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从文化和艺术解读的角度看,生活即身体书写。在生活中,不管什么样的角色,都在生活和生命形态中进行着身体书写。简单地说,每个人都是行为艺术家。有时候是个人表演,有时候是群体表演。个人和群体之间,一直在对话,不管在历史语境中对话,还是在现实语境中对话。自古以来,英雄和普通人,君子和小人,都在对话。
尼采在其遗稿中引用过波德莱尔的一个箴言:“人类中伟大者唯有诗人、教士和战士:歌唱者、赐福者以及牺牲和自我牺牲者。其余的人都只是为吃鞭子而生的。”
我时刻想扬起鞭子,而读者却对我扬起鞭子这个行为非常反感,因为这样的读者就是吃鞭子的人。在审美活动中,吃鞭子的人总是占上风,因为他们作为大众审美的乌合之众,本质上排斥特立独行的个人才能。
二
只有吃鞭子的人,才相信逻辑可以塑造身体的美德。身体本无所谓美德,只有当身体进入书写系统之后,美德才诞生。美德是身体书写的表演,因为美德需要观众,需要阅读,需要被传颂。需要被传颂的美德,是对身体书写者永久活着的一个假设。作为行为艺术家的身体书写者,总是依赖一些假设创作人生的意义。人生意义是人活着的最有力量的假设。人生意义的假设可以拯救人,也将人引向歧途。
人生意义的假设,对抗、肢解人存在的自然属性。老子《道德经》第五章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现实中动态的身体书写,创作固态的人物形象,以使身体书写生发的人生意义有稳定的载体。上帝、阿波罗、缪斯等不同角色的神,就是人们创作的另外的身体。智者们神化人类的身体书写形象,以使个人的身体书写抽象为人类集体的身体书写。
神化的身体书写形象让芸芸众生顶礼膜拜。反之,神化的身体书写形象也在书写个人和芸芸众生。个人和群体被神书写,是人精神的升华,也是精神的堕落。
文化人,既是身体书写者,也是被书写者。普通人也在身体书写或被书写的局中,但普通人不会在所谓文化层面上贩卖书写或被书写的教条。文化人的身体书写一般沉迷在观念层面;而普通人的身体书写则在生活层面进行。文化人的身体书写是自觉的;而普通人的身体书写是不自觉的或盲目的。
文化陈规对文化人和普通人都发挥作用。普适性的文化心灵塑造,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身体书写。一个身体是一个传统的语词符号,也是一个当下的语词符号。每一个身体符号,都是一个隐喻的深渊。没有一个语词比身体这个语词更复杂。所有的身体写出生活世界这部天书,自古及今,从未终止。
三
身体需要一个真实的世界把自己放进去。在日常生活层面,天才的身体书写总是失败,只有吃鞭子者的身体书写才会成功。尼采这个人的身体书写就不可能获得成功。他感叹道:“如果人们总是寻根究底,人们就会毁灭。”尼采说:“两个春天之间的一条毛虫,已然长了小小的翅膀。”尼采就是那条毛虫,在两个春天之间长出了小小的翅膀,可是,毛虫找不到任何一个春天。
天才的身体书写与蠢材的身体书写对抗着,僵持不下。
四
身体被时间牵引着不知所终。但如果没有空间,身体就不能被时间牵引。没有空间就没有身体。身体是时间和空间同时抓住的一个点,这个点本质上是一个冰点。
身体无辜地被抓住,谁抓住了我们的身体。谁书写我们的身体,也抛弃我们的身体。
五
在身体作为符号语言书写生活的时刻,隐喻控制着身体书写。影子,是身体的一个隐喻,因为在光下,身体可以投在地上一个影子。身体书写可以通过影子来证明,影子也可以通过身体来证明。然而,一个耸立的石头也可以投下一个人体的影子,一只狐狸也同样如此,因此,影子书写和身体书写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就像语言和事物。不过,身体并不比影子真实。在文本中,身体书写是作为隐喻的影子书写,而在现实中则反过来,作为隐喻的影子书写通过身体来完成。人们常说,人生是一场闹剧。兰波说:
一束白光从天空降下,毁灭了这一喜剧。
六
纳博科夫在《菲雅尔塔的春天》这个故事里,看见“白茫茫的野地里一座红色的谷仓”。接着,作家窗口的灯亮了,光亮延伸到巨浪般起伏的黑暗的雪地上。作家一直在为自己的身体找到“在着”的位置。作家是最可怜的人,他们一直在寻找自己的身体。他们书写,是为了挽救身体的毁灭。身体瞬间的毁灭,犹如钟摆的毁灭。毕加索说:
一幅图画就是摧毁的总和。
基督教将人的失败变成一个美学问题,以拯救身体书写者的失败,为存在的悲剧性找到一个说法。雅斯贝尔斯在《悲剧与超越》中说:
人的每一种基本感受在基督教的关系中都不再是悲剧的。有罪成为“幸福的过失”——因为没有原罪就失去拯救的可能。对于所有的信徒来说,犹大的背叛由于基督的牺牲与死亡而成为必要,成为得救的根源。基督是这个世界上最深刻的失败的象征,然而,他绝非悲剧的。在他的失败中获得了认识,实现和完善。
七
身体书写的节奏在挽救形象。形象的节奏挽救着身体。在《菲雅尔塔的春天》,纳博科夫淡蓝色的房屋,在一棵羽杉的引领下爬上斜坡。菲雅尔塔的春天多云且晦暗,波浪懒惰得不愿碎成泡沫。
没有形象就没有身体,没有形象的节奏也没有身体。同样,没有形象就没有自然。身体的书写就是形象的书写。
形象自己言说。形象被形象引导着言说。兰波在《童年》看见:
有一个不响的钟。
有一个水坑和白色动物的窝在一起。
有一座沉陷下去的教堂和一个升起来的湖。
八
身体的旋律串起了节奏。身体由节奏组成。因此,在作品中节奏和旋律无处不在。节奏是身体的一张张幻影,被旋律牵引着奔跑。朝哪个方向隐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隐去。鼓钹声声,缠绵悱恻。李森的《转经筒》:
转吧,黄铜,车载斗量的风声
直立的轴,是旋转唯一的把柄
念吧,肉身的原罪,贪婪的小驴
为了舌头深藏之苦,创作言语
念吧,花开的疑问,结果的救赎
为了犁头和耙齿,朝向大地的牵引
九
节奏和旋律在身体上堆积如山。身体是节奏和旋律制作的乐器。身体在弹拨自己,空空如也。节奏自我弹拨。李森的《霍去病墓前的石马》:
祁连山,祁连山,祁连山
所有苍蝇都服从它们的翅膀
所有明亮的翅膀都服从它们的苍蝇
只有英雄的石马服从它的风化
大漠,大漠,大漠
我的空白向四面八方铺开
他的马蹄声,他的音符堆积如山
十
在作品中,变幻的色彩像大地一样将身体衬托。白天是色彩的表象,夜晚是色彩的深渊。白天仿佛是形式,夜晚仿佛是内容。在白天和夜晚的交界处,有一种无声无息的力道在相互推动。白天是刀刃,夜晚是刀背。身体是刀。光阴是磨石。
十一
每一个人都是一件作品或千万件作品。黛玉葬花是一件行为艺术作品,黛玉葬花,亦花葬黛玉。诗云:“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十二
尼采说:“精神在从前是上帝,之后来变成了人,如今则成了乌合之众。”我也可以说,精神在从前是大地,之后是万物的萌芽,之后是花开,之后是花谢,之后是天空。在大地和天空之间,是生命的哀歌。在生命的哀歌中,是身体的书写。身体的痴迷好比酿酒,在柴火和炊烟之间,是一溢出的酒浆。
十三
尼采在都灵的大街上行走并发呆。他看见有人在鞭打一匹马,便冲上去,抱着马的脖子大哭。他不停地吻着马头说:“我苦难的兄弟啊!”人们把尼采当作疯子,送进了疯人院。其实,尼采是自然而然地在用身体书写。书写即表达。尼采曾经写过一则寓言:
——知识上的冯·詹姆:既未被哲学家也未被诗人所发现。他不喜爱他已知的事物,但他对于知识的奥秘——直上到知识最高远的星辰!——和追逐的快乐有着热情和渴望——直到最后除了完全的伤害外,对于他已经没有留下任何可追寻的知识;他就像一个醉酒者喝到最后便喝着酒精和硝镪水。因此在最终他渴望进地狱——这就是诱惑他的最后的知识。或许它结果也是一个幻灭,就像所有的知识那样!然后他将不得不站着,对于所有幻灭永远地发呆并成为一个化石,以一种对于他永远也得不到的超越的知识的渴望!——因为整个宇宙并没有给这个饥饿者留下哪怕一点点粮食。
十四
每个人都在进行身体书写,每个人都是历史和现实的行为艺术家。艺术创作是对身体荒谬存在的不断证明。查拉图斯特拉在下山之前对着太阳说:“你,伟大的星球呵!……要是没有我,没有我的鹰和我的蛇,你就会厌倦于你的光明,厌倦于这样一条老路了。……那么,祝福我吧,你这宁静的眼睛……祝福这只将要溢出的酒杯吧……这只杯子又想要成为空的了,查拉图斯特拉又想要成为人了。”查拉图斯特拉遁入山林隐居起来是身体书写,他随着曙光一道起床,朝着太阳走去,然后重新成为一个人,也是身体书写。查拉图斯特拉是无辜者的一个象征。
十五
身体既是书写者,也是作品。身体看似在书写一个对象,实则在书写自己。身体既是一个美的视觉,也是一个美的对象。奥维德说:“她痛苦得成了石头。”维吉尔说:“痛苦终于哭出了声音。”“痛苦”通过身体得以表现,个人的痛苦转化成“石头”和“声音”,变为诗的轻盈,因为石头和声音没有痛苦。身体书写瞬间转化成痛苦,瞬间转化成欢乐;瞬间升入天堂,瞬间堕入地狱。卡图鲁斯消失了,只有他的诗句还在:
眼睛盖上了
沉重的夜幕。
十六
在身体上,道德的统一性,是一个假设。圣人,是一个假设。道德的统一性,相当于钻石璀璨的荒谬。维吉尔说:“我不知道我的羊羔被哪只眼睛慑服了。”假设一只高高在上的眼睛吧,因为没有那只眼睛。
十七
假设一种身体的书写适用于所有人的审美快感,那必然是粗暴的。从这个意义上看,个人性的文学艺术教育不能实现,因为找不到通往每一个人都有效的途径。然而,人们一直在寻找一种粗暴的集体狂欢,或一种死寂的集体逃遁。蒙田说:“希腊人还知道另一种恐惧,不是理性失误而导致的,而是据他们说没有什么明显的理由,是来自上天的冲动。往往是整个民族和整个军队都惊呆了。就像给迦太基带来绝望哀伤的那种恐惧。到处鬼哭狼嚎。居民从家里夺门而去,如同听到了警报,相互苦斗厮杀,仿佛是敌人来占领他们的城市了。嘈杂混乱一片;最后用祷告和献祭才平息了神的愤怒。”(《论害怕》)个人的身体,是集体的祭品。
十八
好作品只是文学艺术之可能性的表现。好作品的堆积,形成了文艺史的作品样式,但从广义的艺术发生来说,艺术史的整体是无法书写的。文艺史属于历史中的每一个人,就像大海属于每一滴海水。每一个人的视角都能形成一个艺术史,所有人的艺术史的集合形成艺术史的整体,但这个整体是虚构的,这样的整体不可能表现。我们知道的艺术史,是少数人的艺术史,而不是全体人的艺术史。这少数人掌握了话语权,书写了艺术史文本,我们对此信以为真,以为真正的艺术史就是我们看见的那样。这样的艺术史剥夺了其他人的艺术视角,以此剥夺了个人身体书写的存在。艺术史的写作如此粗暴,它是文化乃至文明粗暴的一个部分。
十九
文学艺术是我们身体的一个部分。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世界当中,在我们呼吸的地方,也是我们的呼吸,或触摸事物的手。作为个人的艺术,身体的艺术,它不必在艺术史中抢占风头。身体从艺术中破壳而出,将艺术史陌生化。伟大的艺术个案,对抗艺术史。安迪·沃霍尔说:“我画的总是我认为美的东西——这些东西每天接触,却丝毫不加注意。”“看一看我的绘画、电影的画面和我的外表吧,那就是我。我背后没有什么别的东西。”
二十
我们的行为就是艺术的题材,也是艺术作品的样式。当我们的身体的存在或活动被观照的时候,艺术作品就产生了。我们自己就是最好的艺术品,有时这个艺术品来源于上帝的视觉,有时来源于他人的视觉,有时来源于自己的视觉;有时来源于文化的视觉,有时来源于历史的视觉,有时来源于经验的视觉,有时来源于异化的视觉。我们还有真的视觉、善的视觉、美的视觉,等等。让万物飞翔起来吧,巴勃罗·聂鲁达在《鸟儿来了》中写道:
我们的大地上,一切都在飞翔。
从阿纳瓦克的黎明,
红雀取得了鲜血,
红得仿佛羽毛和血滴。
二十一
信念是想象力的一个源泉。我们有一个信念,将我们身体的存在赋予真实,在真实的肉体之上,赋予真实的灵魂和真实的想象力。这个信念,有时让我们坚定,有时让我们恐慌,但也只是一个信念的真实而已。多么孤单的智者,多少漂泊的人类情感。
卡夫卡说:“我们的艺术是一种被真实照得眼花缭乱的存在:那照在退缩的怪脸上的光是真实的,其他的都不真实。”真,是信念的真,而不是事实的真,因此,人最害怕肉身的真实,尤其害怕灵魂的真实和想象力的真实。信念在感觉系统中,孕育着五光十色的实在之物,物物相生。当身体抽空了信念,存在的世相,就是荒诞的书写。
荒诞的书写,是书写的原因,也是书写的目的。
书写很难获得自由,卡夫卡说过,精神一旦需要支撑,就失去了自由。
本真的书写自由并不存在。书写,好比放风筝一样,实际上是制造一只俯瞰的眼睛。
二十二
荒诞的感觉系统,是人转换“真实”这一视觉观察产生的。视觉一旦在真实的维度上发生错位,荒诞就产生了。但所谓真实的维度,也是对荒诞的相信。艺术的荒诞,也是艺术信念的荒诞,和人存在的荒诞如出一辙。身体无家可归,身体书写,就是让身体在回家的途中自我蹉跎。
二十三
艺术是心灵形式化的产物,但艺术作品与心灵之间,却找不到直接联系的必然通道。当一个人理解一件艺术品的时候,证明此人心中已经有了那样的艺术,这是在柏拉图那里就有过的一个假设。就好比一个人理解另一个人,其心中必然已有此人。可是,心中的艺术和心中的人并不是具体的存在,它只是一个精神层面,是一种精神的包容性,一种共通的人类情感。
二十四
艺术的纯洁性和人的纯洁性是两码事。人的纯洁是价值和伦理概念,艺术的纯洁是艺术形式的概念。但人的纯洁和艺术的纯洁可以相互影响。一颗纯洁的心在走向艺术的途中。一颗纯洁的心被观察时能够外化为艺术的形式。只有精神贵族才有纯洁的艺术之心,艺术是精神贵族的事业。多数艺术家是在利用艺术,而不是创造艺术。虽然艺术的纯粹性与心灵的纯粹性不是一码事,但纯粹的艺术必然来自纯粹的心灵。当然,从伦理的视角去看,纯粹的心灵也可能是恶的心灵。一颗恶的心灵,也能将纯粹的心灵愉悦和纯粹的艺术形式统一起来,以实现恶的精神飞翔。在艺术的审美中,恶创造善,善也创造恶。
二十五
写作者创造语境,把人的身体放入想象的彀中。创造语境即创造心灵。心灵是一个个深渊,别人永远置身心灵之外;心灵也是自我的一个深渊,多数人永远在心灵中不能自拔。心灵需要创造,不停地创造,像天空,云雨不停地幻化。通过艺术创造心灵,是艺术最迷人之处,也是人类精神的最迷人之处。当知识和文化钳制了心灵的时刻,是人的创造力走向死亡的时刻。这个时候,实施自救的心灵首先应该选择对自然亲近。高贵的心灵总是在精神回乡的途中向着土地翱翔。诗经《十亩之间》吟: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
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
行与子逝兮
二十六
想象力一直在说服理智,而理智总是沉默不语。想象力在飞,理智在缀着衣襟。想象力和理智在对峙中磨损着自我。塞涅卡说:“我们永远做不到自己驾驭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