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科学典籍中,有一部“奇书”—《徐霞客游记》,它的著者是奇人徐霞客。科学史学家李约瑟曾说:“不像是17世纪的学者所写的东西,倒像是一位20世纪野外勘测家所写的考察记录。”纵观徐霞客一生,“驰骛数万里,踯躅三十年”。今日,让我们跟随他的脚步,开启中国名山的地质之旅。
天台开篇
天台山是徐霞客记载的第一座山。他在《徐霞客游记》开篇写道:“人意山光,俱有喜态。”可见其登山之志,溢于言表。1613年5月19日,徐霞客自浙江省宁海县出发。近40 0 年后,这一天被设立为“中国旅游日”。
作为他的第一站的天台山,地貌类型异常丰富:赤城山的“丹霞层亘”,是一种丹霞地貌;华顶的“秀蔚”、寒岩的“石壁”,是火山地貌;琼台的“一峰如柱”、螺溪的“两崖夹立”、石梁的“天际横嵌”,则是花岗岩地貌……天台山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地貌类型,与两个因素有关:构造运动和流水侵蚀。天台山位于中国东南地区,发育环境相对比较“优越”— 各种影响都有,但威力都不太大。历史上这里曾发生多次构造运动,断裂带纵横交错,形成了独立块体。尤其从新近纪(距今约2000万年)以来, 亚热带季风气候给这里带来了丰富的降水,流水作用显露锋芒, 把峡谷越切越大。它还随着间歇性的构造运动,把峡谷切割成台阶状—这就是徐霞客描述的具有“三级台阶”的“石梁飞瀑”。
黄山探奇
黄山之所以出名,有赖于几百年前徐霞客总结的一句话— “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徐霞客登黄山的时候,正值大雪封山,山路结冰而险滑,只能借助手杖“凿一步、走一步”艰难前行,看到了一些更难得的景色。刚进山不久,他就发现了隔溪的“汤泉”,“汤气郁然,气本香冽”。虽然此时还是寒冬时节,但这里的水温常年保持在42℃,此为一奇;在群峰之上长着造型稀奇古怪的松树,有的长在峰顶,有的长在悬崖峭壁,而且愈短愈老、愈小愈奇,此为二奇;黄山自古崩塌、断裂、风化剧烈,山上的石头被塑造得千姿百态、妙趣横生,比如天海景区的“飞来石”,就是崩塌、冰劈形成的产物,此为三奇;而自山顶看到的第四奇— 云海,则是在山峰顶上凝结的一种低空云。这些云雾,波起峰涌、浪花飞溅,看起来就像在海滨一样。
黄山的岩石多是花岗岩,它们是由于岩浆侵入到地层而形成的,这是黄山地貌的一个基础。如果不是后期的造山运动, 它们也就被埋没在地下了。它们隆升的时期大致比天台山略早一些,伴随着断裂活动,这里的岩层被切割得支离破碎。当隆升到一定高度的时候,风化作用和流水的侵蚀作用沿着这些“破裂面”继续扩展,把黄山切割成今日的容貌。
嵩山迷途
在游记的开始,徐霞客就表达了对嵩山的向往之情,“慕尤切”。嵩山分为两个部分,以少林河为界,太室山如屏风一般挡在北面,少室山又像一朵莲花耸峙在西面。他选择了最为险峻的一条路登上太室山。
在登高岩这个地方,他们看到岩石上是层层山崖,下面是极深的壑谷。从这里进去以后,就是一个非常深邃的山洞。穿行没几步,前面是一个中断的石崖。向导用两根树干横架在上面作为栈道,他们才得以通过。从少室山的最高峰— 南寨的连天峰—下来以后,他们就迷路了, 且发现草莽之中有老虎的足印, 便请了山中的僧人为他们引路, 众人攀上爬下、往复迂回,最终才到达龙潭沟。回望刚才迷路的地方,都是万仞峭壁,这才感到十分惊险,有些后怕。
嵩山之所以被称为中岳,— 部分原因是它有极其罕见的地质构造。著名地质学家马杏垣院士在这里创立了“重力滑动构造”,他认为嵩山的地质非常古老,出露了太古、元古、古生、中生、新生五代以来的所有岩层, 可谓“五世同堂”。这是由于嵩山是一种“间歇性”的隆升造成的,隆升起来,又沉降一下,如此这般,既积累了厚厚的地层,又形成了巍峨的高山。正是因为这种“尚中”的思想,才成就了嵩山位列五岳的资格。
太华登峰
太华山,就是今天的华山, 在五岳之中居西岳,以险峻著称。
徐霞客从潼关道进入关中, 他远远地就看见华山如“芙蓉片片,三峰秀绝”。古人所说的“三峰”就是华山东、南、西三峰。南峰是华山的最高峰,海拔约2160 米。南峰峰顶有一个小小的仰天池,它是一个天然石坑, 雨露汇聚在此,被人们想象成太上老君炼丹的“专用水”。其实,华山属于秦岭的一部分,它在形成之前,前期酝酿时间非常长,几亿年到10 亿年之间形成了变质岩。在燕山运动时期,随着华北、华南板块的拼合而隆升起来。由于基岩比较硬,这种隆升呈现“断块式”的抬升,一侧形成了巍峨的秦岭,一侧形成了八百里秦川—渭河盆地。华山之所以“险”,原因就在于此。
五台望恒
1633年,徐霞客分别游历了山西的五台山和恒山。五台山之所以称为“五台”,是因为它是由5座山峰组成的。它过去还有一个名字,叫作“清凉山”,是因为这里有一种清凉石,据说人坐在上面会感到凉飕飕的。徐霞客考察了一番,他登上“中台”的龙翻石, 发现这里“乱石涌起”,而且悬崖之下还有长年不化的“万年冰”。由于“游记”是以客观记录为主, 因此他没有做进一步推断,其实这万年冰与清凉石存在着联系— 它们是冰川时代遗留下来的。
紧接着,他又游历了北岳恒山。徐霞客之所以急切地要到恒山去,并不是因为那里的山, 而是因为比山还要险峻的“悬空寺”。他看到山崖上开凿了许多孔穴,推想可能是在涨水的时候,人们乘船靠近山壁凿出来的,再插入木头横梁,供修建栈道使用。转了几个弯,在悬崖的半山腰上,一层层楼阁高悬着, 这就是悬空寺。悬空寺建于北魏年间,依岩而建,高低错落的殿宇用栈道连接起来,如梦如幻。这种“半木半岩”的结构,既坚固,又美观,实现了工程与艺术的巧妙结合。徐霞客不禁赞叹道:“真为天下巨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