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自从父亲进了养老院,母亲终于不必再当24小时的看护,她疲惫的脸色有所好转,出门的频率也大大提升了。除了前往养老院探视,她还喜欢去位于新庄的南京国际展览中心购物。
那是一个位于立交桥旁的庞大展览馆,一年到头常有土特产、家居用品或图书展览。母亲每次逛完展览,都会拿着下一次展览的宣传单回家。妹妹曾竭力阻止母亲大老远地赶去展览馆,怕80岁的她独自坐公交车有风险。母亲不同意,说:“如果你把所有事都安排好,那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天气那么好,就该出门转转!”
为了让妹妹放心,我陪着母亲逛了一次展览,观察她是否记得清转车路线,以及在车上是否有座位。
二
我跟了一次才知道,因为现在乘坐新型公交车无须上下台阶,非高峰期的公交车几乎成了老年人的移动社交空间。公交车上,一溜儿的“花白脑袋”都在与邻座交谈。虽然他们几分钟前还是陌生人,但聊上一会儿,就把彼此的孙子、孙女在什么地方上培训班,儿子、媳妇在哪家保险公司投保,关节不好可以去哪里治疗等,都搞得门儿清。老头儿老太太们普遍穿着健步鞋,戴着各家保健品公司发的遮阳帽,还都拉着买菜的小拖车。
邻座阿姨夸母亲身材苗条、打扮得体,烫染的短发颇有气质。母亲一高兴就谦虚起来,说:“年纪大了,身材不比从前,年轻时我可是我们医院出了名的歌舞能手。每一次院庆我都要上台跳舞,还参加大合唱和朗诵,一场晚会我要换三套裙子呢。当年,那些裙子可是我家老头子比着书上的样子自己剪裁缝纫的。那辰光,他也是一个脑筋清清爽爽的高工,可是现在,他都认不出我是谁……”
说到这里,母亲忽然住了嘴,车窗半开,晚春的空气里弥漫着石楠花和樟树的香气,不甚确切的忧伤,与不甚确切的幸福,那么迷蒙地搅和到一起,让窗外的景色像是眼前之景,又像是三四十年前的春天。
隔了好久,母亲才晃了晃头,从今非昔比的伤怀中挣脱出来:“当年,我家老头子摄影技术好,花开时节,我们到白鹭洲去,到莫愁湖去,到玄武湖去,海棠花开完紫藤花开,蔷薇花开完凌霄花开。我戴着轻便的蕾丝帽子,他跑前跑后地找角度,就想找好一点儿的光线。那时候胶卷金贵,他主要给我和女儿们拍。我们一家四口在湖上划船,在船上拍照,救生员都会紧张叫喊,怕我站起来。唉,好时光真是一去不复返了。”
母亲的话语就像魔术师袖筒里扯出来的旗子,五颜六色,接连不断,形成了一条彩色溪流。邻座的阿姨听得津津有味,说自己当年是区乒乓球队的主力选手,去市里参加决赛那年,自己刚生完二胎不满半年,涨奶严重,比赛间隙都要到厕所去把母乳挤出来。“你想想,那个时候的冰箱多稀罕,可我的领队就有本事在犄角旮旯里找到一台嗡嗡作响的大冰箱,让我可以把母乳带回去喂孩子……”
两位老太太忆当年峥嵘岁月,引发了周围一圈老年人的附和与共鸣。而我分明看到,前排正在闭目养神的一个年轻人突然睁开眼睛,有点儿嫌弃地朝母亲这个方向瞥了一眼。
三
终于到了新庄,母亲在入口处就收了一堆宣传单,接着便按图索骥,逛起了农产品展览。阜阳的大糕,黄桥的烧饼,天津的金丝枣糕和冰糖麻花,余杭的青梅与乌梅,湖州的青团,镇江的肴肉……推销员将吃食切成小块儿,插上牙签,盛邀老伯伯和老阿姨品尝。母亲就像美食大赛的评委一样,毫不客气地批评或毫不吝啬地赞美。推销员自然也习惯了这种挑剔,他们微笑着,热情饱满。
最终,母亲给我家买了烧鸡,给妹妹一家买了肴肉,她老人家给自己只买了一包红枣。她似乎意犹未尽,又开始为买一种龙虾馅儿的大汤包排长队。那汤包一笼一只,如一朵盛放的菊花,厨师现做现蒸,每人限购一只,因此队伍挪动得十分缓慢。
母亲显然是累了。我要替她排队,让她找个地方坐一坐。母亲不肯。这时,站在她前面的老先生撑开自己的拐杖椅,悠然坐了下来。他毫不客气地教导母亲:“让孩子也给你买一个这样的拐杖啊。你看,中间有这个能折叠的小圆凳,打开开关,小圆凳就出来了,随时让你歇脚。”母亲瞅了瞅那个拐杖,坚持说:“站一站,又不会累死人。我一个出门要穿旗袍的人,撑着这样一个拐杖成何体统。”
排队的人都笑了起来。我以为大爷要恼羞成怒,谁知道他开始跟母亲唠叨起他的腿是怎么在当年支援三线的岁月里落下了不能着力的毛病。他和母亲互诉起自己的病痛来。他们都曾经响应号召远赴他乡工作,一周工作六天半;也都曾经为全家储存过上百斤越冬白菜,费尽心思养大了两个以上的孩子。他们的生命带着奉献的光辉,也带着晚年病痛的暗影。他们一辈子这样走来,就像一轮太阳,就快落到地平线上了。此时此刻,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回忆往事的光辉—火红的、橙红的、金黄的,也有黄昏将临的暗影从眼梢、眉头静悄悄地爬上来。那些暗影,与在天边燃烧的辉煌相交映,如此动人,就像一曲歌谣的尾声—不是副歌的重复或高潮的高亢,而是一个人的独白与咏叹调。
他们已经空巢,他们这一生的故事如此繁复跌宕,他们做很多你不理解甚至反对的事情,或许不过是想多找一个人说说话而已。如果你碰到他们,不妨停下来,听听他们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