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的图书馆是值得令人留恋的地方,就是说值得令人心醉,也不能算是过分。本来,任何一所大学都有它的图书馆的,虽然那些图书馆的真实的情形,不但是在内质上,就是在形式上,也有绝大的异点或差别,其不同的程度有时候简直不容易叫人相信,虽然我不想说是不能叫人相信。
在战事爆发之前——注意,在战前——我曾经有过一次很好的机会,参观了几个相当著名的大学的图书馆。一个是南京的中央大学的图书馆,我所得到的印象是馆内的阅书的学生很多,但是,不在阅读课内的功课或温书的学生太少了。这就是说,大部分的学生都在低着头研求着当天或第二天的指定课程,准备应付教员的Quiz或Test,肯自己在一旁静悄悄的为学问而学问的人,究竟很少。这样的情形,北平西郊的清华大学图书馆里的用功的学生们,也未能免。在清华,进图书馆看书是有一个专门的名辞叫做“开矿”的,开矿的目的,大半是想得到教授的好分数,在校内是有许多人以得到各项功课的金齿耙“E”或银麻花“S”为荣的。我在这里只举这两个好一点的例子,应该可以概括其余的情形。因为,倘若说起一些在其他的几个大学的图书馆里面更常见到的现象,那么,也有借它来做男女学生的谈恋爱的幽静场合,也有用它做为解闷休息的清凉境界,甚至于在图书馆里开开什么江苏省同乡会,借那长长的书桌来摆起藉以联欢的茶点,喷起一圈圈的烟雾来,这也是题内应有,并没有什么希奇。
北大百年讲堂
如果有的学校的学生们走进图书馆是为了吃茶点的,则北大的学生们走进北大的图书馆是为了吃他们的精神上的食粮,并不能够说是过甚其辞。
北大的学生们并不是天生的超人,但是他们大约不甚重视教授们指定的功课。原因是教授们自己也不重视,有的教授甚至于平素并没有什么功课指定。譬如像沈兼士先生,在他教中国文字学的时候,一年到尾仅讲完那七十多页的讲义式的薄薄的课本。在他的重覆了近百次的语句里面,《景紫堂丛书》,《一切经音义》,《灵鹣阁丛书》……这些名字总是耳熟能详的。如果图书馆里没有这些种书籍,也就算了,但是图书馆里不但是有,而且可以随便的借,并且可以几十本一次的借出,并没有一丝一毫的留难。在这种情形之下,不愿意去拿来翻翻的总是少数。那么,喜欢去图书馆看书或借书的人既多,图书馆的重要性也就增加,同时,教授们既然都有循循善诱的吸引学生的力量,当然不必特别画出某书第五十三至八十二页,另一书五十四至八十三页做为Assignments了。
北大图书馆的建筑,是在松公府的旧址。这里,我们最好是把它的新旧两部分画分开来说明。旧馆址就是胡清的松公府本身,前后占有三个大的庭院,雕梁画栋,古柏参天,非常富有中国式的艺术美的气息。自然,这样旧式的建筑物,因为学校的经济拮据和喜欢保持传统的老谱起见,已经变成很陈旧很腐朽的屋宇了,虽然每天照例的有几百个年轻的男女在那里川流不息的进出。这座大府的第二进和第三进的屋子,近年有一部分装修成为很富丽堂皇的宴会厅,在平常是不大应用的。另外一部分的屋里则堆积满了整箱整柜的北大文科研究所的未经整理的藏书,实际上都和图书馆是分开的。和图书馆有关系的仅是第一进的几间,可以说完全是阅报室和它的附属的部分。同时我也可以说,这旧图书馆的整个部分,就是全部的阅报室。在我从前写的《北大和北大人》的第一篇——《记北京大学的教授》文内,记得有过一张北京大学新图书馆的插图(《宇宙风乙刊》第廿七期),在新图书馆的旁边,有一座较旧的屋宇的一角,那就是旧图书馆的一部分的轮廓。我至今仍然清清楚楚的记忆着,那阅报室的梁木上面尚未剥落的陈旧而古老的深红色的髹漆,四面交织着碧青色的云彩和玄黄色的织锦的图案,真是一看之下就可以感觉到一阵的幽古的美丽的气息,深深的埋藏在几重的灰尘和朽黯的底下。那交叉形的细纹的窗棱上面也垂挂着几重尘丝和并没有完全织成的蛛网,在它的下面是黑压压的挤满了一屋的充满着热烈的求知欲和爱知天下事的读报的青年们,大家挤在一块儿看《大公报》上面王芸生写的《寄北方青年》的社论。
在冬天屋里仅有一个小火炉,炉内的碎煤常常仅是闪烁着微弱的青蓝光的火苗,可以看得出它的温度决不能抵御那外面的零度以下的气候的寒冷。有时候飕飕的大风可以把这间屋子的木门吹开,并且把里面的零乱的报纸吹个满地。但是,读报的人却都有着一颗诚挚而又热烈的爱国的心,这种热烈的心情使整个的屋子里充满着欢欣而活泼的朝气,在阅报室里面所读到的报纸,除了北平当天的各大报——《世界日报》,《北平晨报》,《华北日报》,《益世报》,法文的《政闻报》,英文的Peiping Chronicle,和小型版的《实报》而外,还有天津的《大公报》,《益世报》,《庸报》,《华北明星日报》等,都可当天看到,此外像上海,南京,汉口各大城市的报纸,也不过隔几天就可以寄来。在当时,北大的师生们曾经合办过一个《读书周刊》(天津《益世报》)一个文史周刊(南京《中央日报》),都不是在北平出版的。甚至于像边疆各地的报纸,如迪化的《新疆日报》等,也都按期收到陈列,看的人也很多。在大阅报室的东侧,有一排偏殿式的厢房,则是存贮多少年来的旧报纸的地方。各地各种的合订本的报纸,都分别年月的装订起来,随时可以查阅,毫不困难。管理的人员虽然仅有一个,却非常熟谙迅速。事实上这一个人并不是从美国的国会图书馆或武昌文华大学的图书馆专修学校毕业的,看上去好像有点儿不够资格,但实际上他的技术训练却早已超过任何常人之上。他担任他的职务已经在二十年以上,二十多年积累的经验使他的管理方法和整理步骤都能够丝毫不紊乱的迅速办妥,没有一位教授或学生不感觉到满意。他甚至于可以认识借书人的姓名职务和面貌,只要他看见过这个人一次。因此,他可以几大册的合订本的旧报纸借给一个空手的学生,用不着一看或问询他的有无借书证。他不是职业的图书馆员,他在校内的正式的名称只是一个工友,而且他每月所得的薪金,也和其他的看门扫地擦黑板锁课堂的工友们并无分别。他和职业的图书馆员的唯一的不同,就是他一天到晚喜欢翻看旧报的内容,谈论十年来的国内外的各方面的变迁。职业的图书馆员则仅知道说“查不着”“借出了”“正在催还”,并且重复着他的说话的次数而已。
以上所说是旧图书馆的大概,而新图书馆就在旧馆之西,是三层大楼的极新式的建筑,这才是图书馆的本身。这一座新图书馆在民国廿四年秋才落成,那年的双十节还举行过一次开幕典礼,但是两年之后,随着卢沟桥畔的神圣的抗战的炮火,北大由北平而迁至湘南,昆明,叙永,这座巍然独峙的图书馆,则至今沉沦在北平市内含垢纳辱,真是像宋人词里所说的“弦歌地,亦膻腥”了。
新图书馆可以分做前后两部,前部是三层大楼,楼下是中西文参考书阅览室,共两大间,二楼是中西文杂志阅览室和指定参考书阅览室,也是两间,三楼是几间办公室编目室等。
每一间阅览室的面积都是很大的,大约像其他学校的礼堂饭堂那样。三面都是极高的长窗,配着深绿布做的窗帘,简洁而且悦目。壁间满列着几大排的书橱,里面都是分门别类的新出版的参考书籍,时常更换陈列。在新书购到编目陈列之后,两个星期之内仅能在馆借阅,以供众览;两星期后就可以随便借出。善本的书籍和精藏的方志等书,另有善本藏书目或方志藏书目备检,也是随时可以借阅。譬如说,一般的《中国文学史》上面多仅有一两段的关于《金瓶梅》的叙述,大部分是抄袭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的,多很简括,而北京大学的学生却可以随便的在图书馆里借阅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词话》,并且把它和坊间各本详细比较,钞成“补遗”。
每一间阅览室至少有十张极长极大的书桌,每桌可宽坐至少八人,而座椅的舒适,又为全校任何他处的椅子所不及。室内在夏天虽无冷气,自然生风,冬季则有热水汀暖气,和室外的温度相差奚止数倍。靠在图书馆的座椅上,一眼望去,一排一排的书架,灿烂夺目,加以室内阅书的同学很多,却大家都静悄悄的,别有一番读书乐的印象。《天下郡国利病书》,《太平御览》,廿五史,《碑传集》等都是唾手可得,俯拾即是的东西,用不着费心,常常可以很容易的放在面前。如果不是怕书里的蠹虫咬手的人,随便翻翻总是不成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