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东南地区东武南吕乡东岭村第一书记,也是脱贫攻坚驻村工作组组长。我父亲退休后,除了写写文章,闲不住,非要到我的扶贫村,和一位贫困户李大哥种地瓜。这是个有意思的故事。
我作为第一书记,要做到精准扶贫,首先必须了解实际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帮扶。到村以后,我就开始遍访贫困户,认识了一位老大爷李东海。李大爷已经74岁了,是个不善言辞的人,忠厚老实,一看就很可靠。由于年纪大了,平时干不了其他的重活,地里只种了点儿辣椒和地瓜。这里的土壤硒元素含量很高,为此,开春时我联系朋友把他家收获的地瓜全都兜底购买了。
我父亲忽发奇想,对我说:我在你的扶贫村租个宅院,和老李一块种地瓜吧。转告他,我是义务的。
我知道父亲身体很好,就答应了。村里出外打工的多,闲房不难找。四间房的独门独院,月租才800块钱。水好,空气好,我父亲又有了事儿干。这事儿多漂亮!父亲表扬了我。
我父亲看到,扶贫的儿子想的是,扶贫不能只是给钱给物,还是要让贫困户靠自己的双手去挣得自己的幸福。今年初,我和工作组同事商量,决定同李东海大爷进行合作:订单农业。由我负责采购优良品种地瓜苗,并通过工作组搭建的村级电商平台兜底包销。李大爷只负责管理和收获,不用考虑销路。
将这个设想同李大爷一沟通,他非常高兴。于是开干。
油盐酱醋米面带齐,我父亲进村安顿好,就先和老李见了一面。老李确实憨厚,香椿炒鸡蛋,喝了两杯,我父亲带的高度范公(范仲淹)原酒。
两杯酒后,李大爷话稍多了起来。他说,兄弟,陈毅睡过俺家的东屋炕。鬼子败走了以后,罗荣桓率115师从黄县渡海占东北;1947年,陈毅带的新四军从苏北进了山东,过沂蒙山区,住进了潍河岸南的俺村里。新四军按南边习惯,见了妇女叫大娘,俺这里,五十岁以上的才叫大娘,五十以下的叫嫂子,也可叫姐。战士们的叫法,把年轻媳妇们叫得可害羞了。俺爷爷嘱咐奶奶给陈司令烧个热炕头。陈毅睡过一晚,说,大娘哎,您这热炕,把我这在赣南的伤腰杆子治舒服了。要不是军情紧急,我在这住个十天半月,腰准好了!实际上,俺爷爷奶奶和陈毅年龄差不多,只是庄户人显老……
我父亲喊着说,老哥,咱连起来了!俺爹十四岁干八路,俺大姨夫是沂蒙西山老二团的团长,俺大姨也是老二团的,俺姥爷领着民团打过板垣师团往台儿庄进攻的鬼子,自己和后勤副手都伤了一只眼睛……
行了,哥俩成了党的亲兄弟。住房,反而租的闲在那里了。不必退。村里往外租处房不易,再说,有合同。
种地瓜,那可能是父亲放下的老买卖了!看我父亲和个庄户出身一样,李大爷说,想不到,您这兄弟、上面的大笔杆子,还有庄户本事啊!
给每棵地瓜上肥,他老哥俩用翻地瓜秧杆子,插眼,施过煮熟的黄豆泥!正是地瓜拖四五根秧的时候,施上,多顶劲儿!
至于用的秧苗,我倒要特别说一说。既然要通过电商销售,产品就得有点儿特色。还是用去年的地瓜品种肯定不行。正好,我发现一家当地企业种植了一种新地瓜品种,春薯26号。我有幸尝了尝,口感非常棒。有板栗的味道。甜,面。一经品尝,印象很好。于是,决定合作种植这个新品种。这个品种由省农科院和一家农科企业合作最新研发,并未对市场大规模销售。通过联系沟通,最终,我费了不少劲儿,弄到了2亩地8000多棵秧苗。
有了苗,有了地,有了人。管理的事情,就是李大爷和我爸老哥俩了。看吧,人不欺地,庄稼不欺人。绿油油的一片,嗯哼——放下多年的营生又拾了起来,并且一点儿也不差!父亲真想哼小曲儿!
我突出了这个地瓜品种的两大卖点:
其一,全程有机。我事先和李大爷讲明,决不用化肥和农药。为此,我父亲提供了有机肥,老哥俩还把李大爷家的锅框子、火炕,都打了,用土杂肥做基肥。院里,专门堆了个尿窝子,不撒尿,倒涮洗的水,沤肥。我明确要求,在后期管理中决不能使用任何农药。这个品种产量并不算最高,但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可以放心食用。个别地瓜可能会存在刺螬、蝼蛄啃咬的痕迹,这恰是没有使用农药的证明。
其二,口感味道好。这个地瓜吃起来面,中甜,突出的是栗子味香。是我吃过的味道中很好的。我的朋友们吃过后,都说好吃,吃完还想再带一些。说,完全是小时候的味道。
我感觉,这评价还是比较到位的。地瓜收获前,我先在平台上搞了前期预定。一箱装10斤,数量约十七八个。30元一箱,比普通地瓜价格高了一倍多。
李大爷又高兴又很奇怪,看着我父亲的脸,问:您儿这个干部当的,坐在大队屋里,就往外发地瓜?就把钱赚来了?还压不住货?您儿这书记,真能!
我父亲笑着说:大哥,选对了品种,主要是咱哥俩种得好啊!
李大爷呵呵地笑。我抓紧拍下来,发到平台做配图,再次感谢买家、大家的帮助,希望大家明年能够继续喜欢东岭村的地瓜。
一算账,李大爷收入3万1千多元。消息传开,十几户不贫困的种苹果户、养鸡户,也来找我这第一书记,也要种。父亲替我表态,说:行,地瓜种已留足了,咱成立个合作社,明年大家齐心干,都发地瓜财。