吝啬之人非常看重自己的财富与利益,为了既得利益,可以六亲不认,对别人的苦楚显得冷漠无情,毫无怜悯之心,甚至落井下石!
朱某独自前来心理门诊,向医生陈述:“我公公是一位八旬老人,养育有五个儿女,可是儿女在父亲丧失劳动能力后,一个也不愿赡养。我是三儿媳,看着大家都不管,也不想搅这费力不讨好的事。儿女们个个怕吃亏,都不想负自己应负的责任。我信奉的是勤俭持家,盼着能攒个万儿八千的,把房子修修,添些家什,可我丈夫老说我抠,还叫我‘铁公鸡’什么的,我知道他是嫌我不争气,给他养了个女儿,使他在兄弟中抬不起头,其实我也不喜欢女娃儿,可那事儿能全怪我吗?”
“我女儿今年八岁了,什么都好,就是抠门,不疼人,都说女娃儿知道心疼人,怎么我家的就不一样?我也不知哪点儿对不住她了!我现在感到自己孤立无助,很难与别人相处,也不愿意与别人相处,相处得多了自己难免破费,你说我该怎么办呢?”
患者朱某的情形,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是异常心理中的吝啬心理的具体表现。其吝啬心理主要表现是:
其一,不愿意赡养老人,认为这是“费力不讨好的事儿”;其二,对钱财过分吝啬,以至于其丈夫说她“抠”还称她为“铁公鸡”;其三,想生儿子而歧视女孩儿,这实质上是一种感情上的吝啬心理。
吝啬作为一种自私、冷漠的病态行为有极大的危害性。
首先,它违背了人类社会应有的仁爱观念和人道主义精神;其次,物质与精神上的吝啬将会对一些社会成员造成精神及肉体上的伤害。试想,被子女抛弃的老人,被父母遗弃的女娃,他们将会面对怎样的惨境?一个被父母重养轻教长大的孩子,他们的灵魂又有多么空虚?一个面临困境向他人伸出求援之手的人,得到的只是白眼,他的心里有多痛苦?作为人,实在不该有吝啬之心。“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具有社会性,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各种互助关系,相互关心、帮助是人类美好的属性。吝啬之人极度自私,不给别人任何帮助,将人的本性降格为动物般的本性。吝啬破坏了人类美好的社会关系、伦理关系与道德关系。吝啬之人也必将受到社会的谴责与遗弃。人活在世上,需要钱,但更需要亲情与友谊。小气冷漠,只会割断亲情,使自己成为孤家寡人。赡养老人养育独生女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否则,天理难容。过去曾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不必索怀心头,而要理智地看待。关心与帮助历来是相通的,每个人都有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今天帮人一把,日后自己有难处,也定会得到他人的关心。
心理医生:“你虽有勤俭持家之心,却错把吝啬当成勤俭中的吝惜。吝啬与吝惜不同,吝惜指对所有财物(包括个人与公家的)十分珍惜,不浪费,不大手大脚,是一种勤俭节约的好行为,好品德。教育家徐特立早年在长沙办学,非常勤俭,常将别人丢弃的半截粉笔拿来写字,还赋诗道:‘半截粉笔犹爱惜,公家物件总宜珍。诸生不解余衷曲,反谓余为算细人。’你吝惜太过分,就成为吝啬了,吝啬是为人所厌恶的。”
朱某:“哦,原来是这样,我还以为我是勤俭,还很委屈呢!”
“此外,你的吝啬心理还与焦虑有关。你存在着由急于发家的心理及自己不喜欢女孩儿,又怕丈夫不喜欢女孩儿的矛盾心理而产生的焦虑情绪。”
朱某:“是的,看见别人发家,过好日子,心里时常焦急,加上丈夫时常埋怨我,使我就更烦躁了。”
心理医生:“精神分析学家们认为,焦虑是人的行为的基本能力。弗洛伊德将焦虑分为三类:即由环境中存在的现实危险所引起的现实焦虑;由害怕控制不住本能冲动而引起的神经质焦虑;由害怕自己违背社会规范而引起的道德焦虑。焦虑令人不快和紧张,要设法降低或克服它,个人所做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避免或降低各种焦虑。有些人将现实生活风险估计过高,对自己的能力与实力估价过低,为了应付焦虑,就建立起自我防御机制。你的吝啬就可能属于自我防御型,怕失去自己手中的财产以及富裕的生活。”
朱某:“是的,确实是这样!”
心理医生:“你歧视女孩儿,也是一种感情上的吝啬,而且事实上已造成对她的伤害。你不是说她也很抠门,且不晓得心疼人吗?这正是你的感情吝啬对她造成伤害和影响,使她也同样有吝啬心理的症状。如果父母以上述一种或多种行为对待儿童,那么儿童将对父母产生基本敌意,这种敌对态度最终又将折射到周围的一切事物和任何人上。可以这样认为,有许多吝啬者从小很少甚至从未从父母那里得到爱与关怀,致使他们不懂得如何去爱别人。他们很少与父母有情感上的交流,因此对他人的艰难处境不会引起心理共鸣。他们看到需要资助或帮助的人,往往这样想:这不关我的事。心安理得地把责任推给别人。所以,你应该对家中老人、孩子多给一些爱心。付出一份爱心,必有相应的收获。”
在医生的启发下,经过几个月的心理调适,患者朱某开朗明白多了,她参加了许多社会公益活动,同老人、女儿的关系大为改观,邻居们也说她乐于助人,与以前相比简直是变了一个人。
吝啬心理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异常心理,与社会环境影响和人格发展不良有关,比较顽固。有些人一味地怕付出,怕失去,然而不付出,不失去怎么会得到回报呢?怎么会开心快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