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向对城市的道路设施、建筑风格等市政建设有着某种兴趣,最近有机会到德国不来梅市短暂进修学习,在有意识观察比照之下,收获了些许心得。
不来梅是位于德国北部的一个规模并不算大的城市。不到70万人口,我最初是通过观看德甲足球联赛“云达不来梅”的比赛,才知道有这么个德国城市的。一如其他的德国城市,不来梅环境安静优美,市民文明安详,让人由衷感觉舒适。不过,不来梅的美与特色绝不仅限于此的,仅仅十来天的细节体察,让我感觉很不一般。
不来梅的许多街道,著名如文化特色大街贝特夏街,普通如一些小街小巷,均不是一览无遗的水泥路面,而是铺的石板。那所谓石板,也就边长10厘米多一点的正方形石板,所以准确地说是石块。那天在小巷餐馆用餐毕,我和一位学友走出餐馆在路边休息。偶尔发现脚下一块石板有些松动,一时好奇心起,就抓起这块石板,不料根本无法提起来,借助另一只手才成功。这一拎起,让我俩目瞪口呆:这哪是石块,整个是一石条啊!筷子般长,如木桩一般深深地直插地下。
太夸张了!不来梅街道的道板竟可以这么竖着铺,这也太不可思议了。其后一个问题总萦绕脑际,这是出于怎样一种建设思路呢?由道板又可见不来梅人怎样的生活理念呢?
从经济的角度看,不来梅人没有将街道用水泥一浇了之,而这本来是最少争议,最方便操作,也是最省钱的办法,实际效果也不错,道路平整,方便行走,国内城市不都是这么干的吗?铺石板的方式,显然要费时费力费钱得多,而且像不来梅这样的铺法,更是奢侈不过。没有相当的经济实力,是无法支撑这样的市政建设的。延想到德国的城市下水道建设水平世界公认,修得特别空旷,留有充分余地,甚至可以走汽车,各种管道线路井然有序,而我们国内不少城市道路因规划环节和投资成本的短期考量,建设滞后,而时不时被挖开,装线埋管的,常被人调侃说是街道该装“拉链”,颇有些气短。显然,不来梅人算的是大账,算的是长远的经济账,一次性规划,重金投入,一步到位,避免了今后的无休无止的修理、翻新,看似浪费,实则经济。内心一扒拉,你该信服人家的认真和精明。
其次,从美学的角度看,城市道路舍水泥而选石板铺路面,就具备了独特的审美价值。想想这都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街道干净安静,行人疏落,各式各款的店铺散落两边,店门口摆满了鲜花,窗台上更有鲜花垂挂下来,与窗内店员友善自然的笑脸相映成趣,空气中似乎弥漫着一股自由、美好的气息。街道并不太宽,一色的石板路面,而且是毛石,粗糙错落,表面并不平整,积年累月,被行人打磨得锃锃发亮。倘在傍晚,夕阳西下时,或者雨后初晴,石板光洁细腻,又有质感,你的皮鞋踩上去,很有抓地感,既轻盈又踏实,别有一番走在水泥路面完全无法显现体验出来的味道。不经意间,令您充分体验到这个不大的城市绵长、厚重又极富个性的文化特质。
悠然自得地步行在不莱梅的石板路上,我很为当年不来梅市政工程决策者的胆识折服。您想啊,作出这样的动议和决策,遭遇反对和抗议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拿纳税人的钱不当回事啦,完全是异想天开、好大喜功啦,攻击的理由都是极其现成的,堂皇的。甚至被怀疑、被诬陷也是就有可能的。谁知道里边有没有猫腻呢?仅此一句话,就很可以将任何刻意创新的努力付之东流,将可能的冒险者都打回原形的。不过,这是在德国,显而易见的是,决策者的远见、甘冒政治风险的勇气占了上风,于是成就了今天的不来梅街道的独特风格与文化!在这件事情上,这个城市普通公众的整体素质,与对新事物、新思维的包容,同样令人肃然起敬。不来梅市政大楼前的圣彼得利大教堂,以及邻近雄伟的科隆大教堂等著名建筑建了几百年才完工,至今仍常年搭着脚手架予精心修缮,整旧如旧,与那些我们熟悉的急功近利的什么献礼工程、政绩工程完全挨不上边。做事踏实较真不将就、心态平和沉静不浮躁,这样的民族其生命力可不一般。
德国诗人海涅有这么一句诗:“夜里想起德意志,我就不能安眠。”而我要说,偶尔夜里想起不来梅的道板,我也不安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