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陕煤铜川矿业王石凹煤矿是国家“一五”时期和前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1957年12月开始施工,1961年11月20建成投产,设计年生产能力120万吨,是当时西北五省最大的现代化矿井。
在王石凹矿的南边有个小山包,人称鳌背山。定神看傲背山,圆圆的形体,条条块块的坡地,确有几份神似前行的大海龟。传说大海龟的精灵为鳌。不难想象,给这座小山命名是以形而定,后来人许是因为这里没有大海,却是人类居住的风水宝地(傲背山南腰居住着几十户农家,行政村名南傲背村),把字部首加一取舍,变为傲背山。也许给这座山命名者有先见之明,要给后人以隐喻:地面没有大海,地下却有一片数百平方公里的煤海。也许傲背山确有物宝地灵之气,自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建成了一座现代化矿井——王石凹矿,随之而立的商店、邮局、银行、税务等部门,全部冠以“傲背”字样。
王石凹煤矿位于当时只有几户人家的北鳌背村。当年的勘探队伍考虑到吃住行诸问题,大本营只能设在人口较多的靠近同泰煤矿(李家塔矿)的王石凹村。矿井堪探工作完成后,因大本营所在地埋位置的缘故,在最后的上报报告中,冠上了“王石凹”一名。1961年11月17日(20日举行投产仪式),铜川矿务局命名新建成投产的矿井为“王石凹煤矿”,由此,将鳌背村也习惯地称作“王石凹”了。
一、马 车 店
从铜川市方向进入王石凹煤矿前,会遇到一个三岔路口,向右下行就进入王石凹煤矿办公区和工业区,往左上行就进入职工家属生活区,沿公路继续东行,可达金华山矿、徐家沟矿、鸭口矿、东坡矿等地方。这个三岔路口地带,王石凹矿人称之为“马车店”。如今,任你掘地三尺也找不到马车店的足丝马迹,疑窦顿生也就理所当然。
建矿初期,从铜川到王石凹矿区的交通十分困顿,道路不畅,交通工具落后。除了大型设备、大宗物资由火车运输外,其余的一般性材料,生活资料,建筑材料等等物资全部由运输公司的骡马车队承运。那时的汽车运输可以忽略不计。众所周知,动物骡马干活干累了就要卸套歇息,饲养草料,因而供骡马歇息、饲养的马车店便应运而生。据一位退休多年的老工人讲,当年,他所在的黄堡煤矿停产关闭,被调到刚投产的王石凹矿。举家搬迁时,全家四口人,包括全部家当就是用一辆马车赶了一天的路程完成的。随着国家汽车工业的发展和汽车运输的不断普及,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王石凹才彻底退出骡马运输的历史。当年的马车店先后被改造成了木器加工厂、纸箱厂等。2010年,经过拆迁、回填,改造建设,一座现代化的天然气供气站在马车店原址上建成并投入运行,王石凹煤矿的多数居民家庭用上了洁净能源天然气,告别了炊事烟熏火燎的历史。但王石凹人仍习惯把这处地带称之为“马车店”。
二、鳌 背 文 化 广 场
从马车店三岔路口向右下行,走一个倒“S”形弯道,就可以直达矿办公大楼门前了,在这段下坡冲平直的水泥路上行驶会给汽车司机一种特爽的感觉。
然而,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之前,这段约四十米的直道取代的是约二百米长的“U”形道路,弯道里是一条数十米深的大沟,有十多户人家在沟内依山势开挖窑洞居住着。既现在的职工食堂、矿工俱乐部、广四楼、职工文化活动中心、广三二楼的边缘就是当年的环山公路。不难想象,这样的地理环境会给工作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心理产生几多纠结。上世纪七十年代前后,王石凹矿的决策者开始了实施“填沟造地”的伟大壮举:调整地面排矸系统,将井下掘进巷道打上井的矸石填进办公大楼西侧的大沟里;铺设溜子、皮带,从办公大楼对面的山坡上取土铺垫到石矸上。在取土工程的过程中,当时因为没有工程挖掘设备和车辆,费了不少周折。人们简单的认为刮板运输机(溜子)在井下拉煤轻而易举,在地面拉土更是不在话下。因为地面比井下工作环境优越。殊不知,煤炭是散的,泥土是粘的,累的溜子直冒烟也拉不动泥土。无奈,只得撤了溜子换上皮带运输机拉土。取土填平大沟后,进矿区的道路被取直了,也就有了建设广一至四号楼的场地,以及给上世纪八十年代建造矿工俱乐部、职工食堂创造了条件。2004年,公路右侧的简易钢材库被拆除,建成了当时铜川地区第一个喷泉文化广场,并且使已有的广场有机的连为一体,成为集休闲、娱乐、集会、演出、宣教等多功能的文化广场。取古老的行政地名“鳌背”祥瑞之意,命名为“傲背文化广场”。
说到鳌背文化广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还发生过一段不愉快的事情。附近农民有好事者,无事生非带领村民到矿办公大楼闹事,堵交通,干扰办公秩序,说矿上强占了他们十多亩耕地,建成了文化广场,要求矿上给与补偿。这种混淆黑白、颠倒是非的事情自然不会有什么结果的。即便是经过了几十年持续不断的种草栽树绿化改造的效果就足以说明,鳌背文化广场根本不是建在了什么鸟不拉屎的耕地上。
三、中 小 学 校
大概是建矿十周年时,王石凹矿展现出了各项事业兴旺发达的景象。其中最为明显的情况是职工子弟学校的校舍少与学生多的矛盾突出的出奇——学生每天只能轮流上半天课。而且,当时只有小学和初中,没有高中班级。这种情况终于使上级决定在一处废弃的砖厂遗址上建造矿中学。没有施工队,矿职工家属组成的大修队自己设计、自己施工。没有机动车,建材全靠家属用架子车人工从几里外的供应站一路大上坡的拉到学校工地。从砖厂拉运红砖路途相对平些,但仍然无法满足工地需要,使原本就缓慢的施工速度几近停滞。人说:人的潜能都是在危机时刻才会被激发出来——不知哪位高人出一主意,学生上早操时全部开到砖厂搬红砖,根据学生年龄、体力大小不等,每人每次搬二至五块不等的红砖,可想而知,哪几百人排着队的搬砖阵势是何等的壮观。等二层教学楼主体建成,顾不及安装门窗,学生们就搬进四处透风的教室上课了。没有桌凳,搬块砖头为凳子,捡块壳子板放在膝盖上为桌面。校舍有了,操场还没有着落,中学下面一块长约百米,宽约六十米的农田被征用,但缺少的仍然是挖掘工程设备。结果,每天下午最后两节课就成了师生挖土方建操场的劳动课。三米多高的土方硬是让师生采用最原始的镐挖肩抬的方式一镐一锨一筐的给搬走了,建成了拥有一百一十米直道、二百米环道和四个篮球场的操场。
随着矿中学的建成使用,上级陆续给学校调入一批生机勃勃,才华横溢的年轻教师。中学排球队打遍铜川无敌手,代表铜川市参加省级比赛,取得前八的好成绩。田径队创造的多项市局级记录保持多年无人可破……恢复高考后,矿中学一段时间成为市局级英语教师培训站。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矿中学也十分荣耀的向各大中专院校输送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生源……几年前,矿中小学交由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打理,中学高中部被撤销,初中部合并进小学部。历史似乎又回到了初始阶段?看看现在新建的教学楼和添置的教学设施,学校合并绝对不是简单的“回归原点”。
王石凹矿地名的变迁远不止于以上几处,以及简况投产五十年来方方面面的变迁无不彰显着王石凹人的以矿为家、爱岗敬业的主人翁精神;艰苦奋斗、励精图治的创业精神;勤奋学习、昂扬向上的求知精神;超越自我、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尊重科学,稳健经营的求实精神;团结一致、互助互爱的协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