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肃宗至德二年,淮南节度使高适收到了一首诗,其中有这样几句:
高公镇淮海,谈笑却妖氛。
采尔幕中画,戡难光殊勋。
我无燕霜感,玉石俱烧焚。
但洒一行泪,临歧竟何云。
这首诗,正是老朋友李白写来的求救信,此时的李白正因为参与永王李璘的叛乱被关在浔阳监狱。李白在诗中,先是大大吹捧了高适一番,然后含蓄地表达了希望获得帮助的请求。
李白与高适很早就认识,是朋友。
想当年,李白被赐金放还后,曾经带着杜甫和高适两位小弟,一起寻仙访道,一起饮酒赋诗。哥仨仕途都不太顺利,三个失意的人聚在一起,感情好得不得了,用杜甫的诗说,那真是: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而今,想要“致君尧舜上”的杜甫,被叛军抓住,困在长安,曾经“仰天大笑出门去”的李白蹲在大牢里,只有高适步步高升,平定永王叛乱后,又忙着平定史思明叛乱。
2
看到李大哥写来的求救信,时年54岁的高适不由得想起曾经的友情岁月,但是,他没有积极营救深陷囹圄的李白,没有帮助曾经的这位好哥们。
高适不能出手营救李白,也有他的苦衷。
平定永王叛乱的,正是被唐肃宗任命为淮南节度使的高适。从政治立场上看,他是皇帝唐肃宗的臣子,李白是“逆贼”永王的幕僚,两个人是完全站在对立面的。
再来看看李白罪行的严重性。
幼稚的李白,根本看不清政治形势。安史之乱后,唐玄宗皇帝奔蜀,太子跑到灵武自己登基,遥尊远在四川的老父亲为太上皇,自己成为唐肃宗。
过了好一段时间,唐玄宗才知道自己被儿子“罢免”了。
在权力面前,是不讲什么父子亲情的。唐玄宗当然很不甘心,永王在江淮地区做大,背后就有玄宗皇帝的指使。
在永王的再三邀请下,李白果断地站错了队。不仅如此,李白加入永王幕府后,还写了一首《永王东巡歌》:
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
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雁鹜池。
这首诗虽然写得豪气冲天,可惜永王的部队打起仗来脆弱不堪,被高适等人很快平定。
3
自古以来,攘外必先安内,是统治者奉行的不二法则。内部争权夺利,一定是把人往死里整;投降外敌,说不定还有活命的机会。比如诗人王维,虽然被安禄山抓走,在“伪政权”做了一段时间的给事中,最后非但没有被唐政府治罪,还升了官。
而李白的性质就不一样了,他的行为涉及内部的政治斗争。加入图谋不轨的永王队伍,其实更像是一种政治投机,如果永王真的做了皇帝,也是大大的功劳一件,可惜,永王没有做天子的那个命。
作为亲自参与剿灭永王谋反的一员,高适肯定是知道李白的处境的,但是他不能出手相救。
此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剿灭,唐肃宗重用各地节度使平叛,也有着提防之心,身为淮南节度使的高适,如果某些举动触及了唐肃宗的底线,自己的前程和性命,都会面临着危险。
如果高适出手相助,很容易引起皇帝的怀疑,这样一来,非但不能救李白的命,还可能增大李白的困境,甚至将李白推向死亡。
4
危急时刻,幸运之神眷顾了李白,他没有被处死,只被判决长期流放夜郎,中途遇赦后,还兴奋地写下来《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救李白的人是谁呢?宋若思和崔涣。
宋若思,著名诗人宋之问的侄子,曾经做过御史中丞,李白在浔阳监狱时,宋若思的职务是江南西道采访使、宣城郡太守。
崔涣,唐朝宰相,出身隋唐时的豪门望族博陵崔氏,后被唐肃宗任命为江淮宣谕选补使。当时,崔涣的职务是左散骑常侍,兼余杭太守、江东采访防御使。
这两位老哥履历丰富,名望和资历都比高适高出不少,在他们的努力,李白最终安然无虞。
5
对于李白的营救,高适确实没有出什么力,但是对于另一位朋友杜甫,高适则给予了很多帮助。
安史之乱中,杜甫流落到了蜀中,当时高适因负气敢言得罪权宦李辅国,正在四川任职。两人多有诗歌唱和,甚至聚餐喝酒。
高适晚年曾作过一首诗,题目叫《人日寄杜二拾遗》,又叫《人日题诗寄草堂》: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诗中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无奈已经年迈,思乡之情浓重。杜甫接到这首诗时,颇有同感,泪水洒在了字里行间,一口气就把诗读完。
人的一生中,浮浮沉沉,走着走着,有的朋友就散了,但是那些年轻时在一起的快乐,那些最美好年纪时的友情岁月,却一直都还在,从不曾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