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这句话最早出现在《史记·留侯世家》中,在我国已经流传了两千余年。由此可见,忠言虽然逆耳,但往往是最能让自己深思的话语。
我们都要学会倾听和善于倾听,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交流、协作、共事,善不善于倾听,不仅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准,还关系到能否与他人建立起一种正常和谐的人际关系。
让我们用心看一下下面这则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之间的故事,看过之后相信你会有深刻的体会。
唐朝大臣魏征病逝时,唐太宗曾悲伤地说:“一个人用铜做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做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做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与不对。现在魏征死了,我失去了最珍贵的一面镜子。”为什么唐太宗如此说呢?为什么一个大臣的去世会让一个皇帝发出如此的感慨呢?因为魏征勇于进谏忠言。
唐高宗李渊去世后太宗李世民即位,他委任魏征为谏议大夫——此职专门向皇帝提意见,之后又提拔他为宰相。在魏征任职的几十年间,他先后为太宗进谏200多次。他的每一个意见唐太宗都会慎重考虑,尽量采纳。其中有这样一件事:
魏征向唐太宗进谏,男子18岁成年且身体强壮者才须服兵役。唐太宗听后认同并作为制度制定。但是有一次,唐太宗为了扩大兵力违犯了这个规定,下旨凡16岁以上、18岁以下身材高大的男子,接到命令后也服兵役。
魏征知道这个命令后极力反对。唐太宗得知后十分恼火,想着自己身为一国之君下达命令竟有人公然反对。他派人传魏征入宫并大加训斥。
原以为魏征会立刻请罪,没想到魏征听完之后不但没有请罪还面无惧色地进谏说:“您在做决定前有没有考虑后果呢?您把强壮的男子都招去服兵役,军队力量是强了,但是您有没有想过国家的基础——田谁来耕,工谁来做?更何况您曾明文规定过,18岁成年且身体强壮者须服兵役。现在您怎么能公然不遵守规定了呢?这样在老百姓面前您不怕失去信用吗?”
唐太宗听完之后觉得很没面子,下令魏征退下。魏征走后唐太宗一肚子的火气,但当他静下来想的时候觉得魏征说得很有道理。次日他便下令停止征召,并奖赏了魏征。
魏征的忠言进谏对唐太宗治国有着不可替代的功劳,唐太宗有时虽觉得听着很刺耳,但每每总是用心聆听。因为他知道就是这些逆耳的忠言是他下一步要思考的方向。一代名君尚如此,更何况我们?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对于别人提出的“忠言”我们要虚心听取、细心考虑。
当然,时常忠言进谏的魏征有谁会说他不是真诚的呢?不是真诚他不会在皇上大怒的时候还直言不讳。而我们的身边是不是也存在着这样的“魏征”?如果有,你是不是“唐太宗”呢?你是不是不管“忠言”有多么的逆耳也会在自己静下来的时候认真思考?
不管你现在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都要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认真听取每一条真诚的意见,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地去思考,汲取这些建议的可取之处。
在一些企事业单位(尤其是成功的),很容易看到如“意见栏”、“意见本”之类的东西摆在醒目的位置。他们这样做的目的不正是为了广纳“忠言”好让自己更好地发展吗?所以我们在别人真诚提出意见时要用心听、认真思考,这是你人生发展的一大财富!
当然,唐太宗是幸运的,因为他虽然恼火但最终还是听取了魏征的意见,避免了田无人耕、工无人做的尴尬局面。这也使我们明白了真诚、正确的意见往往会使我们少走弯路、少走错路。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会有辉煌的时候、低落的时候、遇上死胡同的时候。不管你是处在哪个时期你都不能总是自以为是,认为自己做得就是对的,完全听不进去别人的建议。要时常保持谦虚的态度、清醒的头脑,微笑地接受别人给予的一切意见。你是幸运的,因为有人给你提意见,因为你有可能还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因为你能在造成错误前改正它。所以对不同的意见,我们要用心去听取,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现代社会,很多人都奉行着这样一个为人之道:逢人且说三分话。很少有人会诚实地给你说一些就连你自己都不想听的话。也就是那些真心希望你好、真心帮助你的人才会说出一些“逆耳”的忠言。而你该怎样去面对这些忠言呢?——认真思考,真诚感谢!记住这句话:忠言逆耳利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