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作者眼里,她的人生经验包含了双重视域下的自我成长的见证他者成长的参差图景,因为她以前也是一个二本学生。这种亲历,伴随着对现实的体察和感慨,让他直观的感受到一个问题,短短二十多年,那些起点像我一样的二本学生,到底面临了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又承担了多少不为人知的压力?通过念大学,他们立足在社会的过程中,在就业、深造、定居等具体的人生节点,是否如我一样,总能依仗高等教育的屏障,越过一个个在今天看来无法逾越的暗礁?
中国二本学院的学生,从某种程度而言,折射了中国最为多数普通年轻人的状况,他们的命运,勾画出中国年轻群体最为常见的成长路径。
众所周知,在大众化教育时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获得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但不可否认,只有少数人能够进入光彩夺目的重点大学,更多的则只能走进数量庞大的二本院校。我的学生,大多出身平凡,要么来自不知名的乡村,要么从毫不起眼的城镇走出,身后有一个打工的母亲,或一个下岗的父亲,和一排尚未成年的兄弟姐妹。务农,养殖,流连于建筑工地,或在大街小巷做点生意,是他们父母常见的谋生方式。和当下学霸一线城市、高知父母,国际视野的高配家庭形成了鲜明对比,尽管在高校的金字塔中,他们身处的大学毫不起眼,但对于有机会进入大学的年轻人而言,他们可能是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是寂寥村庄的最亮光芒和希望,来到繁华的都市后,他们对改变命运的高考充满了感激,并对未来摩拳擦掌,跃跃欲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