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岳母去世,女婿涕泪发丧
七月,寻常又特别的一天被晨露洗白。西街的一个住宅小区里响起凄婉的唢呐、鼓钵声。多数住户已经知道这是一位姓刘的老太太去世了,终年八十六岁。
十多年前,老太太搬来这个小区,住在二女婿家。虽然长得瘦小不起眼,但是她为人和善宽厚,处事靓豁英明,所以院子里的人都乐于和她来往走动。听到老人去世,邻居们碰在一起长吁短叹,他们知道老太太一生没能生下儿子,只有五个女儿,心中埋着硬核般的遗憾。
但是,出乎意料的是,老人的丧事却被安排得井井有条,办理得热热闹闹。头天挂丧,二天扎彩门,挂明镜,三天出告示,唢呐声悲悲切切,幽幽绕绕,抚软了所有人的泪肠。帮锅帮灶,帮忙料理事物、祭奠的亲朋闻声前来。
院子的开阔处搭着帐篷,十几张桌椅双排摆开。开悼日,待客的碗碗烩菜汁浓味香,宾朋亲友来了一茬又一茬。由于人多,一时无法就席的客人等在旁边,翘着目光寻找空出的位置。端盘子,倒水的小伙子手脚麻利,下菜,收空碗不停来去于灶间席间,负责全场的总理扯着嗓子喊叫。鼓乐声、喧闹声、各种声响混杂在一起,整个院子热热腾腾的。
灵棚也搭得宽敞高挺。老太太的遗像立于供桌正中,上端轻绾黑色绸花,遗像中的她蔼然抿笑,恍若生前模样。遗像背后停放的水晶棺被各色纸花簇拥,庄重凝穆。遗像前长香袅袅飘冉,旁边碟盘内有三牲、酒馔、水果献贡。供桌下的陶瓷黑盆里,纸钱化火成灰,层层堆厚。
挽幛、挽联悬挂灵堂四周,花圈挨挨挤挤从灵堂内一直排列到灵堂外的两侧远处。淡淡的风拂过,纸花悉悉索索作声,像是在为这位老人的离去而伤悲拭泪。
孝子们跪于丧铺两边。老人的五个女儿素服孝衣,神情凄哀,泪眼赤红。最让所有宾朋感动的是老人的五个女婿,他们各个孝衫孝帽,眼泪婆娑,除了对前来吊唁的亲朋,频频磕头还礼外,还齐心协力操持着岳母的后事,很多人啧啧称赞:老太太的五个女婿就是亲生的五个儿子。
老太太唯一的弟弟,一位年已古稀的老头,特意从外地赶来颤巍巍走进灵堂。他坐在姐姐的遗像前,焚香化钞,声调凝然恳切:老姐姐啊,你安心上路吧,我羡慕你,你的女婿比儿子还好,他们把你的后事办得体面隆重,知情知意的亲朋都来看你了,老姐姐,你走好!走好!
然后,就听见唢呐幽然吹调,钹声相随,鼓音恸人。老太太的女儿们还没止住泪,却有大女婿、三女婿看着岳母的遗像想起还没来得急述说的心酸事,禁不住哭嚎起来:姨娘啊…… 发自内心的痛哭声引起了亲朋对这个已逝的平凡老太太的追念。
二、一段祭文,揭开老人不平的身世
老太太生前无儿,可她的丧事热闹红火。亲朋好友在感念老太太好人缘时又觉得欣慰。灵棚外的墙布上一篇情真意切的祭文将老人的生平告诉了大家。
老人祖籍甘肃临夏,幼时家境贫寒。其父母孕育她和妹妹二人。可惜的是,在她四岁那年,母亲因病过世,父亲苦苦拉扯她和妹妹,饥寒交馁。其二叔看不下去凄惨之境,便用一副柳木筐将她担着背井离乡,逃难到景泰。
在景泰,其二叔打短工做苦力,将她视为女儿喂养。到她十岁,二叔娶亲成家,但是二婶子一直未有生育,就从娘家远亲中抱来两岁男童拉养,自此,二叔膝下也算有了一双儿女。但是,二婶子性殆如恶叉,每每趁二叔外出做工,就将她们姐弟俩毒打。同为一藤苦瓜,她总以柔弱之躯将幼小的弟弟护佑在身后。
二婶的残虐和生活的艰难之下,十三岁的她已经饱尝和领受了人世的悲苦和辛酸。身体瘦弱不堪,但她心智聪颖,个性坚强。不仅承担家中灶煮、庭扫之事,还去煤块厂、糕点铺子打杂做工或者替人浆洗缝补来补贴家用。
十八岁,她嫁给串街走巷的卖货郎。卖货郎头脑精明善于经营,在东街一巷内置办下小院。这对她而言好似从寒窑跌进福窝。然而,这种相对安稳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太久。她接连生下两个女儿,在那个年月,生不出男孩的女人,常遭到他人有意无意的讥讽,丈夫也唉声叹气怀揣着郁闷游走四方他乡,三年五载才转回家里。缺了顶梁男儿,门塌户陷,生活落困,她的日子又被泪水浸泡。
为拉养两个女儿,她去裁缝店帮工。所幸心灵手巧,师傅裁衣缝纫,她在旁边留意细看,又反复琢磨,不多久,竟然能裁能剪,能引针行线,成为一名真正的裁缝了。
日升月落,苦泪难断。母女三人温寒相依,又经历了大跃进、大炼钢铁、公社化时代,总算得以活命。这时,常年在外挑货行卖的丈夫因为买卖烟土被管制,又发配青海进行劳动改造。自此,霜蒙窗檐,饥寒相逼。不得已,她带着两个女儿餐风露宿,不计万里远赴青海投奔丈夫。
荒蛮之地,一家人团聚。但是吃穿难济,她挺身而出重新置家。凭着裁缝手艺,她给人家缝衣做裤,密针细线,日夜操劳,总算有了落脚之地。又因为待人温良恭谦,所以深得四方之客称誉。
可是,路头街尾,看到别人身边站着保票似的儿子,她还是会生发羡慕。于是,继续生育,可接连三个都是女孩。丈夫苦闷常常无辜抽打幼女,她为此夜夜涕泪涌流。“老天爷你就不能可怜我,赐我一个儿子?”她问天天无应,唤地地无言,悬梁的麻绳系过,翻浪的河堤徘徊过。可是想到五个女儿,她终究放弃轻生。
带着长耿难消的心事。从此,她埋头拉家度日。三春三夏,衣不解带,身不卧席,三秋三冬含辛茹苦,不辞劳累。对待女儿疼爱有加,浆洗衣补,粗粮细烹,又教育有方。五个女儿渐渐长大,各个懂事勤快,任谁见了都喜欢夸奖。
三、声声哀鸣,泣诉动人的亲情
走过了崎岖路,跨过了坎坷桥,生活慢慢好转。这时她已经年过半百,大女儿、二女儿们相继到结了婚。
有了女婿,大门里进进出出就多了男人的身影,她瞬间觉得门庭阔了,阳光全都照进来了。她的腰身也挺起来了。女婿是半子,她关心备至。大女婿腿有风湿,她做的棉裤特意在膝盖部位续上厚厚的驼毛,让他多年再没有犯疼。二女婿在工地上干活不慎从高架上掉下,造成脾脏损伤,她白天和女儿在医院轮换护理,晚上熬夜缝衣到天光薄明,拿着做衣挣来的钱她卖回有营养的东西,熬汤煮水,给女婿进补,直到女婿慢慢恢复身体。
对待下一代的孙辈她更是惜疼万分。大女儿生了白胖胖的儿子,老太太怀抱外孙笑泪晶莹。孩子生病,她昼夜不放手,生怕有闪失。给外孙做衣缝裤她心劲更是十足,所以四邻的孩子中,只有她外孙的穿戴四季常新。
老太太已是六十多岁。思乡的心情越来越迫切,于是举家北迁,又回到景泰。可是二十多年的光景物是人非,老家对她来说成了陌生。一大家人无处安身落脚。老太太便带着两个女儿在布料市场支起裁缝摊子,起早贪黑,收活做衣。两年后,她们建起了自己的房屋。
生活稳定了,老太太看着面前站立的孙子孙女以及女婿们,她欢天喜地,好吃好喝总要端到他们面前。五个女婿五个样貌五个不同的个性脾气,家境情况也各不相同。哪家若是缺盐少醋了,她不仅暗地里帮衬,还动员条件好的其他女婿给予济助。那时四女婿下岗了,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苦闷愁楚,整日在家里蒙头大睡。老太太闻讯后,及时给予劝慰和鼓励,又将自己的积蓄拿出,帮助四女婿租了场地买了车,做起了收购废品的生意。
老太太的仁厚慈爱,让五个女婿觉得岳母犹如亲生母亲。他们有苦有愁了,都愿意向岳母诉说心事。逢年过节、周末休假,一大家人围坐一起其乐融融。
转眼间,老人已到古稀。由于常年劳累,身体变得衰弱多病。五个女婿抢着要接老人赡养。三女婿家的住房宽大,老人就被他接去,共同生活了十来年。老人过世前的一段日子,五个女婿轮流在日夜照顾,她看到自己的女婿们侍奉在身边,欣慰地笑着长长地呼出了一口气:这辈子,我不再为没能生下儿子感到遗憾了,你们就是我的儿子啊。
五个女婿异口同声地答应:姨娘,我们今生有缘做你女婿,来世愿意做你儿子!
老人心满意足,无憾无悔阖然闭目。她的追悼会上,前来吊唁的不少亲朋都被老人、被这一家人的亲情友爱所感动,他们的眼中不由闪动起晶莹的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