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座落于逶迤绵延罗宵山脉的一个偏僻小山村,村子清一色邱氏姓氏,十来户一百多人。我的父亲小名叶发,因辈份小,本名倒不曾喊熟,小名在村里却传开啦,辈份高的小孩子也跟着“叶发…叶发…”的大声呼唤,父亲亦和善地“诶诶…”承应着,全然不顾及大人面子,与乡邻们友好往来。
打我记事起,只念了几年书,一辈子跟山水、农田、菜土打交道的父亲看上去精瘦精瘦地,但量度好,随人缘,善辨是非、明事理,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和气发家!”他是这么说的,也身体力行做出了榜样。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父亲在十七八岁时,正逢上世纪六十年代农村集体生活困难时期,他略显稚嫩的肩膀不敢犹豫,毅然决然接过爷爷的家庭担子,开始为家庭生计奔波筹谋,累并快乐着。
随着我和妹妹相继出生,我们家俨然已成为大家庭,爷爷奶奶体弱多病,除大姑早嫁外,两个年岁大一点的叔叔因家庭穷困,为不至饿死,被爷爷忍痛送给了百里开外邻县古姓、李姓两户人家,其余两个叔叔、两个姑姑尚年幼,另加母亲及我兄妹俩,十多口人的吃喝拉撒、衣食穿戴确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父亲没有退却,没有怨天尤人,他更勤劳了,“同在屋檐下,凡事多体谅!”他时刻告诫着他的弟妹们及我的母亲,集体生活难免有磕磕碰碰,大家要互敬互谅,和睦相处,团结发家。
父亲十分孝敬爷爷奶奶,但凡村组集体分配吃穿的东西,日常生活用度等,必优先爷爷奶奶,再考虑姑姑叔叔们,分给最后一杯羮的才是母亲和我兄妹俩,说实话,那时幼小的我多少有点忿恨父亲不尽人情,我们不是他亲生的崽女么?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慢慢长大了,我才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手心手背都是肉,一大家子人,天天在一起的,如果吃穿用度稍微偏心些,那会直接导致兄弟姐妹之间,姑嫂娌妯之间,小孩子之间(我的最小满叔只比我大三岁)产生不必要矛盾。若天天吵吵闹闹地,哪有心思抓生产,共力赚生活呀!
改革开放后,家庭承包制责任制逐渐放开,父亲萌生了赚“活络钱”想法,但凡能赚钱的活儿,诸如土法造纸、炼松尾油、制贩竹筷,砍竹笋、取杉树皮、剥蕨草芯等,他都认真去尝试、闯荡,并将家和万事兴人生信条用到小本买卖上,衍生和为贵、善为本、诚为先的为人处事原则,宁愿自己吃点小亏,也要多红点小钱给生意朋友,多付点雇工帮工工钱,多招待来客几餐饭,这给父亲赚钱养家之路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柳暗花明”。
有一次,父亲屯压了20多担土纸,期待来年春天能卖个好价钱,但生意场上风云突变,价格也是忽高忽低反复折腾,等到第二年春季想销货时,原来的200多元一担的售价,一下子掉到了100多元,几乎打了半折,父亲可是血本无归、欲哭无泪啊!但几个叔姑,及我和妹妹的学费是要缴的,若销不出,去哪弄学费钱啊。
天无绝人之路,刚好一个外地的华老板获悉父亲难处后,熟悉土纸行情的他没有半点犹豫,直接按年前价格承销了屯压的十多担土纸,给父亲解了燃眉之急。少不更事的我,也终于理解了家里有事没事时,怎么常年都有那么多客人、雇工帮工来家蹭吃蹭喝,还包住宿,只是苦了勤劳善良的母亲一手操持哟!
“食不穷,饮不穷,来者都是客,我们都要热情接待,多添一双碗筷而已!”父亲笑着告诉我们。我先前对常来家里串门,喜欢逗弄我和妹妹的华老板,没少给他翻白眼、下逐客令,经历此难后,由衷对其产生敬意。
父亲还颇有古道热肠,乐当“和事佬”,村子里不管邻里纠纷、夫妻矛盾,还是家庭间莫名的争吵,只要他知晓了,必定把手中的活儿一扔,把正吃着的碗筷一丟,总是第一个到场,第一个横在中间劝架,根本不顾自己原本就瘦弱的身躯,或正紧着的自家功夫。
乡里乡亲之间往往是一时怒火上头、意气用事,父亲此时喜欢喝酒喝茶的嗜好派上用场了。吵闹双方在父亲苦口婆心劝解下,也就半推半就地,和和气气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闲搭着,几番推杯换盏,或道不是至你退我让时,最终皆得会心一笑泯恩仇了。
常言道:父爱如山,长兄如父!父亲虽说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除了精心伺弄好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外,于国家于社会或许并无寸功报效。但他却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向他的弟妹们,儿女们,亲朋好友们,传递着和和为美、和和至善的实诚,演绎了家和人和天下和、家兴业兴万事兴的朴素人生道理。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亲爱的父亲,您的无声言行教诲我们长大,我们也应多尽孝道陪您变老。祝您平安快乐,健康长寿,您是我们儿女们的骄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