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江河源”在“风”的背后

时间:2024-01-20    来源:www.xinwenju.com    作者:段奇清  阅读:

  每当吴天一谈起自己的经历时,他便说:“这里,是我科研事业的‘江河源’。”“这里”是指青藏高原。想起高原作家阿来在《果洛的山与河》中写道:“山就在那里,在风的背后。”由阿来的话想到:吴天一科研事业的“江河源”在“风”的背后。

  吴天一,1935年出生在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1956年从中国医科大医疗系毕业后,他先是作为一名中国志愿军战士赴朝鲜平壤512医院工作,两年后回国,又去了解放军516医院。本来吴天一可以一直做一名工作在大城市的军医,可牧民们的病痛时刻揪着他的心。

  一天,有位20多岁的患者被紧急送到他工作的医院。那是一名退伍军人,四川口音。患者呼吸困难,脸色发紫,一股一股的白沫从口鼻中喷涌而出……吴天一和医生们虽说两天两夜没合眼,最终也没能挽回他的生命。

  “在朝鲜,飞机大炮没把我打倒,在高原上得了这种怪病,看样子是挺不过去了!”花季年华的患者离世前的这句话,深深刺痛了吴天一的心。他暗下决心:要深入高原,研究治好高原病。这一年,23岁的他开始在高山大川密布,地势险峻复杂,“风吹石头跑”,极度缺氧的青藏高原跋涉奔波。

  对高原病这样的环境流行病学研究,重点在人群普查,也就是病的溯源。可这不知要接受多少风险的挑战。调查中,他常常是走了好几公里充满艰险的路,来到一个地方,却只有一个毡房、两三个人。有人说,那些人烟稀少,高寒缺氧,对调查人员伤害大的地方,我们就不要去了。可他说:“群体调查,一家也不能落!问题可能就出在这一家。”他天天迎着“风”,披着冰雪沙石,向最高最远的地方奔去。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就这样,他跋涉数万公里,克服头痛、胸闷、失眠、腹泻和呕吐等高原反应。几年里,他调查达10万人之多,在系统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了“高原心脏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等最前沿的医学理论。

  那天,途经橡皮山,坡陡弯急,吴天一乘坐的吉普车拐弯时,竟然翻下山崖。幸亏附近做工的老乡闻讯后立即前来救援,把满身是血的吴天一从扭曲的车里拖了出来。吴天一四根肋骨、肩胛骨、腓骨、胫骨全断了,髌骨更是粉碎性骨折。人们为他难过,他却云淡风轻地说:“从事高原医学研究,就得准备好为科学献身!”106天后,他又奇迹般骑马出现在雪山脚下。

  创造身体康复奇迹的他,也创造了科研奇迹,因为这次“对比综合研究”做出的不凡成绩,吴天一被国际高山医学协会授予“高原医学特殊贡献奖”。

  在青藏铁路建设中,刚刚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吴天一,被任命为铁道部青藏铁路一期建设高原医学顾问和二期建设高原生理研究组组长,创造了14万劳动大军在海拔4000米以上地区工作四年、无一例因急性高原病死亡的世界医学奇迹。吴天一被誉为“生命的保护神”。

  在六十三载的向“风”而行中,吴天一填补了国际医学领域多项空白,成为我国高原医学的开拓者,被藏族群众誉为“马背上的好曼巴(医生)”。2021年6月29日,中共中央授予吴天一“七一勋章”。

  在一次次向“风”而行中,吴天一从“风”的背后得到科研事业的“江河源”。他的献身精神,坚定的理想信念,也成为人们精神的“江河源”,一路向前流淌着,灌溉哺育着人们的心灵……

江河源

哲理故事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