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馨文居,您还没有 [ 登录 ] [ 注册 ]

云中谁寄锦书来

时间:2023-11-28    来源:www.xinwenju.com    作者:王本道  阅读:

  李清照的婉约词《一剪梅》中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所饱含着的离情别绪和相思之苦是古人所共有的。囿于当时生产力水平的极其低下,唯一传递信息的手段就是书信了。骨肉亲情、情侣之爱、朋友之谊,都只靠“鸿雁青鸟”穿越于千山万水之间。关山路遥,山高水长,一封书信在途中走上一年半载也属寻常。于是,便有了“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这些幽怨与沉重的叹息。

  我国历史上,书信几乎是与文字同步走进人们生活的,有文字记载的通信是在殷商时代,距今已有3000多年。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书信为战国末期的木简,秦汉时期,“五里一邮,邮人居间,相去二里半”是古老的以步行接力传递的通信组织,并设有邮亭,唐以后逐步演变为“递铺”组织。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各朝各代有关通信的网络组织、具体名称、规章制度因时而异,多有不同,但总是“通远迩于一脉,继往来以不穷。”其职能除传播政令、飞报军情以外,更多的则是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因此书信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富于人情味的一部分,维系了我们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承载着人世间的离情别绪和挚爱之情。唐代大诗人元稹与白居易交称莫逆,生前酬唱近千首,世称“元白”。他们在两地为官,每有新作,除用“邮筒”传递外,还以“邮亭”的“题壁”交流。元稹每在邮亭见到白居易的题诗,总是欣喜若狂,流连忘返:“尽日无人共言语,不离墙下到行时。”白居易也是“每到邮亭先下马,寻墙绕柱觅君诗”。宋代陆游与唐婉题在“沈园”墙壁上的《钗头凤》词,也完全称得上是倾吐心曲的情书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白话书信的出现,是书信大众化的里程碑,鲁迅、胡适、张爱玲等众多文化名人的书信可称得上是书信文化的代表。

  由于书信是人与人之间向特定对象传递情感和信息的书面方式,是个体间点与点的交流,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写信人可摘下面具,或直抒胸臆,或宣泄情感,活生生的心灵在字里行间跳动。读信或写信的同时,那些曾经的快乐,曾经的温馨,曾经的卿卿我我伴随着眼前的字迹一齐涌上心头。当年,在交通和时讯极不发达的时代,一封书信或许能成为一个人一生一世的精神寄托呢!我与书信结缘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下乡插队之后。由于插队的地方是辽南长兴岛上的荒僻山村,交通极其不便,往来信件要靠小船摆渡上下岛,先到公社,再由“乡邮”员隔日一次送到山村的小学校里,寄信与收信的周期至少要长达半月左右。尽管这样,每到中午或晚上收工,同学们都顾不上吃饭,疯了似的先跑到小学校里看有没有自己的信。那时,我的姐姐刚刚大学毕业,分配在黑龙江省的一个小镇任教,一个妹妹插队在不同的公社,父母带着另外两个年幼的妹妹在盖县山区走“五·七”。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天各一方的一家人只能通过一纸书信,嘘寒问暖,相互鼓励着,走过艰难险恶的日日夜夜。后来我被抽调到公社报道组,并兼任公社广播站的撰稿和编辑。下乡第二年,一些同学陆续被抽调回城或当兵入伍,其间我也曾被抽调到大连广播电台做过见习记者,后因知识分子家庭出身,又重返公社继续接受“再教育”。伴随着坎坷生活的衍进,我的往来信件也渐渐多了起来。记得是在上世纪70年代的第二个冬天,我从大连重回乡下不久,公社曾又选送我作为首批大学的“工农兵”学员候选人,同时被选送的还有与我同在公社做妇女工作的“知青”同学Y。Y与我同校,低我两年级,性格活泼开朗。经过体检、考试“政审”诸多程序之后,Y顺利地接到了入学通知,而我再次因“家庭问题”名落孙山。当时我的情绪沮丧到了极致,终日像霜打的茄子。一天,当我强打精神,把广播站当日播出的稿件签发后送到播音员小于的手中时,小于却神秘兮兮地交到我手里一封信。信是封着口的,信封上清秀的两个字:“内详”,让我一看便知是Y写的。打开信,一页信签之上,写了大半页,内容大致是:“本道学兄,接踵而来的坎坷境遇,让我的心里也很难过。一次次的无情打击,无疑对你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但是难过、悲伤都是于事无补的。我们都长大成人了,尽管无法选择自己的家庭,但要坚定地走好自己的路。更何况知识分子的家庭也并无罪过,反倒让你比我们多读了许多书。希望你能振作起来,凭你的刻苦,凭你的才气,相信你一定能走出坎坷,走出泥泞,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我期盼着那一天。”信的末尾,大大方方署了她的名字。读着信我的心跳了许久许久,在那个多雪而寒冷的冬天,那封信让我心中时时升腾着丝丝暖意。我返城工作后,Y依旧在大学读书,后来她留校工作至今,此间,彼此青鸟往来一直没有间断。

  几年前我突发奇想,把几十年来我与亲友、同学的往来书信重新整理出来,竟有一百多封,十几万字,其中多数是别人寄给我的,也有我写的回信别人替我收藏又寄还我的。这一封封平平常常的书信,记录着不同时代,我和我的家人、亲友、同学当年的生活景况,重读这些信,一幅幅活生生的场面栩栩如在眼前。

  然而曾几何时,随着电子和数字技术的突飞猛进,一波又一波通信方式的改革似汹涌的浪潮袭来,渐次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也改变了人与人之间情感表达的方式。人们可以在瞬息间得到来自全球各个角落的信息,可以通过可视电话与远在天涯海角的亲人谈笑风生,甚至可以在一个虚拟的网络世界与一个素昧平生的人谈情说爱。即便是情侣之间,也仅通过“真的好想你”一句肤浅、简单的短信示爱了。真正的信是越来越少了,人们在不知不觉间失去了与亲人音书隔绝的焦虑,失去了收到远方来信的安慰,失去了寄出第一封情书的心跳,失去了灯下写信时的温馨、从容与甜蜜。

美文,小清新图片,馨文居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生活在同时代的人无法拒绝,也无从拒绝的。生活越来越快速、便捷,诸多事物都在讲求高效率,就连饮食也“麦当劳”化了,但是唯独人的情感是不能催生、速成的。时下社会,人与人之间今天可以爱得死去活来,明天便耽耽相向,离婚率日渐增高,特别是80后的年轻人离婚率竟高达50%,想必是与相互间的爱情缺乏时空的酝酿、提纯、过滤有关。在缺少外界条件制约的社会条件下,众多的人在情感上也亦步亦趋地弃繁就简,势必酿成情感上的悲剧。这点,或许是我们远远不及古人的地方了。

  让我欣喜的是,我所居住的小城,近几年来为了弘扬民族的书信文化,相继举办了多次少年儿童书信大赛,我在作协的同事S连年被聘充当评委,对此我极力声援和支持。作为我们民族的一种文化传承,一种礼仪,适当的时候写一封温情的亲笔信,无论是对家人、亲友、同窗、情侣都是一种情感投入。试想当我们在手执电脑的间隙抑或是早晚散步之时,时而仰望云天,心头闪过“云中谁寄锦书来”的念头时,不啻是一种高雅的生活情趣呢!

优美文章猜你喜欢
发表评论,让更多网友认识您!
深度阅读
爱情散文  名家散文  散文诗  诗歌流云  日志大全  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