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起我就喜欢上了看书。
起初是小人书,连环画,图上有用正方形或者长方形圈着一些小字。那时的我不认识全部字只能囫囵吞枣并根据图理解大概意思,但仍然如醉如痴。
其中最有记忆的算是《鸡毛信》,《小兵张嘎》,常常赞叹他们人小鬼大有智慧,为国为民敢牺牲,被他们英雄行为所打动。
从此红色的种子在我心中种下,便有了爱国情怀。
后来的《三打白骨精》使我养成了嫉恶如仇的性格。
读初中时看的就不是小人书了,是小说,当年我两个哥哥也很爱看书,他们先看,我后看!他们看上集,我就看下集,他们看下集我就看上集,常常倒着看,反着看。
那时的书都是借的,没钱买,如果谁有书就去借着看,为了不误哥哥还书抓住一切时间看。
曾记得有一次,放学的路上边走边看,被大树撞得大包小包,真是哭笑不得。
还有一次上课偷着看课外书,被老师发现不但书没收还被告知父母,回家一顿责打。
那时的我纯属是追求故事情节,不知道啥为文学性。别人看什么,我就看什么,不管谁的书,一咕噜全看。清楚的记得也曾看过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
当时红楼梦里许多诗词我最喜爱,曾尝试过背诵,但不解其意,只觉得爽口有味。那应该是我最早接触的诗词,直至现在仍乐此不疲。
不知是我爱看书的缘故,还是本身有点文学细胞,反正当年语文成绩不算很差,每次写作文,老师都会把之作为范文在班上诵读。
也许是我有爱看书的习惯,所以在后来的习医其间,对什么汤头,药性背得不少,即使弃医几十年了许多至今仍没忘记。
为了钻研医学我还定过杂志,一本《新中医》,一本《中西医结合》,这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也属罕见,也算凤毛麟角,因为那时的经济不富裕,订一本杂志也是一笔开支。
我在湖南省乡村医生考试中名列前茅。
后来由于许多原因的影响,我弃医经商,几十年的商海沉浮,但我仍对书情有独钟。
即使是在商品经济急速发展的今天,许多人都学会了打牌,然而我却还是一如既往地喜欢看书。
尽管读书没给我带来多少经济效益,没在书中找到黄金屋,也没有找到颜如玉。
说我痴也好,蠢也罢,但我不后悔喜欢看书的习惯。
早几年在一个同学群里遇见了当年教我高中的段乐三老师,他在群里要我们学写汉俳,当时我还戏娱说,汉俳是什么?牛排都不会做,怎会做汉俳。不过幼时还真有过作家梦!
早在我读高中时就偷偷的向湖南日报投过稿,但每次都是石沉大海,没有半字发表,直到高中毕业落榜在家写过一篇《一记耳光》头版头篇发表在益阳洞庭杂志上,应该说那篇短小说才是我的cn作,是吴放民同学邀请我写的,当时他是南县乌嘴乡的特约通讯员,是他把稿子转给乌嘴乡文化站陈国斌老师,再由陈投给洞庭杂志,没有稿费,只送了一本当期杂志。
后来又去读书没时间写了,再后来务农习医直至经商更没时间写了。
在段乐三老师的鼓励下我又跃跃欲试,写了一篇《我的父亲》发表在《记得歌时》网络平台。也许是我写出了真感情,也许是大家善意的谎言。于是我便把大家的谬赞作为了写作的动力。
学写散文,随笔,汉俳,诗词,闪小说。并不断地发表在各大网络平台及网站,也有部分被收录出书,汉俳赛事偶有获奖。
拾掇生活点滴,发现社会现象。编写短小故事,升华文章主题。以物咏人,以事喻理。
随着网络时代的迅速发展,我又在网上阅读,欣赏精华之作,学习优秀之篇,与段乐三,田月山老师一道,建俳群,写同题,做美篇,发网站,办报纸,忙得不亦乐乎!
2021年在藏北蓝老师的指引下登录逸飞,还成为了逸飞中文网《汉俳诗版》首版。
现如今我也步入花甲之年,老有所依,在阅读中丰富自已,在写作中寻找快乐。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阅读能给人增长知识,开拓视野、可以滋润心灵、化解烦恼、可以让人直面困难、提高修养、陶冶情操。即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提高写作水平。
常常告诫子孙多一点阅读少一点贪玩。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