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盘县老城,顺盘县至兴义的212省道一直往南,在离盘县老城14公里处的老鹰岩下车,你会见到公路的右边蜿蜒出一条简易公路,循着山势,缓缓上升,最后蛇一样地蜷缩进了怪石嶙峋的群山之中。在这盘山公路与212省道交接处的路边上,高高立有一块石碑,三个朱漆大字醒目地点化过往行人——“丹霞山”。
顺着简易公路往上步行一公里多路,拐一个大弯,稍平处,就见一座四柱大石牌坊。牌坊中间牌匾上是赵朴初先生题写的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丹霞山”,中间两柱刻着一副长联,上联是“东普陀西鸡足慧海名山连紫宵洞天福地”,下联是“北拖长南乌鼻盘江胜水浇丹霞圣土乐乡”,左右两根边柱也刻有一副对联,上联是:“南天一柱晨钟暮鼓佛声远,下联是“西竺三藏早课晚功经韵长”。游人到了这里,即可看到丹霞山的远景。确实名不虚传,丹霞山高耸入云,立地顶天,恰如一根巨大的擎天柱。远远看去,山顶的寺院已是天宫圣境,远离人间,超凡脱俗。
过石牌坊,向前走10来分钟,就到了丹霞山脚。这里是一个“之”字形弯道,就在第二个弯道的顶端,离公路10多米,有一个天然的洞穴,叫“梓木洞”。进洞五六米,沿石阶而下,洞穴渐宽,只见洞顶洞壁上,大大小小的钟乳石千奇百怪,形态万千,地上巨石重叠,错落有致,形如山势。有的地方溶岩下滴,常年不断,在地上形成许多高高低低的石笋。有的石笋和洞顶倒垂的钟乳相对相接,又形成上大下大中间细的独特景象。而有的则是凌空相望,接而未接,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恰是隔河相望、急盼鹊桥相会的牛郎织女。
出梓木洞,步上“之”字路,这里已具圣山佛地之势。道路两旁柏木森森,一片静穆。“之”字尽头接丹木公路,边上是一个宽大的停车场。从这儿乘车,沿丹木公路,行8公里即到丹霞湖。停车场场边建有两层楼房,下层左边是一个小卖部,主营副食小吃,右边是一个小餐馆,那里是人们从佛地归来后的一好去处,虽说丹霞山是佛门圣地,但这小餐馆里荤素尽有,任你选择。如果你从小楼左边拾级而上,那就是真的进了佛山圣地,两米多宽的石级山道,成多个“之”字形往上延伸,一直通向山顶。路两旁灌木丛生,长青的柏树渲染出一种静穆的气氛,路边上有一些鼓形石凳,可供游人小憩。再往上,不远,就见一尖顶翘角飞檐的亭子屹立其上。走上平台,见亭子正上方书有“演香亭”三个大字,两侧圆状的红柱上是一副与之匹配的对联,书的是“大德范寻山金刚一生根至信,微忱溢碧海银燕万里建香亭。”旁边是一座小而高的房子,里边供的是城隍菩萨,他那威武严肃的样子真有微察人世善恶、誓保一方平安之势。
转过演香亭,沿石级再上,不远就到了山门。山门由方方正正的石头砌成,门额上“第一山”三个大字,也如石块一样方方正正。“头上去天真不远,眼前得地自然宽,”一副七言楹联道出了丹霞山的不同凡响,而落款的“同治甲子”,暗示了这门洞的年深月久和饱经沧桑。据史料记载,丹霞山顶原有玄帝宫。民间传说建宫之初,是金鸡口衔铜梁选址,金鸡先飞到离丹霞山不远的一座高山驻足,但此山却摇动不止,似难承担佛山圣地的重任,金鸡只得展翅腾飞另寻他处,最后就落脚了丹霞山,丹霞山却固若磐石,于是金鸡放下铜梁,引颈长鸣,玄帝宫得立其上。明朝天启二年(1662),因战乱不断,玄帝宫不幸毁于战火,天启四年(1624),不昧大师多方筹措鼎力重建寺院。到了清代寺院从光绪皇帝那儿求得封旨“护国丛林”,并赐得藏经半部,花半年时间,从北京抬到丹霞山。建藏经阁,妥为保存,作镇山之宝。此时丹霞山已颇具规模,大小佛堂楼阁共48间,覆盖了整个山顶。全国解放初期,半部藏经移至贵州省博物馆收藏。不幸的是,1964年3月24日夜,由于寺内僧人不慎引起大火,几百年的古刹被化为灰烬。然而,尽管寺庙已荡然无存,但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丹霞山庙会的日子,这里仍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1986年8月,在盘县特区党委、政府的支持和原在丹霞山护国寺出家、现远居美国旧金山的洗尘大师的鼎力相助下,丹霞山护国寺开始重建。
眼前的山门,下部依旧,上部小楼均为重建。拱形门洞上方“丹霞叠翠”四个大字在阳光的直射下显得格外耀眼。
穿过门洞,自右边几级窄窄的台阶可上至门洞顶楼,这顶楼里供奉的是手执大刀的关羽,佛界给他的封号是“护法藏菩萨”,一副楹联道出了他责任的神圣和重大,“守护伽蓝诸神圣,回向三宝众龙天。”从丹霞山脚到山顶,仅此门洞一条通道,可以说是“一人当关,万夫莫开”的要地。
下门楼,顺原路再上几级台阶。路分为左右两条,两条路的分岔处用青石板镶有一低矮的土地庙。正对土地菩萨的上方10多米的石壁上,据传有雷击而成的“天北丹山”四字。曾在丹霞山出家、现居贵州遵义的月照大师还能指出字的确切位置。沿左边拾级而上,不远就到了第二道山门,门洞两侧仍有楹联点缀,上方是明朝地理学家徐霞客在他的《徐霞客游记》里描绘丹霞山“形如天柱”这四个金黄大字。进门洞转入前堂,堂内是一空间,左面是间小屋,是纪念品小卖部和斋堂;右面是几块石碑,上刻《徐霞客游记》中描绘丹霞山的有关文字,还有地方政府决定重修丹霞山护国寺的有关记载。穿厅堂,右转90度,见一排整齐的石级缓缓而上,一对石狮分立左右,台阶上是罗汉堂,高高的门额上置一横匾“护国寺”。门两侧同样有一副楹联,上联是“五百年前我辈是同堂罗汉”,下联是“三千界里看谁能静坐西华”。跨进高高的门坎,正对面的神龛中,是慈眉善目的弥勒佛,此佛双手捧着大肚皮,笑咪咪地迎接着八方的来客。堂内左右分立众罗汉,这些罗汉们形态各异,面目狰狞但却栩栩如生。出罗汉堂,正对面是长约6米有余,高约2米的石墙。墙前面的平地上有两个水池,池中有假山和楼阁的造型,水底有张开大口的白瓷鲤鱼和青蛙。游人用纸币跟旁边的老尼换成硬币,然后瞄准一个一个地把硬币向水底的鱼嘴、蛙口抛去。硬币在水中漂漂荡荡,最后能落入鱼嘴、蛙口的却是少数,于是也就常有几分遗憾几声叹息。石墙左右各有几级台阶,沿台阶而上,就是大雄宝殿,大殿面壁为三方宽大的门框,每个门框装有6扇长方形大门,称六合门。每扇门上的花鸟鱼虫图案经雕刻镂空而成,呈金黄色,引人注目。正殿一溜3间大穿堂,高大而宽敞。殿内经缦低垂,香烟缭绕,青灯长明。内壁长长的神台上,诸佛神仙各就各位,安享人间烟火。神像前是一排蒲团,那些善男信女们进入殿堂,少不得在蒲团上跪下,在有节奏的謦声中三叩九拜,祈求佛祖赐福保佑。
大雄宝殿的对面,即罗汉堂的顶楼上,呈“凹”字形布局,大雄宝殿将“凹”口一封,内中的水池,台上高大的宝塔式的香炉被围成方方正正的一个小天井。人在屋檐下抬头仰视,只能看到一方四角的蓝天。“凹”字布局的各间均为佛堂。正前右边一间兼做善男信女们抽签问卜之用,右边一间塑有千手观音,再右一间,内有二泥像,中间有一方桌,桌上放着几碗素食,二泥像手执竹筷,作一边进食一边谈论状。右边一位光头,身着袈裟的僧人为丹霞山影储和尚,左边下额留有胡须者,塑的就是明朝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明崇祯十一年(1638)五月初一至初三日,在寺内僧人影储的陪同下,徐霞客对丹霞山作了详尽的考察,并把考察所见和感受写进了他的传世之作《徐霞客游记》。
过大雄宝殿,出侧门,即到户外环形走廊。循着走廊,漫步,放眼四望,却又是另一番天地:丹霞山挺拔于众山之上,远山近岭尽收眼底。山谷平地喧闹集镇,炊烟袅袅的村落,一下子变得那么遥远,那么渺小,而往日看上去高大无比的群山诸峰,一下子也变得矮小了,层层排峰,竟如大海中翻起的小波浪。山下连接外面世界的公路,在山半腰蜿蜒盘旋,像是一条山的腰带。置身此山,真有心旷神怡,超凡脱俗之感。
大雄宝殿后面是楼高7层的八角形宝塔式建筑,名“观日楼”。此楼各层外壁与室内均彩绘花鸟鱼虫图案,室顶均装有彩灯,门窗均用上好木料雕刻而成。檐脊盖金黄色琉璃瓦,两只大功率远程照明灯置于第一层檐脊左右两边。入夜,立于山下村舍,总觉得观日楼高悬天宇,各层彩灯齐放时,色彩缤纷,确为南天门里一奇观。登上此楼的最高层,整个寺院的大小殿堂尽收眼底,屋顶金黄色琉璃瓦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如是雨天,登临此楼,四周茫茫苍苍,乱云飞渡,不知哪儿是天哪儿是地,只有丹霞山顶被包裹在一片浑沌之中而时隐时现。天气晴朗的日子,你如果起一个大早,登上此楼,耐心等候,不久就见东边天际露出一些微弱的亮光,慢慢地能依稀看到青黛的远山近岭,而此时大地还是一片黑暗,瞬间,东边天际如犬牙状的山后拱出一小半边圆弧。那圆弧像是在努力摆脱什么羁绊,一纵一纵往上跳,最后终于挣脱出来,竟是一个红得很温柔的大大的圆盘。这圆盘大得惊人,红得可爱。一会儿,红红的圆盘开始变白,并放出亮光,天地间由浑沌变得清晰,由清晰变得明亮。这就是丹霞山日出。观日楼专为游人观日出而建。大海边可看日出,丹霞山亦可看日出。
丹霞山集天地之灵气,得自然之奇观。涉足黔地,不入凤城,不登丹霞,不上丹霞山观日楼看看日出,那就肯定是人生一大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