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不要抹杀了“地条钢”的“贡献”

时间:2023-11-29    来源:www.xinwenju.com    作者:何三畏  阅读:

  旧文题记:

  地震可以摧毁人的生命,但不能摧毁“地条钢”的“声誉”。“地条钢”这种令人胆战心惊的“建材”,相信地震以后不是没有人想起它,但是却没有人说起它。

  我能记起的是,几年前写下面这篇稿子时心里的“远忧”,没想到,它这么快就变成了现实。

  事情涉及一些明明暗暗的势力,从地震后到今天,这种势力的成功遁形,媒体上没有只字片语,可以想到,这些势力比一般老百姓的性命要安全得多。所以,不仅是当时需要小心回避,稿子含蓄到需要一个字一个字看才能明白,而今天,虽然可以注释得稍微明白一些,但也还得打一些哑谜。

  “地条钢”是在中国到处开花的一种“钢材”,是受各地方势力保护的企业,用烂铁废钢,加土法炮制的,建筑用的条形钢。由于含有过多杂质,它十分易脆,浇铸到建筑物里,就等于是为地震,甚至是任何一次小小的震荡,或者什么迹象也没的时候,埋下了悲剧。

  当时我只能从侧面写,我写的是,外省某县的领导带队,先去北京某媒体,然后又找到该媒体设在成都的记者站,勾兑消灭有关该县的“地条钢”曝光稿子——坏人和坏人都是一条龙作业,没有人可以独自成功。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然而,“地条钢”并不总是外省的事情,很多人都知道,在我省,都江堰、眉山一带,至少在前几年,正是“地条钢”的渊薮。如果仔细检索,或者会找到相关报道,但更多的时候,则是媒体人士也参与了“地条钢”分肥活动,帮助掩人耳目。

  现在,对于四川来说,问题或许不是它们都被埋进了哪些建筑,而且,它们是否被这次地震“抽检”完毕?

  附旧文

  “地条钢”怎么吃

  “地条钢”这三个字戳在我心里,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地条钢”就是用废弃的烂铁土法熔炼出来的钢材。行家说“地条钢”不能承重,从车上掉下来就可能摔断,把它灌进水泥制品里,虽然不一定当场垮掉(就像不用钢条也不一定当场垮掉一样),但是注定是长久不了的。

  一段时间以来,不断耳闻某某记者在“吃地条钢”。www.xinwenju.com听上去,“地条钢”的生产规模,好像城市周边的豆腐作坊一样多。

  一天中午,一位朋友一再催我去某处吃饭,他也是去作陪的,但他希望我也去“见识一下”,说有某省某县的县委副书记和办公室主任,千里迢迢飞来请记者吃饭,为当地的“地条钢”新闻灭火。这些领导此前先到杂志的注册地及编辑部去了的,但编辑部是把“业务”承包出来的,编辑部不直接收钱消灾,所以,千辛万苦最后还是找到这帮驻外记者头上来了。

  而该杂志的驻外记者们驱车奔走,纵横几省区,以其专业素质,于夜晚时分,在各地转,边看边嗅,发现一堆红火且散发出特别气味者,就八九不离十了。这当然需要成本,但这是必要的投入,等把证据收集齐备,给当事人电传过去,那边便会很知趣地送钱来。这回的情况比较大,那个县的“地条钢”遍地开花,于是就把照会发到县委去了,县委也就如愿地来人了。

  毕竟这碗饭也不是好吃的。钱,要收得有讲究,如果像通常的“新闻红包”那样揣之大吉,是不行的。曾经发生过一个事,有事主事先通知了警察埋伏在一侧,待交接的刹那,当场捉拿。当然,规避的办法也多,例如,以订杂志的名义,开个万把两万本杂志的预订发票,便万无一失了。

  据说“吃地条钢”已经养活了一小股记者。某地有的记者想“挣外快”的时候,就说,“走,去找‘地条钢’”,于是几个记者就出发了,这种吃法也可能吃得有的“地条钢”老板受不了。省城的报纸曾有新闻说:某记者在“采访地条钢”时,被杀伤,住进了医院,那是记者节前不久发生的事,本来有望塑造成一个感人的记者形象,但不知为何竟没有了下文。

  那天中午我与叫我去吃饭的朋友有同样的好奇心,想去这种场合看看某县的领导,但我想待到他们吃完饭了才去。不料还是早去了一点。我去的时候,鲍鱼还在吃,1573正在喝。此时,我突然有一种感觉,觉得我不该去,于是在离席很远的大包间一侧坐下。

  但我还是能听到桌上的谈话。我突然听到办公室主任掷杯叹息道:“我现在反正是这样,哪里有好吃的,吃点,哪里有好耍的,耍点!”我知道办公室主任应该不会说错话,这位将近50岁的主任,在酒桌上,此情此景,除了自己38岁的顶头上司,还有旁人,说这话,一不是打胡乱说,二不是向他的领导表达他除了工作,没有别的野心,他这样说话,只能理解为,是在向记者表明大家都是“一样的人”,在这样的基调上,接下来才好谈“新闻灭火费”。进一步地,他还可以暗示,他不仅只会吃喝玩乐,还可以来黑的,以抑制对方要钱的野心高涨,毕竟谈钱是一个讨价还价的过程。

  接下来是他们去喝茶,单对单谈了,我不知道他们谈得如何,这是不能问的。但我还是忍不住问了一样:领导们使用的“灭火费”从哪里出?回答很简单:只能是“地条钢”业主。领导们会去向他们报账,他们用了5万也可能会报出50万。当然,最后,这些都成了“地条钢”的成本,进入消费领域了。

  一段时间以来,“地条钢”这三个字不时在我心里翻腾。今天为应“记者记事”之约写这篇稿子,在百度上搜了一下,“地条钢”一词琳琅满目,涉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不仅有某地“查获1600吨‘地条钢’”之类事件报道,而且有“我国今年以来,‘地条钢’专项整治成效明显……查处‘地条钢’生产企业和窝点4239家”的报道宏观描写。可见“地条钢”正在书写中国人的居住史。

经典杂文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