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文学不能沦为大众娱乐的分支

时间:2024-03-12    来源:馨文居    作者:一树梅花一放妪  阅读:

  文学已死。这句话比任何悲剧文学作品的结局都苍凉。不如改成,文学正死灰复燃。在这个全民生活被大众娱乐充斥的时代,大众娱乐不是说是件坏事,但文学,绝不能沦为大众娱乐的分支。文学的意义,远不止这样。

  著名作家、安徽文学院副院长、滁州天长人许春樵在文学讲座《文学零距离》中说:

  “先从侧面看看这样的文学现状:北京大学录取分数线为文学专业降分,原因是文学系难以就业。

  网络普及之前,小说《马路求爱者》的作者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300多封信。而现在没有这样的情况。小说阅读被电视、报纸副刊、歌厅、KTV等生活方式取代。网络的出现,对文学阅读以摧毁性打击。整个世界被打开。精英创作变得越来越难,被边缘化,被颠覆,取而代之的是大众文化的影视时代、娱乐时代。

  文学与30年前对比,少了90%的期刊、文学书籍。莫言带来的更多的是新闻热。

  倾诉是人类天性。文学是人类对社会的倾诉。网络,是冷落文学时代,边缘时代,同时也是全民写作时代。在网络里,数亿网民失去了评判的标准,阅读到不好的文学作品,产生抵触情绪,产生了阅读困惑,不再是传统的精英阅读。

  电视媒体上的娱乐节目满足业余时光,孰不知,这些都是策划者安排了很多托的。文学,被赋予了消费性、娱乐性。老板也写作,领导干部也写作。导致文学写作混乱类型化。文学写作的混乱,使人忽略了它的价值和功能。审美、思想是文学的第一价值,教化是附属价值。现在的语文课,毫无美感,没有感染力。文学带来的可以是感动、感慨、感伤、感馈。

  颠覆性的教学是有必要的,如批判语文教材,让学生兴奋。文学让内心的嘈杂一下安静起来,是美的体验。文学和新闻宣传完全不一样。进行文学阅读,应是被打动了。而现在语文教学被教化了。

  文学的审美是感性的。创作文学,首先要打动自己。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写作的资源和本质,不要和新闻混为一谈。文学在本质上是悲剧性,面对人生无奈和无常。恋爱成功不能写诗。建造好的桥,不能写诗,要断了才能写。人生的苦闷、不如意,是写作的资源。卡夫卡说,写作目的是缓解与现实的紧张关系。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文学作品,让有相同经历的人,产生共鸣。文学可以是失败的生活,受伤的心灵,苦闷的人生,挣扎的人性。文学经典具有悲剧性。真正伟大的作品不是喜剧,而是悲剧。

  文学具有审美和导向作用。写苦难,是为了让人逃离苦难。写作需要生活资源、情感资源和智力资源,智力资源包括想象力。最好的作文是情书,它的情感是真实的。喜剧是悲剧的补充,因为小说不是行云流水的生活。

  奥地利赫尔曼说过,人要有独到和独立的发现。人性在美丑间纠缠,然后作家在作品中解剖。写作价值是人性价值,不仅是人性美丑。更是复杂、是挣扎,是隐秘地带。比如战争,带给人心灵伤害,比肉体伤害要残忍得多。真正的文学要有所超越。

  正邪、美丑,不能被简单划分,可做为政府宣传。小说《放下武器》(许春樵代表作)中的一个角色写的是正直的人走向堕落。写出不一样的价值观。作家需要发现与众不同的东西,不能写主流的、大众的,要发现被遮蔽起来的现实。

  创作长篇小说,需要技术化。有些长篇小说,是篇幅上的长篇小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长篇小说。长篇小说写的是大人生,大命运,它有结构有系统。如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围城》,我称它为《半部围城》,因为前两部可劈开。如果小说中巧合太多,反而弄巧成拙。”

  文学博士、滁州学院教授张文杰在主题为《网络时代:文学经典的遭遇与反思——从“恶搞杜甫”到“质疑鲁迅”看大众的娱乐狂欢》中说:“何为经典?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作品或著作。为什么在今天崇拜明星的娱乐时代,阅读文学经典的人越来越少了?

  20世纪末期,我国进入消费社会,它极力追求炫耀性、奢侈性消费,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感官享受取代了理性思考成为了阅读的第一需要,这使消费文化成为一种以大众为猎物的市场文化。“恶搞”是近年新兴的一种网络亚文化现象。一些研究者认为,网络恶搞是年轻人释放内心压力的一种新形式。也是他们因为叛逆心理而反抗经典的一种文化仪式。在微博场域的表演欲和分享欲的双重裹挟之下,恶搞参与者实质上推动了网络亚文化现象。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文学经典,历久弥新。在阅读体验中吸取精华。但“恶搞”调侃过份是轻浮,杜甫就被恶搞成“很忙”。杜甫诗歌体恤民间疾苦,关心苍生社稷,他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两场讲座中,都提到了文学阅读在大众娱乐时代下被弱化的现实。许春樵说到了文学发展的两个极点。一是网络的出现,对文学阅读以摧毁性打击,它边缘了文学。二是,网络带来了全民写作时代。第一点对文学来说,是不好的消息。第二点对于文学来说,是好消息。网络对于文学的发展是好是坏呢?我认为是有利有弊,且利大于弊。弊端无非是冲击了传统文学书籍和杂志的销量,让读者们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网络中,难以选择和甄辨好的文学故事,一些没有含金量的海量文字涌入思想尚未定型的未成年人和大学生的头脑里,可能误导乃至主宰他们的价值取向。但随着网络文学发展的成熟,连《人民文学》这样全国著名的文学刊物也在2014年筹划将选择优秀的网络作家的作品编纂到杂志当中。

  相关专家的调查结论显示,90%以上的大学生喜欢阅读网络小说。当然,很多传统作家是不信任网络小说的,认为这是没有含金量的作品,但事实如何呢?网络小说中其实包含了很多的优秀作品,并不比传统作品差。曾经有传统作家参加了网络小说大赛,获得了不错的名次,但他的作品也不是冠军得主,从文学的文笔角度、思想性角度、商业价值等等综合素质来看,一批优秀的年轻写手和传统的作家的水平,并差不了多少。

  从改编自网络小说的热播电视剧收视率来看,网络小说作者的叙述故事的能力,是引人入胜的,但无法成为文学作品的经典,入不了传统文学大奖评委专家们的“法眼”,这证明,网络文学创作的作者们需要汲取传统作家们的“慢”。众所周知网络小说的更新速度是极快的,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质量性。慢下来是为了储备知识,创作更精彩的作品。当然也有积淀数年,才在网络上一气呵成全部连载完的。但是在这个急躁的快节奏社会,功名利禄是很大一部分的作者急求的,又有多少人愿意默默等待数载去写无人欣赏的抽屉文学呢。作家的职业有着特殊性,其他的行业,做得再好,历史不会记住。大家记住了诗仙李白。谁又知道中国自古以来这世界上,谁理发技术最精湛,谁制衣最精美,谁扫街最精细呢?

  由于网络涵盖的事物包罗万象,乃至传统纸质文学阅读,成为了一个黯淡的角落。而网络文学作品水平的层次不齐,又让人担忧那些没有“价值导向和社会责任感”的作者写出纯粹感官性质的“水货”。其实,网络也涌现出了很多的优秀作者,它提供给那些有着“作家梦”的写手一个永恒的写作平台,一个升华为专业作者的重要契机。告诉大家一个不可思议的文学成名经历吧。也许带有误导性,但现实教会我们必须面对这样的事实。

  很多传统作家都是投稿在报刊杂志上的。被纸质媒体录用,那也正是一些组织机构承认他们的“证明”。大型文学网站红袖添香的一位散文写手,在网络文学中累计了很多的人气,有很多的读者。但她从来都没有向传统媒体投稿过,后来她将自己的散文出了合集,有数千忠实的读者购买。近期《人民日报》的副刊还刊登了她的文章,著名音乐人邀请她写歌词。而另外一位是走传统路线的作者,在诸多报刊媒体上发表了50多万字,按理说文学功力不亚于网络写手的,但她自费出书,此外,书籍连赠送完也成了问题。

  也就是说,许春樵的观点“网络的出现,对文学阅读以摧毁性打击”类似的担忧是存在的,但不是真的那么严重,还是有很多的非常优秀的作者的,只要读者善于发现,文学就不会失去灵魂。网络让“抽屉文学”成为了精神遗迹,它销声匿迹了,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只要有心传播自己的文字,有太多的渠道,除非是不愿意拿出来“晒”的。

  当文学遭遇到网络,我也认为这是美丽的错误。文学有了网络的嫁衣,让更多人有所发挥,这是对于作者而言的。网络太广博,让文学迷失方向,但网络终究会为文学设立路标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网络当中也有像传统媒体一样,有甄选好作品的组织机构。举一个很好的例子:2013年10月,首家网络文学大学成立,莫言任名誉校长。莫言曾表示,“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不是两个文学,网络文学也能够给严肃文学以启发”。而大众娱乐调侃文学的现象,始终不能站在历史的前沿,文学不能沦为大众娱乐的分支,我们必须为此做出努力,强化网络文学的质量。

  除了被娱乐化以外,看到了文学被商业化的包装,出版商常常以网络小说的点击量、收藏量、订阅量作为出版的参考价值。忽略有潜力的好作品,录用是否是老一辈成名作者来决定出版与否,变得与商业利益息息相关。被包装不一定是坏事,那要看什么样的作品,好的作品值得推广。而没有深度的作品,被过度的明星化,是精神浪费。

 

网络文摘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