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古人怎么表达爱意

时间:2024-10-02    来源:馨文居    作者:秦月溶  阅读:

  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在精神文化上的分界,其中一点就是对爱情的浪漫化—盲婚哑嫁式的“功能式婚姻”被人们抛弃,尊重个人价值的“寻找灵魂伴侣”成为人们追求的主流。可当我们见惯了后世艺术家对古代人们爱情生活“现代化”的构想与创作,不禁困惑:古代人民到底有没有爱情?

  其实,他们比作家笔下更浪漫,更炽烈。我们今天表白时用到的很多罗曼蒂克的花样,认真说起来,都是“老祖宗玩剩下的”。

  物质浪漫:送一件具有仪式感的礼物

  每逢“情人节”、“5·20”、七夕节,大街小巷挤满了卖玫瑰花的小贩,玫瑰的色彩与芬芳填充了每一个似乎与爱情相关的日子。但送花的仪式感,早在两千年前就已经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了。中文甚至有一个专门的词语用来形容送花示爱—采兰赠药。不过那时,古人的爱情之花是土生土长的芍药。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万物复苏,大家穿上漂亮的衣服,来到郊外的河边祈福,在踏春的同时,顺便也交友相亲。水边嬉戏的少男少女,可以自由搭讪,一起结伴游玩,要是看对了眼,就互相赠送一枝芍药花。“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诗经·郑风·溱洧》里描写过这副浪漫的场景—在古代郑国的溱水旁,年轻男女在上巳节的盛大仪式中,尽情享受美好的青春。芍药别名“将离”,在分别之时,古代有情人也会用芍药来寄托依依不舍之情。唐代诗人元稹在《忆杨十二》中,借用芍药的意象,写尽了深陷爱情中人的缠绵悱恻的相思:“去时芍药才堪赠,看却残花已度春。只为情深偏怆别,等闲相见莫相亲。”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除了芍药花,香囊也经常被古人用来示爱。

  在古代,填充了香料的香囊是熏香的主要手段之一,因其材质既有镂空的金玉,也有绣满纹饰的丝绸,精心制作的香囊也是大家的日常饰品。香囊贴身佩戴,因而定情的香囊一般都是女子亲手制作,以赠情郎。五代孙光宪在《遐方怨》中写道:“红绶带,锦香囊,为表花前意,殷勤赠玉郎。”在诗人的笔下,红绶带与锦香囊不仅是定情信物,而且上升为爱情的象征,寄托了他对爱情的美好展望。

  古人示爱的信物中,发簪也是常见的选项。

  在古代,束发是成年的象征。男生成年叫及冠,女生成年叫及笄,成年礼上最重要的仪式就是将头发挽成发髻。男女成年之后就能谈婚论嫁,所以,作为发饰的发簪自带一份暧昧属性,成为有情人互表心意的亲密信物。汉代的《古绝句》中收录了一位无名女子的爱情宣言:“日暮秋云阴,江水清且深。何用通音信,莲花玳瑁簪。”恋人赠送的玳瑁簪成了两人互通心意的凭证,虽然已过千年,我们依然能从诗中感受到女子的深情。相比起香囊,发簪的私密性更强,玳瑁或玉石材质的发簪一旦被磕碰,就会出现裂纹,甚至破碎,如同爱情一样,需要悉心维护。

  精神浪漫:以琴传情,精神共鸣

  在一些青春爱情主题的影视作品中,我们常能看到男生抱着吉他站在女生楼下唱歌求爱的场景。早在汉代时,“文艺青年”司马相如就用过这个办法,而且还成功了。

  司马相如还未发迹时,来到卓王孙家里做客,为了表现自己的才华与风度,当众用古琴弹奏一曲《凤求凰》,用琴音吸引了躲在屏风后面的卓文君,由此成就了一段才子佳人的佳话。

  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塑造了一对身份悬殊的恋人—张生只是一个穷困书生,崔莺莺却是相国的女儿。从小锦衣玉食长大的崔莺莺,什么好东西没见过,送发簪、首饰无疑是下下之选。王实甫为了让张生抱得美人归,专门安排了听琴的桥段:“他那里思不穷,我这里意已通,娇鸾雏凤失雌雄;他曲未终,我意转浓,争奈伯劳飞燕各西东,尽在不言中。”在袅袅琴声中,张生将自己爱而不得的哀痛尽情宣泄,感动了崔莺莺,两人由此产生精神共鸣。

  到了明代,作家高濂在《玉簪记》中描写陈妙常与潘必正的爱情,用的也是以琴传情的办法。“谁家夜月琴三弄,细数离情曲未终。此是陈姑弹琴,不免到他堂中,细听一番。”潘必正借宿道观,晚上听到陈妙常弹琴,前去拜访,两人以琴结缘,终成一段姻缘。

  最浪漫:藏在生活中的琐碎温情

  有人说,爱是荷尔蒙作用下的激情;有人说,爱是双方的默契和理解;有人说,爱是彼此成就……我觉得这些都对,却都只是一时的选择,不是爱情的归宿。当爱情进入婚姻之后,就不再是原本的模样,能够在婚后生活中依旧保留浪漫,才是真爱。

  汉语成语中,我认为最深情的当属“张敞画眉”,《汉书·张敞传》中记载了这个流传千古的浪漫故事。“然敞无威仪,时罢朝会,过走马章台街,使御吏驱,自以便面拊马。又为妇画眉,长安中传张京兆眉妩。”传说张敞的妻子小时候受过伤,眉毛有个缺口,张敞每天早上都会为妻子画眉,有时候耽误了时间,上朝就会迟到,于是有同事弹劾他,说他没有做官的威仪。可是张敞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对着皇帝据理力争,说公是公、私是私,自己和妻子的生活细节属于个人情趣,不该被纳入考评体系。张敞不仅凭借缜密的逻辑说服了皇帝,更坚持为妻子画了一辈子眉。至此,“画眉”也成为夫妻恩爱的象征。

  《倚天屠龙记》的结局,摇摆不定的张无忌最终选择了为他弃恶从善的赵敏,两人决定一起退隐江湖,金庸把“画眉”作为两人婚后生活的注脚。原文中写:“赵敏嫣然一笑,说道:‘我的眉毛太淡,你给我画一画。这可不违背武林侠义之道罢?’张无忌提起笔来,笑道:‘从今往后,我天天给你画眉。'”在这里,画眉是一种隐喻,重点不是闺房情趣,而是天天坚持。一生太漫长,心动是可以反复出现的,一时的浪漫只是转瞬即逝的冲动,再深刻的情感也会在时间的打磨下归于平淡,在一地鸡毛的现实生活中,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下来的仪式感,在我看来才是真正的深情。

  在历史长河中,风俗有变迁,文化有传承和演变,但人性的欲望不变—渴望爱与被爱。在完善自我的过程中努力追求真善美,是人性永恒的主题。

古人 表达爱意

经典日志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