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子弟”是游手好闲、好逸恶劳、腐化沉沦和没有出息的代名词。
“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生前就经常提起“八旗子弟”。他不但要求自己的侄子、侄女“不要像因为有‘吃不倒的铁杆庄稼’而最终潦倒没落的‘八旗子弟’”,还在干部会议上,苦口婆心地对开国功高的干部们说:“干部子弟,算是红旗子弟,要对得起红旗,不要举八旗,不要去当八旗子弟。”
其实,八旗子弟的没落与腐朽,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无一是处,不堪一击,不是的。八旗子弟直到清朝晚期,仍然具有很强的组织力和战斗精神。与时下所谓的“官二代”相比,起码要好上几倍。
清兵入关时,“旗下人”或说“八旗人”的男丁,还是能骑善射,骁勇矫健,勇猛善战。因为祖辈父辈都是开国的有功之臣,所以后代基本都受到了优厚待遇:有皇室血缘关系和地位崇隆的,封为王公大臣,什么亲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之类;地位稍低的,也弄个参领、佐领的干干;最差最差的,就是八旗之下的小兵小卒了。
尽管如此,清朝对其旗下的军队无论在管理上还是训练上,要求十分严格。他们知道,夺取政权靠枪杆子,巩固政权也要靠枪杆子。以武力打下的江山,必须以武力来维护。建国初期,一旦战争爆发,八旗兵基本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无不胜。比如建国四十多年后的1690年——大致是“清二代”执掌政权和军队时期吧,中国北部的准噶尔部,其头目噶尔丹在沙俄的怂恿支持下,掀起了一场反对清朝中央政府的大规模武装叛乱。康熙帝为维护国家统一,抗击沙俄侵略,亲率大军出征,大败叛军,巩固了祖国的边疆。这一正义行动,得到了各族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在平叛中,不仅满、汉军民参加战斗,新疆、西藏等地区的维吾尔族、回族、藏族、哈萨克族和蒙古族在内的各族人民,都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但战争中的主力,无疑是八旗子弟兵。
即便到了清朝末期,八旗子弟兵的战斗能力仍然不容小觑。在大沽口、镇江等战役中,八旗军在极其不利的条件下誓死抵抗,以鲜血与生命证明了他们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1840年——大概已经到了“清十代”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驻扎在山东青州的八旗兵,奉命连夜出发,火速增援镇江。当时,参战的英军6000余人,武器精良,而参战的青州400名八旗兵,只有鸟枪、土炮、长矛和弓箭。英军火箭齐发,镇江东、西、北三门城楼被烧焚,地方守军被英军震慑,畏缩不前,唯有青州兵“奋勇格杀,至血积刀柄,滑不可持,尚大呼杀贼”。当英军搭着长梯,攀援登城时,青州兵居高临下,猛烈反击,用大刀长矛与登上城门的英军展开肉搏战,有的扭住敌人一起跳下城墙同归于尽。后来,英军首先攻破北固山下无青州兵把守的十三门,侧后攻击北门,镇江失守,守军全部壮烈殉国。革命导师恩格斯在他写的《英人对华新远征》一文中,热烈赞扬了镇江守军的精神:“驻防旗兵虽然不通兵法,可是决不缺乏勇敢和锐气。这些旗兵,总共只有1500人(青州兵仅有400人,其余为地方守军——笔者注),但却殊死奋战,直到最后一个人。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2卷第189—190页)
现在来说“官二代”。顾名思义,“官二代”就是当官特别是高官的后代。任何一个家庭或家族,只要正常繁衍,总会有二代三代四代,所谓“世家”是也。但“官二代”在中国,如今却成了一个特定的名词,它专指一些利用官老子的关系,来轻易获得权力,为所欲为,骄奢淫逸的不肖之徒。
“官二代”的标志性口号是“我爸是李刚!”因为自恃是当权者的后代,便横行霸道,飞扬跋扈。今年6月,山西永和县副县长冯双贵的4名亲属夜闯民宅,大打出手,将人捅成重伤。参与施暴的冯双贵儿子冯源面对受害人的质问,公然叫嚣:“我爸是县长,在永和我爸就是国法……”竟然猖狂到如此程度!从中可以看出某些“官二代”头脑中的惯性思维。这种人,本身大多草包一个,但只因有个官爸爸,便陡然提高了身份和地位,变得谁都惹不起,谁也不敢惹,害怕引火烧身,招致横祸。
“八旗子弟”的游手好闲,好逸恶劳,恶习满身,腐化沉沦,当然是事实。但他们的沉沦,是经过几百年时间的浸泡,逐渐化神奇为腐朽的,哪里像如今的“官二代”,变化如此迅疾,坠落如此加速。假如我们的“官二代”再繁衍上八代,到了“官十代”之后,再遇上像镇江战役那样的情景,他们肯定个个如丧家之犬,被打得屁滚尿流。周恩来总理当年殷殷告诫“莫学‘八旗子弟’”,其实“官二代”们哪里配得上“八旗子弟”,他们连“八旗子弟”都不如!
“官二代”的表现,被网络和媒体称为“拼爹”。这就使人不得不怀疑,虽然问题出在“二代”身上,但根子却与“一代”有关。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正是一些“官一代”自身差劲,才使得他们的子女有“二”的表现。如果我们的“官一代”能够好官我自为之,权力正确用之,以身作则,严格自律,不摆官派头,不显官威风,对后人严格要求,不娇生惯养,甭说“官二代”,就是“官三代”、“官四代”……也照样会安然无恙,高枕无忧。否则,“五世而斩”难保不一言成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