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东汉王朝建立初期的洛阳城。
洛阳是东汉王朝的首都,但那时的洛阳却是全国最难治理的地方。当时,光武帝刘秀*经过15年的艰苦战争刚刚统一全国,建立东汉王朝,皇亲国戚、功臣显贵都聚居在洛阳城内。这些人在战乱年代追随刘秀,为东汉王朝的建立出过力,因此,一些人居功逞强,目空一切,常纵容自家的子弟和奴仆在市面上耀武扬威,不可一势,致使洛阳地区抢劫、斗殴、杀人的事情频频发生,闹得滿城鸡飞狗跳,人畜不宁,也无人敢过问。朝廷走马灯似的换了几任洛阳令,还是控制不住局面,就连刘秀本人对洛阳的治安也犯愁。最后决定任命69岁的董宣做洛阳地方的长官。
开始,洛阳的权贵们谁也没有把这个年近古稀,头发胡子全花白的“糟老头”放在眼里。可令他们做梦也没想到的是,这个不起眼的糟老头,上任没几天就在湖阳公主的头上开刀。这一刀真是石破天惊,从此“硬脖子”“卧虎令”的威名便传开了。
湖阳公主是皇帝刘秀的大姐,是汉光武刘氏家族中的一个代表人物。刘氏家族原先是南阳地区*的大豪坤,恃强凌弱,历来不服国度的约束。刘秀做了皇帝后,刘氏家族更是称王称霸,气焰万丈,不知国家法度为何物,就是刘秀本人想约束他们也很不容易,在当时,湖阳公主真算得上是洛阳地区的一个祸根,她宫中豢养着成群恶仆,整天在洛阳城里惹事生非。“糟老头”董宣心里十分清楚,要想整顿洛阳的治安,非得先把这班权贵们的气焰打下去不可。
一日,湖阳公主的一个恶仆在街上杀了人,董宣即下令逮捕杀人犯,可这个恶棍躲进湖阳公主的宫中不出来,董宣就派人监视湖阳公主的府邸,下令只要那个恶棍一出来就立即抓住他。这天,负责监视的人向董宣报告说,那个杀人犯跟着公主的车马队伍一起出来了,但车马队前呼后拥,无法下手。董宣一听,立即带人赶到城里的夏兰亭。这日,艳阳高照,兰亭四周,挑担的、赶车的、拉货的、卖买的、摆摊的行人,熙熙攘攘,忙着做中市。远远地,董宣看到一队车马浩浩荡荡来了,他当即率领随从们拦在路中央,迫使车马队停住。湖阳公主坐在车上,看看拦路的是个白胡子老头,觉得十分可笑,傲慢道:“你是什么人,胆敢拦住本公主的车驾?”
董宣上前施礼道:“我是洛阳令*董宣,请公主交出杀人犯!”
夹在车马队伍中的恶仆见势不妙,就赶紧钻进公主的车内,躲在公主身后。湖阳公主一听董宣向她要人,仰起脸满不在乎道:“你有几个脑袋,敢拦住本公主的车马抓人,你的胆子也太大了吧?”
可是,她万万没想到的是,眼前这个小小的洛阳令,竟然怒发冲冠,怒目圆睁,双眉倒竖,猛地从腰间拔出寒光闪闪的利剑,剑尖朝地下一掷,厉声责问道:“你身为皇亲,为什么不守国法?”
湖阳公主一下子被这凛然的气势镇住了,目瞪口呆,不知所措。这时,只听董宣一声喝令:
“给我拿下!”随从们一拥而上,把凶犯拖下车,只见刀光一闪,人头落地。
这一下可把湖阳公主气昏了,她倒不在乎丟了个奴仆,可是在洛阳大街上丟了这么大的面子,这还了得,便掉转车头直奔皇宫去了。
湖阳公主一见到刘秀,就又哭又闹,非让刘秀杀了董宣替她出这口恶气不可。光武帝听了大姐的哭诉,心里也不痛快。心想:你董宣执法虽严明,可也不能这样当众冲撞我的胞姐呀,这不是没把我这个皇帝放在眼里吗?他当即命人把董宣招进宫里,又命卫士当着公主的面用鞭子抽打他。但董宣毫无惧色,冲着光武帝大声道:
“皇上用不着如此,等我把话讲清楚后,我甘愿赴死。”
光武帝生气道:“你胆敢当街冲撞长公主,难道不该受点皮肉苦吗?”
董宣义正严辞道:“皇上是大汉朝崛起的中兴之主,一向注重德行,开疆发展生产,须先整顿治安。皇上自己说过,要用文教和法律来治理国家。现在长公主*在京城纵奴杀人,窝藏罪犯,皇上不但不加管教,反而责打执法的臣下。如此下去,国家的法律还有什么用?天下靠什么来治理?今后,谁还敢当这个洛阳令?现在我的话说完了,皇上也不用责打臣下,我自己了结。”说着,就往殿中的大柱撞去,刘秀没想到会是这样,急忙吩咐旁边卫士拉住董宣。刘秀不是个糊涂人,早被董宣那一番理直气壮的忠言打动了。于是道:
“只要给长公主磕个头,赔个不是就行了。”
“我没有错,为什么要给她磕头?”董宣丝毫不退让。
刘秀没法,为给姐姐一个台阶下,就让身后的一个内侍去摁董宣的头。董宣两手使劲撑住地,挺住脖子不让内侍摁下他的头。那内侍也只装装样子,并没使大劲去摁,摁了几下便对刘秀道:
“皇上,这糟老头的脖子太硬了,实在摁不下去,皇上您看咋办?”
刘秀听了,忍不住笑出声来,随即手一挥,放董宣走了。
湖阳公主看到眼前的一切,既然这糟老头连皇上也毫不畏惧,看来,也并不是专门让自己下不了台,气也消了一大半。刘秀劝慰姐姐道:
“我现在做了国君,再不能像以前那样收藏逃亡罪犯,不把官府放在眼里。国须有国法,家须有家规,国法就应遵守,杀人就得偿命,姐姐说对不对?”湖阳公主点点头,在奴婢的簇拥下打道回府。
光武帝心里一直放不下董宣。他从心眼里喜欢董宣执法如山、宁折不弯的虎气牛劲儿。他派人给董宣送去了30万两赏银。那糟老头收到银钱后,当即全部分给了手下的官史、士兵和随从。从此,“硬脖子”“卧虎令”的威名传遍了全国,洛阳城的权贵们也规矩多了。
史书上记载,当时洛阳有句名谣“桴鼓不鸣董少平。”桴鼓,即官衙门前的警鼓,意思是说,董宣做洛阳令,没有人敢违法胡来,也就没有人去官府门前击鼓鸣冤了。
董宣做了五年洛阳令,74岁卒于任上。他去世时,汉光武帝刘秀十分悲痛,即派专人办理他的后事。派去的人发现,这位年俸二千石*的高级地方官员,家产少得可怜,仅有几十斗大麦和一辆破旧的马车。光武帝知道后,感叹道:
“过去人们只知道洛阳令董宣,为官正直、厉害,刚正不阿,兢兢业业,而他的廉洁直到死后装殓,才被世人知晓!”
注释:
①刘秀:公元前5年——公元57年。东汉王朝开国皇帝。公元25年称帝,在位33年。刘秀是一个有作为的封建君主,在位期间积极发展生产,重视法制建设,多次颁布释放和禁止残害奴婢的命令。
②洛阳令:官职名,洛阳地区的行政长官。汉代万户以上县的长官称令,万户以下称长,洛阳是首都,故称令。实际相当于郡守一级的行政官员。
③南阳地区:刘秀是汉代南阳蔡阳人,现湖北省枣阳一带。
④长公主:汉代规定,皇帝的女儿称公主,皇帝的姐妹称长公主,皇帝的姑姑称大长公主。
⑤二千石:汉代郡守一级官员,年俸为二千石(粮食),即月俸120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