以复位。

  《背影》在生离死别中才让一切横亘在父子间的隔阂消释。生离:朱自清和父亲的关系是不融洽的,因此看到父亲为“我”忙前忙后时,“我”并不认同父亲的做法。然而当父亲拖着肥胖的身体、操着“笨拙”的动作坚持要买橘子时,“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了下来”。作为一个二十岁左右的成年男人,“我”不经意间流下眼泪,虽然并没有说出感谢父亲的话,但父子二人正在打通彼此的情感通道。“我”看到父亲的背影渐渐消失,“我的眼泪又来了”。短短的一段时间,“我”为父亲流了两次眼泪,正所谓“情不知所起”。“死别”:文章末尾父亲在信中说“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此时的“我”又回想起了父亲为我买橘子的细节,父亲的背影不断在脑海里显现。也许是随着年岁的增长,逐渐理解了父亲的不易,明白了父子之间隔膜产生的原因。也许是听到父亲说“大去之期不远”,在即将“死别”时真正意识到了亲情的珍贵,并对自己之前的种种做法感到自责、歉疚。至此,“我”完全理解了父亲,并终于接受了父亲的爱。

  《秋天的怀念》中,母亲去世后,儿子才完全理解其良苦用心,并在苦难的生活中形成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母亲第一次忍着病痛的折磨小心翼翼地说要去看菊花,“我”完全不理解母亲的心,甚至有轻生的念头。第二次母亲意识到自己时日不多,便再次央求去看菊花,此时“我”的态度仍然是漠然的。母亲要求尽快去看菊花,一来她想让我尽快转变生活态度,二来她明白自己时日不多,“我”万万没有料到这竟是永别。第三次看菊花是在母亲去世后,妹妹和我一起去看菊花,“自古逢秋悲寂寥”,但此时作者眼中的菊花是“泼泼洒洒”的,“秋风中正开得烂漫”。他明白了母亲为了自己和妹妹忍受了所有的苦难,终于完全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明白了人可以像黄色的菊花一样活得“淡雅”,也可以像白色的菊花一样活得“高洁”,更可以像紫红色的菊花一样活得“热烈而深沉”,这些菊花能够迎着秋风盛开,说明它们已经无惧严寒,无惧环境的恶劣。作者此时已经变得乐观、坚强、热爱生活,这也算完成了母亲临终前的遗愿:“要好好儿活”。

  三、情感错位引发的审美价值

  审美价值大于实用价值。“实用价值是一种理性,审美价值以情感为核心,情感丰富独特的叫作美。” ③《背影》中父亲为儿子买橘子,从实用价值来说,是没有必要的。儿子正年轻,自己去买又快又安全,完全不用父亲费那么大力气,但正是由于父亲坚持要拖着肥胖的身体,克服重重困难,才使父亲的爱显得弥足珍贵,因为情感是丰富而独特的。《秋天的怀念》中,母亲到去世也没有看到儿子“好好儿活”,从一方面来说,母亲是带着遗憾和牵挂离开的。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正是母亲的突然离开,“我”才知道了母亲一直隐瞒着的身体状况,懂得了母亲的隐忍和伟大,逐渐形成了乐观的生活态度。

  情感错位引发审美价值。“情感错位”是孙绍振先生提出来的,即:“人物之间必须存在一定的心理距离,心心相印或者完全对立都不深刻,只有在有机联系中出呈现出部分融合、部分外溢,才更能体现审美价值。” ④《背影》中的父子关系并不会因为存在隔阂而被否认,父子之间的心理距离也是客观存在的。在经历了生离死别后,朱自清体会到了父亲在不同人生阶段的艰难处境,于是冰释前嫌,有了忏悔之意。《秋天的怀念》中母子本连心,无论是作为母亲,还是儿子,都希望对方安好,但儿子却不幸瘫痪。儿子不听母亲的劝阻,并不是故意让母亲伤心,他还不能控制好突如其来的灾难给自己带来的精神打击,更不知道母亲的病已经到了这步田地。母亲去世后,得知母亲之前的身体状况,才使他突然醒悟。这种由错位到复位的情感回归,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如果整篇文章都在写“心心相印”,那么抒情散文情感的表达要逊色得多。

背影 秋天的怀念 情感错位

读书随想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