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诗经》里的那株艾草,折射的爱情是那样的质朴,那样的纯粹,那般的浓烈与缠绵;那采艾的纤纤素手,不知曾落在哪枚叶片上;那采艾的女子,也不知去了何方。"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这首端午插艾的民谣,从小在外婆的熏陶下,我倒背如流。至于端午为何插艾?兴于何时?不得而知。传说,五月五这天是"毒日",五毒(指毒蛇、蝎子、蜈蚣、蟾蜍、壁虎)趁中午出来,侵害人间,人们都得赶在这天中午前插艾来对付毒害。所以端午这天,母亲会起个大早,趁太阳还未升起之前,割来夜露打湿过的艾草,悬挂在门楣上,这叫"插艾".剩下的艾草和石榴枝、葵花、菖蒲、金银花藤、桃树枝等"百草头",一起浸在锅里煮沸,冷却后倒在大盆里给我们兄妹逐个泡澡。多余的艾草,晒干,碾成粉末,做成艾草香囊,挂在孩子脖子上、手臂上、脚踝上。母亲讲究,分别用红绿色绸布做囊,红的男孩戴,绿的女孩戴,布囊上还绣上孩子名字中的某个字,希望这些香囊可以定向保护自己的孩子。洗完澡,戴好香囊,母亲让我们端着甜糯的粽子,分送左邻右舍,也会带回邻家口味不同的粽子给父母品尝。
整个夏季的夜晚,庭院都有艾草点燃的气息,升腾的烟雾里,弥漫着袅袅艾香,那味儿纯粹,香里有苦,苦里透爽,是乡村典型的原生态灭虫剂,百虫闻之即逃,五毒不敢近身,夜晚变得宁静、清幽,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了。
艾草最有价值的是药用。《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有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故又称"神草".加之气味具有驱蚊虫功效,又是时令植物。所以华夏神州,从南到北、自东至西都在崇拜艾草,人们选择端午插艾就自然而然了。
不过要提醒人们的是,古代乡村没有医生,更没有药店,但有用不完的艾草,在医学诊疗手段落后的年代,人们不得已依靠艾草的"神效"来对付大自然病灾的肆虐。如今城里人也学乡下人,端午节买些艾草,悬于门楣厅堂,但多数人不过是从众心理,为了应景而已,真要生病或蚊虫叮咬,还是赶快去医院为妙。
端午插艾,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古老文化的传承,能在艾香深处迎接端午,亲近传统文化,让传统渐渐成为一种记忆、一种认同、一种情怀,那是一件很惬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