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似乎是一条约定俗成的“铁律”了:每当有城市申请入选全国文明城市或全国卫生城市什么的,在一段时间,特别是在迎接检查之际,地方政府必然采取断然措施,在短时间内让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于是“有碍观瞻”的水果摊点、早点门面、报刊售亭以及小饭店、浴室、理发店等,统统都得关门。某一城市为了迎接创卫大检查,不仅关闭了市区内所有中小饭店、报刊亭、中小理发店,还一连几天在厕所里都摆满了鲜花,洒遍了香水,老百姓无不批评:这种流于形式的创卫,是华而不实的创伪也!
一位朋友告诉我一项“民意调查”,主要内容是人民群众对干部作风的具体要求是什么,93%以上的人答案是:要了解实情,多办实事。显然,中国的老百姓最实在,最实惠,最欣赏诚实,最赞美朴实,最崇尚踏实,最倡导扎实,最喜欢老实,最敬佩忠实。仔细留心一下,在工作中,在生活里,人民群众对于这种“实”,常常视如金重,仰若高山。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民以“实”为天!
由此可见,人民群众对这个“实”字,真是心仪于胸,推崇备至。常言道:“民以食为天”,而“实”的重要性有时并不亚于“食”。我们常常说办事要让老百姓高兴,举措要使人民群众满意,作为人民公仆来说,就要以民之“实”为天。人们喜欢这个“实”字,自然也就厌恶“实”字的对立面:“虚”和“飘”。“虚”“飘”两字,往往是形式主义作祟,花拳绣腿作秀的代名词,是一些人说空话套话,做表面文章的具体表现,人民群众厌恶这种病态。
显然,做人就要“实”为先,为民就要办实事。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办得好不好,满意不满意,需要我们以实打实的工作作风来实现。作风实了,心眼实了,办事实了,人民群众其衣必丰,其食必足,其行必便。对于领导干部而言,是不是办实事与有没有好作风紧密相连,老百姓要听你说得怎样,更要看你做得如何。说得比唱的好听,这还不可怕,干的离说的有霄壤之别,才叫人见而生畏呢!干实事是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透过实事能够看出干部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的状况,办实事,关乎群众冷暖,反映群众意愿。办实事,就要从群众最关注、最盼望、最不满意、最急需办的事抓起,举凡经济发展、衣食住行、读书就业、扶贫帮困等诸方面,哪里群众难处多、意见大、要求迫切,哪里便是办实事之处。所以,实事办得及时不及时、实在不实在、到位不到位,群众看得最真切,最有发言权。实事,对群众来说,往往是一些贴心贴肉的“小事”;对领导干部而言,大多是职责范围的分内事,更是一种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的实在事。如果非有轰动效应的大事不办,不是锦上添花的美事不做,或者舍本逐末、哗众取宠,这样的事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实事”。如果讲在嘴上写在报告上的多,落实的兑现的少,或者热衷于形象工程、门面工程,群众就享受不到真正的便利和实惠,就不是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如果该办的事不办,不该办、不必办、没条件办的事却硬要办,想当然、拍脑袋,图虚名、谋私利,这样“虚”得不作为、乱作为的干部就该让位。
列国争雄,赵括纸上谈兵,招致败局,这是文过饰非,不实所致。三国马谡,夸夸其谈,错失街亭,这也是不实招祸。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注意。今天为民多办实事,就要有实事求是之心,无哗众取宠之意。这是谋全局的大智慧,是得人心的硬作风,也是抓落实的真本事,是“走在前列、干在实处”的具体体现。是一种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更是一种责任和追求。抓落实是硬功夫、真本事,多办实事是需要付出的。幻想用一两个口号就能把工作抓起来、搞上去,是一种主观主义的“异想天开”,是不切实际的耍“小聪明”。而群众看领导干部、基层评上级机关,心里都有杆秤,往往都是用心看、用心评。总琢磨提口号,其后果必然是收获口号;下工夫办实事,其结果必然是政通人和。领导者的“作秀”、“假唱”、做“言论老生”,是蒙不住群众、瞒不住基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