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尊重领导总没错

时间:2023-11-25    来源:www.xinwenju.com    作者:赵宗彪  阅读:

  封建专制主义的实质,是王权至上,人分等级,巩固家天下的皇权高于一切。维护皇帝一家之私利,便是立国之本,理所当然地超过全国民众的利益。一切是非对错,全以皇帝一人而定。因为帝王们视天下为自己的家产,所以刘邦才会说“非刘姓王者,天下共击之”,完全是把中国的男男女女、山川河岳、飞禽走兽乃至天上神明、阴间鬼怪,都看成了老刘家米缸中的陈米了。而紧跟在皇帝屁股后面的部分儒士们,也屁颠屁颠地跟着摇旗呐喊,制造舆论,寻找各种借口,强调皇帝的胡作非为是合乎天意的,是命中注定的,是民心民意的选择,更是历史的不二选择。《三国演义》中,蜀汉国的益州学士秦宓,在回答东吴大使张温的疑问“天有姓乎”时,言之凿凿道:“姓刘,因为天子姓刘。”

  皇帝是天之子,自然最聪明、最通达、最博学、最仁义,凡人间的一切善行懿德,唯王者一人所具有,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即使不是皇帝,在上下等级之间,上级永远正确,永远比下级聪明,这是公理,也是毋庸置疑的事。有人如果不依此等公理行事,就是忤逆,是拎不清,是猪头三,是不识相,重则送命,轻则丢官,最轻的,也会被主公所不喜,混饭不舒坦。如果换成现在的说法,则就是必须尊重领导。

  《三国演义》中,死得最不值得的人是祢衡。曹操丞相想派个有点文化的名士去刘表处传达中央文件,宣讲曹丞相精神,为的是要他们思想上同中央保持一致。许攸推荐了孔融去,孔融不愿去,又推荐了祢衡。祢衡其人,有才干,但性格上有点问题,就是自命不凡,目无余子,认为天下之才共八斗,自己就有七斗半了,除了孔融、杨修,别无人物。他坚信自己“天文地理,无一不通,三教九流,无所不晓,上可以致君于尧舜,下可以配德于孔颜。”所以一见曹操,就把他手下的人贬损一通,气得张辽当场要拔剑斩了他。后来,他借做鼓吏之机,当着众宾客的面,脱光衣裤(比现在的裸奔族要先锋一千多年呢),自击大鼓将曹操骂得狗血喷头:“你不识贤愚,是眼浊也;不读诗书,是口浊也;不纳忠言,是耳浊也;不通古今,是身浊也;不容诸侯,是腹浊也;常怀篡逆,是心浊也。”曹丞相毕竟有水平有肚量,没有杀他,仍然派他当宣讲团团长,去刘表处传达中央精神。刘表不喜欢这个狂士,但识破老曹的阴谋,也不杀他,又让祢衡到军阀黄祖那里去宣讲中央指示,组织中心组学习。黄祖没有老曹和老刘的水平,一听祢衡当面骂他是庙中之神,是土木偶人,大怒,当场就把他的脑袋给搬掉了。

  杨修之死,固然有不可改变的原因——他是曹植的亲信,又是公众人物,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老曹属意于长子曹丕接班后,剿灭杨修等人,有利于加强中央的统一领导。但更主要的原因,在于杨修锋芒太露,处处要显示出比主公曹操丞相聪明:在解读曹娥碑上大学者蔡邕的八字谜语——“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时,他才思敏捷,早曹操三十里就知道了答案“绝妙好辞”四字,曹操虽然口称“正合孤意”,心中也是未必惬意的。何况,众谋士们也未必皆不知道,只是不愿意抢领导的风头而已。

  直接使杨修取死的原因,是因为他作为随军的曹办主任破译了曹大人的真实内心世界:以鸡肋为号,是食之无肉,弃之可惜,丞相有退兵之意。所以教手下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回家。他处处显露聪明,显得比领导要高明,最终被曹操以“乱我军心”为罪名杀掉了。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曹操的要杨修死,是算总账。杨修对曹大人门上书“活”字的解释,对“一合酥”的解读,都是非常精准的,“操虽喜笑,心实恶之”。更为不该的是,作为领导身边的人,对领导“梦中杀人”的鬼话竟然揭穿:“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曹操听到了,当然是“愈恶之”。杨修死时,才34岁。杨的职务是曹操的主簿,相当于现在的总理办公室主任。这个杨大主任,即使换个主子,如果继续这样自负其才,处处显示自己比主子聪明,恐怕也不会有好果子吃的。罗贯中在书中感叹:“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我看,杨大主簿的死,非因才,而是因为“显”才之误也。你不尊重领导,是不给领导面子。按照林语堂先生的说法,面子是中国人的精神纲领,哪能随随便便可丢的?何况是领导的面子。你不尊重领导的面子,领导的刀当然也就不尊重你的脖子了。

  许攸的死,也有类似的问题。这位聪明得头发空心如台州人的谋士,原先在袁绍手下上班,闹了不愉快,一怒之下,在袁曹官渡大战的决战前夜,火线反正,叛逃到老朋友曹操的军营中,并送来了重要的军事情报,促成了曹操夜袭乌巢,对整个战役的胜利,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在以后攻占冀州的战役中,许攸也是功劳大大的,献了决漳河之水淹城之计,帮助曹操彻底消灭了袁绍势力。这位仁兄大概有点得意忘形了,仗着自己是老曹的故交,又觉得厥功至伟,竟然在曹操举行的冀州入城仪式上,当着众人的面,扬鞭对老曹说:“阿瞒老弟,没有我,你能进得了这个城门吗?”不久,许攸同曹操的贴身警卫许褚相遇,又说了类似的话,被许褚一剑砍死,提头来见曹操,曹操也没有处罚他。我总怀疑,许警卫杀许攸,是奉了老曹的钧旨的,否则,一介武夫,怎敢对主公的故人下手,除非他自己不要命了。

  三国中,被作为完人塑造的诸葛亮,他在对待魏延的问题上,看法既固执又牵强,不但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小说人物的性格逻辑,实在有损这位“千古一相”的完人形象。但从书中看,魏延的所谓反骨,实际上也就不过是表现在对领导的不敬上,屡次对诸葛亮的北伐战略提出异议,多次扬言,如果听我老魏的,以五千奇兵出子午谷,早就攻下长安了。公开宣扬比诸葛亮高明,不但让当事人和同事不高兴,就是一千多年后的我们听到了,也是不会答应的。再说,在诸葛亮死后,魏延就公开宣称,北伐是国家大事,皇帝也没有命令班师,岂能因为丞相的死亡就放弃?他愿意继续领导北伐。就事论事而言,魏延并没错。但是,魏延最后还是被杀了。谁让他屡屡对领导不敬呢?

  唐代高僧玄奘法师西行万里,从西域取经回来,受到了国家最高领导人唐太宗——也是当年坚决阻挠玄奘西行的人,唐僧是欺骗组织、偷渡出国——的隆重接见。唐太宗问:“法师是靠什么远行万里的?”作为真正智者的玄奘法师,他的回答令人叹服,让人不得不五体投地——“我靠的是皇帝陛下您的天威。”

  汉宣帝的时候,龚遂在勃海郡当一把手,把那边管理得很好,不但GDP年年上升,社会事业也有长足的进步。皇帝很高兴,要他到中央介绍典型经验,准备全国推广。龚太守的一个下属王先生问:“您准备怎样向皇帝报告?”龚太守说:“我当然如实汇报,是因为我选贤任能,秉公执法,所以郡县大治。稿子我都准备好了。”王先生说:“这样说是自我表功,您就大错特错了。您应当说,不是我的功劳,全是托陛下洪福,所以国泰民安。稿子必须推倒重来。”

  果然,宣帝一听这个典型汇报,大喜,立马给太守和王先生都升了官。

  为什么现在各个单位的年终总结开头,都要千篇一律地写上:在……的英明领导下,在……的正确指导下,在……的亲切关怀下,在……的大力帮助下,在……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才如何如何,才取得了伟大的成绩。一切的丰功伟绩,无非是说明:领导英明。

  毛泽东说过,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事实上,在君王面前,骄傲岂止是落后,还常常要落脑袋的。

领导

现实之惑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